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本学期赛课正式开始,我幸运地成为第一位展示的老师。
昨天周一,忙着开大会、开小会、布置任务、见家长、处理班级事物,上课排在了最后,竟然没有一点空余的时间备课。
感谢贴心的蕾蕾,帮忙制作了课件,及时分享给了我。说是集体备课,我很惭愧,一点儿贡献也没做。
放学的时候,我把课本带回了家,尽管是早已熟悉的诗歌,为了对听课的老师负责,我需要认真准备准备。
晚饭过后,我先看了课件,总共11张,符合我上课的模式,简单实用,很满意。
从八年级,我们一直尝试运用小组合作模式,效果也不错,老师们最大的感受是从繁琐的说教中解脱了出来。总是不敢放手,尝到甜头之后变得总想放手。
今年虽然是九年级,我们还想继续探索“学本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课堂的关键当然还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用了一个小时,总算把环节梳理了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今天第二节讲授,讲完之后,诸多感悟,记录如下。
课前设置了一个积累环节,学生展示有关乡愁的诗句,前后总共展示十几句,同学们展示得很好,但自我感觉这方面不太规范。九年级的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得要求学生规范整理自己的积累本。
在朗读环节,插入的是作者的原声,是余光中在2004年的春节,被中央电视台邀请,亲自读他创作的《乡愁》。在此之后,这首诗才广为传颂,这个视频的插入很应景。
我对学生说,朗读不一定都是情绪高昂,舒缓、低沉一样动人,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朗诵方法,诗歌一定要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别人,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在朗读环节,总共挑了四位学生展示,两位男生,两位女生,男生深沉,女生舒缓,同学们听得很认真。
尤其是李梦格同学,读得真挚感人,她的情感慢慢递进,最后一小节,读出了情感的升华,我及时号召同学们向她学习。
在诗歌情感赏析的部分,刘秩航同学及时补充,不仅表现思乡情怀,而且表现对大陆的热爱,表现深厚的爱国情感,补充很全面,我要求学生认真批注。
拓展延伸环节,推荐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这首诗选取了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不同的意向。
这个环节我处理的不是太好,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朗读环节,安排的不够紧凑,课堂效果不好;二是两首诗的比较赏析没有讲到位,诗歌的一咏三叹、回环往复、音乐美、节奏美等没有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
最后一个环节是仿写,因为有事例,加上内容简单,同学们写起来比较容易,就是时间给的有点少了,原计划是给五分钟的,后来我怕时间不够用,压缩成三分钟。不过孩子们还是特别棒的,选取了有意义的意向,向大家展示。
最后的学生总结环节,我比较满意,但是还有欠缺。
这学期的语文课,我设置了一分钟总结环节,金孜静非常优秀,总结出了这节课表现比较积极的,以小组为单位加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以后,我还会试着让优秀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让他们都能做课堂的小主人。
我一直认为,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老师不必权威,也不必华丽。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