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夏季篇:第四篇、夏至

一、夏至

夏至处于太阳黄经90度,时值阳历 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夏至这一天起,大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长。夏至,顾名思义是阳极之至的意思,是“阴阳生死争分”的时节,阴气渐升,喜阴的事物开始滋生:阳气渐衰,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从夏至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二、夏至节气对生命健康的影响和养生原则

夏至节气,阳气至极,心火旺盛,因此要注意保护阳气,注意心的养生保健。

夏至时节,尽管阳气渐衰,阴气渐升,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因此气温继续升高,暑易伤气,要注意不要排汗太多,引发疾病。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佳时间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古书云“春夏养阳”,即是说在夏天调补时要偏于温补人体的阳气,顺应春夏阳气旺盛的变化,这对于易感受阴寒之气及阳虚病人尤为重要

三、夏至时节饮食养生

时至夏至,阳气旺盛,夏至时人容易心火过旺,应多吃些味苦(苦入肾,肾属水)的食物,有助于消减心火。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正是养心补心的好时机。中医认为此时益多食酸味(酸入肝,肝属木,木生火,心属火)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古代养生学认为,夏至阴气渐升,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因为夏至时分,人体实际上处于外热内寒的状态,所以冷食少吃尚可,不可多吃,贪吃则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泄。可吃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此时适宜的膳食有荷叶茯苓粥、凉拌萬笋、奶油冬瓜球等,有清热解暑、宁心安神、补虚损、益脾胃的功效。

四、夏至时节精神调养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夏至时节,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竞阔,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现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五,夏至时节的起居养生

夏至时节的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生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室外活动应在早晚进行,应避免烈日暴晒,以避免暑气伤人,汗泄太多,令人头香胸问,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送。

时至夏至,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时节室外锻炼运动,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有条件的可以到森林、河滨地区疗养、度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