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我接触过最早的一部文学名著,但也是四本里最后阅读文本的名著。
《西游记》电视剧长期受到人们欢迎,记不得看了多少遍,可就是看不厌。
和自己差不多年龄的人大概都是这样过来的。还深受《西游记》的影响,甚至留下过阴影。没错,就是那个喝人血的蛇精,至今都害怕看。
但是看到猪八戒被妖怪抓,孙悟空跑到妖怪肚子里这些情节,又会随之大笑。小时候与小伙伴也会玩扮演孙悟空或者妖魔鬼怪的游戏。
是呀,那些妖怪很可怕,要吃人肉的,奇怪的是心肠都不坏,单纯的像孩童。
《西游记》这部世代累积型的小说,到底是不是童话呢?为什么儿童这样迷恋它?
《西游记》的童话性和神话性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符合儿童的审美。
《西游记》既有神话的性质又有童话的性质。但《西游记》这部小说又不是一部完全的神话。
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社会的最初认识。《西游记》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作者不能像原始人类一样再创造神话,而是对神话、传说为原料创造童话的小说。李欣复在《<西游记>的文学体裁特征》中提出:“《西游记》是溶童话、神话、喜剧、传奇于一炉的杰作。”
《西游记》中童话的游戏性
西天取经是伟大崇高的事业,在师徒四人眼里都是如此。
孙悟空的态度更轻松,甚至把这些经历都当做一些游戏来“耍耍”。
路过高老庄,高老说:“二位原是借宿的,怎么说会拿怪?”行者道:“因是借宿,顺便拿几个妖怪儿耍耍的。动问府上有多少妖怪?”
在朱紫国“即此不必买甚调和,且把取经事宁耐一日,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
即使被妖怪抓到洞里,千钧一发,马上要被妖怪放到笼屉里蒸着吃了,他还要讨论下烧火的小妖有没有偷懒。
猪八戒和师父在洞里五花大绑,孙悟空还要来诈猪八戒的私房钱。
孙悟空在妖怪的肚子里打秋千,翻跟头。这和儿童做游戏的心理是完全一样。
儿童最有趣的游戏就是模仿。
正如前述,在小时候看完《西游记》后要扮演孙悟空的游戏相同。
《西游记》里有大量的模仿游戏。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二郎神追捕。孙悟空变成麻雀,二郎神就变成饿鹰;大圣变成水里的鱼,真君就变成鱼鹰。像两个孩子一样互相追逐捉迷藏。
孙悟空一会又变成传令的小妖,哄骗众小妖都听令于它。
正如林庚先生所说:“游戏中的模仿与装扮总不可能尽善尽美,挑不出一点破绽。如果真的看不出一点破绽,那样反倒少了许多趣味,而这趣味正是童话的魅力所在。”游戏总有被揭穿的时候,孙悟空被识破真身也是合情合理。
《西游记》的儿童心理与情趣
在平顶山与妖怪相斗时,孙行者用一根毫毛变成了七寸长的紫金红葫芦来换两位小妖的两件宝贝。双方互相炫耀自己宝贝的神通。
小妖说我的宝贝可以装千人,行者夸到他的葫芦可以装下天。
小妖怪不相信道:“只怕是慌。就装与我们看看才信。不然,决不信你。”
这段就完全是儿童互相比较炫耀的心理。其后,双方互换葫芦,也是出于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的多。
还有一次,孙悟空化身烧火的小妖前来充当巡山头领。
小妖看到孙悟空就质疑他:“我家没你呀!”
小妖的语言听起来就像个孩子说的似的,单纯的质疑。小妖发现他下巴尖,和自己不一样,有点不敢相信,可经不住孙悟空忽悠,马上就对孙悟空这个“总巡山”唯命是从,把自家大王的本领都一一脱出,努力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小妖。
孙悟空还带有孩子的任性脾气。唐僧对他的管教和责备,让孙悟空不能忍受,甚至有“离家出走”的行为。
试看孙悟空的语言:“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下得西天,不必惩般绪舌恶我,我回去便了。”这时的孙悟空既有小孩子的任性也有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心理,而当他到东海龙王那里喝茶时看到一副圯桥进履的画儿大受教育启发,突然领悟道理。
这也可以说是儿童成长变化的心理。
《西游记》这个童话故事,陪伴了我们整个童年,那份乐观、天真、勇敢让我们长大后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