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达是一名产品经理,之前在北京工作了三年时间,现在回到了老家沈阳。我们之所以找到他,是因为跟他有同样选择的人很多,都是在北京工作多年后又回到老家,并且不再回京。
我们特别想了解一下他现在的生活状态。如果你最近也在纠结是否要回老家,通过他或许能给你一些建议。
1
下面是我们针对他的情况给他提的五个问题,看看他的回答。
M:代表马虎眼;S:代表孙达;
M:当时是怎么决定离开北京的?基于什么考虑做出的选择?
S:其实我不是执意要走的,在决定离开北京之前。我面试了一家知名的上市互联网公司,经过两轮面试之后,糟糕的终面让我失去了这次工作机会,才迫使我最终选择离开。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家公司拒绝我,我就离开了?
回首近3年的北漂经历,重复着不断选择赛道的过程,真的是累了,而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给这个年纪的我所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
大公司对于工作履历平平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自我价值上的抚慰,但很遗憾的是,我没有把握住这最后一根稻草。记得那天我情绪也是很沮丧的,因为我知道我失去的不只是一份工作。
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内心不是坚如磐石的正常人来说,北漂只给你3-5年选择赛道的时间。一旦你错过了这个窗口,北漂将变得不轻松,所以选择离开也是我卸下包袱的方式。
M:离开北京时有什么不舍吗?或者说对北京最大的留恋是什么?
S:对北京与其说不舍和留恋,不如说是遗憾,很遗憾在中国最有互联网气息的城市,没有真正扎下根,找到归属感。
M:在北京呆的这几年收获都有哪些?对你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
S:北京对我的影响多半是职场的,去北京之前我依旧对我未来的发展方向存疑。北京高浓度的互联网氛围,给我一种被赋能的感觉,也基于产品经理的这份工作,使我对互联网愈发着迷。
M:有考虑过回北京吗?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没回去呢?
S:我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有了老婆和一个7个月大的孩子,我是不能割舍这种羁绊重新回到北京的。这只是个选择,没有对错,我选择了一个我更青睐的生活方式,未来只想更好的适应这座我更熟悉的城市,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M:如果家里的兄弟姐妹要来北京打拼,你会给他们什么意见?会支持他们吗?
S:我身边的人也有想北漂的年轻朋友甚至是一些30左右的,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你年轻,你做啥都没错,只要是能给人生带来增量的,爱干啥就干啥。但是你要是有家了,只是为了份月薪较高的工作,不建议北漂,划不来的。
2
本来我们给孙达准备了10个问题,但是有五个他没有回答。后来跟我们说,想自己倾诉一下现在的状态。
他回沈阳后一共呆了两家公司,公司规模都不大,有一家是外包公司。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产品经理去外包公司并不是好的选择。但是在很多二、三线城市产品经理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况且这类城市的IT产业本身就是以外包公司为主。
孙达在这两家公司呆的时间都不长,加起来不超过一年,其中有一家是因为公司倒闭。这段经历对他来说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使得他一度心情很不好。公司倒闭后,恰好赶上老婆快生了。所以他就没再找工作,在家呆了一年,照顾老婆孩子。
应该讲孙达的工作经验并不是很长,而且并没有呆过知名的公司,没有知名产品的经验。但他每次找工作都挺顺利的,包括最近他刚找的这份新工作。
他的经历让我对二、三线城市的互联网行情发生了一些改观,很多人的观点都觉得二、三线城市找不到工作,特别是产品经理。但或许这几年有所好转,机会也真的多了起来,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
3
我一直以为回老家后孙达的小日子应该过得挺不错的。房子已经有了,而且父母都已经提前退休,还有比较高的退休金。这样即能减轻了他们小两口的负担,帮他们照顾孩子,在经济上还会帮助他们一些,这样的条件对比很多年轻人来说也算很不错的了。
但让我意外的是他很不开心,甚至有轻微的焦虑症。分析其中的原因,工作环境的差异是一方面,沈阳的工作环境相比较北上广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除了工作内容外,他还跟我吐槽公司中的为人处事,在他呆过得这几家公司氛围并不像在北京那么简单。跟同事之间怎么更好的相处也让他挺苦恼。
工作上的成就和家庭团圆对孙达来说似乎有些不可兼得。我觉得他本身是一个安分的人,向往家庭的团聚,所以不会再考虑回到北京。另一方面对互联网又有很大的喜爱,沈阳的互联网环境无法满足他。我跟他开玩笑说或许只有他是北京土著才能解决这问题。
孙达对自己还是有挺高要求的,这点从他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也看得出来,一直期望去大公司。其实像他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对大公司有情结。做产品经理的都知道,一款产品能否成功跟公司也有很大关系。对于现在的公司他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里也有一个潜在的忧虑,觉得自己快到30岁了,在公司中还没有做过中层主管的位置。这些会让孙达有一种挫败感。如果期望的要求达不到,反过来就会给自己形成很大的压力。
现在他也比较缺乏自信,工作中如果遇到他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产品项目,他就会比较忧愁。
4
很多人都说北上广的机会多,但得到机会的前提也是你得有相应的能力。
孙达的心里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北漂期限,3到5年,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没什么建树,他的选择是放弃。
他定这个时间是道理的,我猜测一定是考虑到要在适当的年龄结婚、生孩子。但我觉得这个时间太短了,把这个期限拉的长一些,也就意味着机会可能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