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丈夫去高铁站回来,整个人像一根突然松弛下来的弦。这个周末,我允许自己什么也不做。没有开火做饭,只有简单的喝水、冲燕麦、吃煮玉米和鸡蛋——像一场随心而起的轻断食,也像一次久违的身心放空。
丈夫公司已经放假两个多月,假期一延再延。就在这段缓慢流淌的时光里,转机悄然来临。他的一位前共事,如今还在新能源行业的朋友传来消息,说他们公司正需要人,岗位恰好与丈夫的专业对口,公司又在儿子所在地。等待多日后,他决定前去试一试。毕竟是老本行,他和公司老总相谈甚欢,最终决定留下。
这意味着,我们一家三口终于看到了团圆的曙光。不到十个月,等我退休,我们就能真正结束自2018年起多年的“三地分居”。曾经还烦恼退休后该去向谁靠拢,如今他们父子俩反倒先“会师”了。下一步,就是等我归队。
生活总有出其不意的小插曲。儿子在家庭群里发消息,说带爸爸去吃火锅,女朋友也来了,还特意补了一句:“是他爸让叫上的。”我心里顿时有些不是滋味——这就算见家长了吗?
我一直对儿子强调:除非是认准的结婚对象,否则我们不见。这不是苛刻,而是希望他对待感情足够慎重。在我的想象中,第一次见面应当是正式的、郑重的:儿子带着女孩一起来见我们夫妻两人,我们准备好红包,带着祝福欢迎她。而不是这样单方面的、随意的吃顿饭。
于是在群里,我忍不住说了丈夫几句。他认为只是简单吃个饭,是我想复杂了;我却觉得是他太随意,没意识到自己“未来公公”的身份。好在,我们一向既感性也理性,话说完,事也就翻篇了。
后来儿子打来视频,主动聊起那顿饭,笑嘻嘻地“打圆场”。他说他们是以结婚为目的认真交往的,既然相处愉快,就不必太拘泥形式。他还透露,爸爸对女孩印象不错,夸她“本人比照片好看”。听到他调侃爸爸那晚其实有点紧张,我忍不住笑了。
是啊,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第一次学习如何成为“公公婆婆”。人生没有说明书,每一步都在摸索中前行。儿子还分享了一个温馨的细节:吃火锅时,他爸爸用勺子捞菜,他以为是给他的,结果爸爸先递给了女孩,把他“尴尬坏了”。听到这我却心里一暖。
丈夫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什么华丽言辞,也不懂什么浪漫套路,但他憨厚、实在、懂得感恩。他也许从不会快步奔跑向前,却始终踏踏实实地在原地守护着家。我曾一度埋怨他不够进取,直到最近读到杨绛先生写钱钟书的那段话:她形容丈夫生活笨拙,却总以“不要紧”温柔包容,她说保住他的“淘气和痴气”是她一生最大的功劳。
那一刻,我忽然释然。
婚姻的真谛,不正是在对方犯错、笨拙、不那么完美的时候,依然愿意给予理解和包容吗?他给不了惊天动地的浪漫,却给了我最踏实的安全感;他用他笨笨的方式,认真做每一餐我爱吃的饭菜,默默守护着这个家。
人这一生,兜兜转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不过是平安的心境、温暖的家庭,是无论何时提到家人,嘴角都会不自觉上扬的知足。
二十七年的风雨相伴,让我终于读懂: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望向同一个方向——那个方向,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