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略)
[白话文]
浑邪王降汉之后,汉军将匈奴远远地驱逐到沙漠以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通往西域的道路打通了。
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自己军事实力稍强,不肯再臣服。匈奴讨伐他,未能取胜而还。如今单于被汉朝所困,而浑邪王故地没有人居住。蛮夷风俗,思念故土,又贪图汉家财物,如果我们现在用厚重的贿赂召乌孙王,请他们向东迁移到浑邪王故地,与汉朝结为兄弟,势将听从于汉朝,那就是断了匈奴右臂了。联合了乌孙,则西方的大夏等国,都可召来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带两匹马,牛羊以万数,另携带黄金、钱币、绸缎,价值数千万,再任命多名副使,都赐予符节,以便他们出使其他国家。
张骞到了乌孙。昆莫见张骞,态度倨傲。张骞晓瑜他说:“乌孙如果能向东,回到故土,则汉朝遣公主为乌孙王夫人,结为兄弟,共同抵御匈奴,匈奴不足为破也。”
乌孙自以为离汉朝太远,也不知道汉朝到底有多大,况且臣服于匈奴很长时间了,离得又近,大臣们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张骞逗留了很久,不得要领,于是分别派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于阗及周边其他国家。
乌孙派翻译及向导送张骞回国,又派了数十人,马数十匹跟着张骞一起来长安答谢,也看看汉朝到底有多大。
这一年,张骞回到长安,拜为大行。又过了一年多,张骞所派出到大夏等国的副使,也先后回国,也同样带着各国报聘的使节。于是西域开始和汉朝有了交通往来。
西域凡三十六国,南北有大山(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中间有河(塔里木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与汉朝玉门关、阳关相接,西边到达葱岭(帕米尔高原)。塔里木河有两个源头,一个在葱岭(叶尔羌河),一个在于阗(和田河),合流之后,向东注入盐泽(罗布泊)。盐泽距玉门关、阳关约三百余里。从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条道:从鄯善顺着昆仑山北麓,顺着河向西一直到莎车,为南道。从南道向西越过葱岭,就抵达大月氏、安息。从车师前国顺着天山南麓,沿着河向西至疏勒,为北道,北道向西越过葱岭,就抵达大宛、康居、奄(yan)蔡。这些国家都臣服于匈奴。匈奴西边的日逐王,设置僮仆都尉以统治西域,常驻焉耆(qi)、危须、尉黎等地,向各国征收赋税,摄取财富。
乌孙王既然不肯东还,汉朝就在浑邪王故地设置酒泉郡,逐渐征发移民充实它。后来又设置武威郡,以断绝匈奴和羌族地区之间的交通。
天子得到大宛的汗血宝马,非常喜爱,命名为“天马”。派出使者,络绎不绝,相望于道路,到大宛去买马。中国派往西域的使团,大的数百人,小的一百余人,所带的礼物,大致仿效张骞当时。后来慢慢跟西域熟悉了,使团才开始减少规模。大概一年派出使者多的十几次,少的五六次。远道的要八九年才能回来,近的也得几年。
[点评]
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带着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使命,虽然没有成功,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第二次出使西域,原计划是想动员乌孙国东迁,尽管也没有达成这个目标,但西域各国使节回访西汉帝都,意味着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正式开始。
汉代通西域的路,为了避开正西方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沿着沙漠边缘分成南北两道的。两道的起点俱为敦煌,当时在敦煌西南设阳关,西北设玉门关,控扼两道的出入。敦煌处于这样的交通枢纽的地位,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成为了中古时代最耀眼的“国际都会”,丝绸、铁器、玉器、漆器等源源从此运出,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香料、织物、宝石、颜料、玻璃等从此进入中国。敦煌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