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习习
阅读之后,想而后知观。
读书是件乐事,但如果不做笔记,不将读的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想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书还是那本书,你还是那个翻书的人,你和书就没有任何的交集。那么如何读后有观想(想为读中思考,观为读后观点)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
一、前期:定位阅读的层次,把握阅读的方向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阅读分为四个层次,1.基础阅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2.检视阅读:略读或领读,即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掌握书中的重点;3.分析阅读:对于有意义的书,要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即咀嚼并消化;4.主题阅读,要阅读与本书相关的一系列书,找出与某个主题相关的各本书中的观点,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也叫比较阅读。
所以在读一本书的主体内容前,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这本书主要在谈论什么?如何根据主要内容定位阅读层次?
比如《遇见未知的自己》,编者的封面设计和作者简介都有“都市身心灵修行课”和“心灵作家”等说明,而作者张德芬在“写给亲爱的你”(本书已经在身、心、灵的层面,给了读者很多具体可行的建议)、再版序(帮助你了解自己内在的是如何运作的)、自序(本书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和研究...)和再版代跋清楚地交代了写本书的缘由。
以及那7个名词的全文贯穿,不难看出《遇见》其实是作者自身从身体的转变到心灵的修养,再到走出自我回归真我的一段心理历程,由此我们可以将它定位为具有宗教和哲学的心灵鸡汤或生活指引。而阅读此类书籍只要到第二层次--检视阅读就好。
二、中期:及时摘抄,随时批注
1.准备好纸笔,及时underline与你有共鸣的语句或段落;或者直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或感悟或见解。
2.作者简介/再版代跋:毕业于台大企业管理系,在美国加州大学取得MBA学位,曾在电视台、国际知名公司工作,开豪车、住豪宅,一次失败的婚姻。
3.自序:主人公李若菱也有相似的经历和背景--“女主人公若菱在生活上的起伏和冲击,展开人生所面临的一些课题,如何在老人的指点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外在的世界,找回真实的自己,活出想要的人生”。
感悟:生活是我们最好的上师,我们在生活中实践,不断学会自省内观,用谦卑的情怀解决问题,用感恩之心回馈社会,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快乐和福分。圣经上有云“败坏之先,人心骄傲;尊荣以前,必有谦卑。”,不外如是也!
4.主体内容的写作模式为对话式,所以整书就是这样一条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遇见未知的自己-检视未知的自己-回归未知的自己。
遇见:由于妄想执着,我们看不清“我是谁?我不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从而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整天活在面具之下。(1-6章)“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着我们的真我”“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会影响别人与我们之间的互动”。
检视:放下执念,我们开始明白真我之外的心理机制-身体、情绪、思想、角色扮演和身份认同等。我们应该认识到:
1)我们与这世界的相交是能量的释放和吸引,而能量来源必须是喜悦、和平和爱。(7-8章)
2)身体上的限制和思想上的潜意识阻碍了生命能量与真我的联结,所以我们需要身、心、灵三只结合起来,恰当利用“胜肽”,觉知自身的真正需求,强健身体、倾听思想、观想情绪、试炼定静等来缩减小我的膨胀,不断剖析自己,看到诸多习性和模式是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9-28章)
3)接受身份认同中的解离,放下无谓的身份认同,破解身体障碍,化解情绪瘾头,觉察思想谬误。(29-34)
回归:靠近自己,走入自己到走出自己,其实就是观念、态度和取舍的过程。(35-36)
我见: 我们经常抱怨下雨天,其实无论雨天晴天都有各自的优点。晴天阳光明媚,心情舒朗,但灰尘漫天;雨天空气清新,尘埃化为雨水,滋润万物。如果到云层之上,你会发现即使雨天,云外光芒四射晴方好,原来太阳一直都在,只是我们站得不够高而已。看待一件事情不过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不是沧桑善变,而是高度不同而已。
三、后期:回归笔记,想而知观
1.结合书中插画,纵观各个部分的读书笔记,联结主题思想,理解书之要义重点。
2.思考4个问题(a作者主要谈论什么?b.作者是如何开展论述的?c.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d.你从书中获得的启发?),列出写作提纲,收集自己的感悟。
3.寻找自己的角度和纬度,借鉴他人的意见,后开始输出自己的所想所观。
总之,化9页笔记于一句话:放下执念,看见未知的自己,检视自己的未知,回归和接纳自己的未知,用爱与和平接纳身边的人、事、物,淡定身份认同,则喜悦漫溢身心灵。
个人观点:统领全书,不过是作者的心理历程的投射,我们无需对号入座,也别痴迷当作心灵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