看了一个心理访谈节目,来访者是一位年轻姑娘,她说想要的东西特别多,但又有拖延症、不自信。她定了两年后身价达到100万的目标,但其实并没考虑过怎么花,也不清楚怎么挣。她需要在远处设一个目标,像灯塔一样,仿佛此时置身在茫茫大海的一艘漂流船上,前方有一个确定岛屿召唤着,使其不至迷失方向。如果失去了坐标,就会感觉很无力,随波逐流,没有什么是能掌控的。
需要一个目标,仅仅作为一个目标存在也好。即使无法达到,也知道目的地在哪。所有行动如同射出去的箭必须寻找靶心,如果没有靶子,箭失去了出发的动力。
我以前待过销售部,销售工作永远在和KPI搏斗,每天每周每月都有明确目标,奖金跟业绩挂钩。真要完不成其实也不会怎样。我有一项例行工作,就是为完不成的目标想理由。目标太多,市场不可控,不可能每一个每一次都完成,大家心知肚明,但总需要一个说法。提交理由,只要不太离谱都会通过,下个月在已完成的基础上讨价还价一番,继续定目标,然后周而复始,全年忙得不行。
就像每年我们给自己定的年度计划,到了年底一看,大部分也没实现。
其实过两年,真没挣到100万也没什么,只是,达不成目标增添了焦虑和无力感。
“无力感”的典型,让我想起了千与千寻里的“无脸人”。他没有人生方向,没有朋友,不善表达,四处飘荡。只知道不停地吞噬,吃完消化不掉,还得吐出来。
这两天看老树画画的画,我忽然发现,原来他画里的角色全都是“无脸人”,经常只出现一个人,一身长袍,一顶草帽,没有五官。虽然看不出表情,却能感觉他并不担忧,神态自若,有时泡茶,有时下棋,有时赏花,十分享受当下。
同样是单身狗,有人看到了孤独,有人看到了怡然自得。
还有,同样是小船的意象,我想起画家林曦在一席上的演讲,她说在法国看到路人行色匆匆,单单觉得一个流浪汉最快乐,什么事都没有。她引用了庄子的比喻: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聪明灵巧的人都在操劳和担忧,流浪汉则像一艘没有被固定住的船,吃饱了四处闲逛,不受束缚和牵绊,不需要为意义和目的而活。林曦觉得这才是精神的理想状态,并不需要找个灯塔来指引方向,灯塔才是多余的。
无力感也是如此,它属于感觉的一种,和幸福、自由一样,很难定义,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有没有感觉到无力,在于你描绘出来的那副图景,是黯淡无光,还是阳光遍野。
肖申克入狱20年,用一把锤子挖出逃脱地道,他描绘的图景里,监狱连接着外部世界,一定存在出口。而马戏团将小象绑在木桩上,等小象长大后,描绘的图景是“凡木桩都无法挣脱”,即使力量足够也没办法逃走。
克服无力感的关键,是能否正确认知力量的来源,并在心里绘制出积极的图景。
很多人把外部力量错当成自己的力量。
调走的领导会抱怨:“我以前对下属很好,下属也很喜欢我,为什么走以后他们连个招呼都不打?”以前他有直管的权力,如果不是坐在那个位置上,谁还想理你,烦都烦死了呀。他把地位带来的力量,当成了自己的个人魅力。
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购买带来的快乐很短暂,如果越买越开心,明星们都要快乐飞起来了。衣服包包虽美,他们还是担心过气,担心赚得不够多不够快,比不上其他妖艳贱货。
爱情也会带来力量,多巴胺的分泌让人感觉一瞬间世界都明亮起来了。但当爱情离开时,新世界会坍塌,它怎么恢弘如史诗,就怎么散落似微尘。前阵子女记者因为男朋友劈腿自杀,男友的背叛带走了她独立活下去的力量,她把力量错放到了另一个人身上。
无论权力、财力、爱情甚至健康,都有可能失去,占有就是被占有,得到是害怕失去的开始,蠢蠢欲动的野心总能遭遇水涨船高的欲望。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帖子,作者还是实习生的时候,得知主编工资5000块,羡慕他在ATM机前存钱都比自己站得久,背影看上去多么硬气。她暗暗在心里下决心,以后也要挣那么多钱。但真挣到期待中的薪水,她立马写了篇新文章,大意是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准备跳槽到下一份工作。文章下有几个留言,说她们曾经也这样想,然而工资从5k涨到50k,购物车里未购买的东西有增无减,仍然缺乏对生活的把控。
有力的力量禁得起摧毁,别人无法夺走,不用像防小三和担心经济危机那样提心吊胆,最好的力量来自心里。心的描绘,可以让没有系绳子的船感到不受束缚的自由自在,让单身狗体会到天地无言之大美。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一些方面用力,在另一些方面就无力了。
而我们把大部分力气用错了地方,用在对外在力量的捆绑寄托上,那往往又是很难永恒维系的。
你得非常小心,才能把内在力量保护好,其中一种就是注意力。收好注意力,不凑潮涨潮落的热闹,把注意力用来提高感知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内在力量很容易摧毁,因为现在抢夺注意力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内在力量也需要锻炼,越练越强大。
都听说过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说:技术一般的厨师用刀子砍骨头,每月需换一把刀。技术高明的厨师用刀子割肉,每年需换一把刀。而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宰牛数千头,锋利依旧。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刀刃很薄,用薄刃刺入骨节空隙,则游刃有余。虽然如此,每当碰上筋骨交错难以下刀的地方,他还得把目光集中,把动作放慢。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更清楚面对的困难是什么,应该避开什么,应该解决什么。旁人看起来很轻松,是因为庖丁借助的不是刀的外力,而是足够强的心力。
庖丁绘制的图景中,骨头和肉不重要,那些空的缝隙才是解决之道,是真正需要面对的关键点。
心力增强以后,也会和庖丁一样生出对世界不一样的看法。有人把人生图景描绘成爬山,爬到了最高峰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于是愿意相信“25岁要怎样,35岁要怎样,45岁要怎样……”担心哪个山头没占好,接下来出局滚进下降通道,只能感叹:“我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但或许,人生更像坐摩天轮,上升下降都在循环中,错过了这一程,还可以期待下一程。这么一想,暂时处于低处便没那么沮丧焦虑了。
那档心理节目的最后,姑娘经过几小时的咨询说:“100万目标像个大山一样,以前压得我喘不过气。现在我想,也许这座山没那么重,也许我是一只蜗牛,那座山就是我的壳,我可以背着它走,它其实也是我的家。”此时,她长出了背负将来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