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大概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场景,每隔段时间就想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于是就是去买一堆书回来,决定要用知识和读书,来重振自己的生活。但事情通常会以这样的结果收尾,书买的越多越多,一年也难翻开一次,想要看的书单越列越长,却很久也划不去一本。
我们太把读书当回事,认为要有好状态再读书,无人打扰的时候再读书,房间整理干净再读书。总之读书这件事,神圣,高高在上,不可以随便开始。
如果我们想要使自己的已读清单好看些,有数目可填,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把读书拉下神坛。如果你可以躺在床上玩手机,那么同样也可以窝在被窝里看书,如果你可以在地铁上看视频,那么同样也可以用来读书,如果你感到无所事事,没什么乐子,打开书本就能即刻带你去往一个新世界。
我们总是把读书看的过于严肃,过于不可亵渎,每次都要焚香沐浴才能打开一本书。这种想法在我们和书本之间竖起一座无形的高墙,书明明就在手边,手却无法翻开它。我一开始读书的时,也时常抱有这样的心态,后来我翻的书越多,这座高墙就越脆弱。直到这座墙在我的坚持阅读下,轰然倒塌,我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打开一本书,想读就读。
读书常常还被供上另一个神坛,唯作者最大。只要是书里写的,作者的观点,就是圣旨,可以被我们挂在嘴边当作不可反驳的理由。这样的做法很危险,我们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一如那句古话所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能让我看到那些伟大的人,在关键时刻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成长。这些最终的落脚点,都应促发我们自己的思考,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
如果同一个主题的书看的够多,还会发现,同一件事,不同的作者可能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一开始我对这种情况感到很迷惑,好像每个作者都有理有据,不知道该听谁的好,这种想法完全迷失了读书的本意。我该做的不是站队表明立场支持谁,而是思考不同作者,在就同一个问题发表观点时,各自处在怎样的立场和处境,他们为谁而发声,他们过往拥有怎样的经历,促使他们得到现在的思考,这些思考有哪些值得钦佩的地方,又有哪些局限性。
自始至终,读书都应该是为我们所用,这样才能起到武装我们头脑的作用。如果我们不加思考,就去附和或反对,当我们这么做时,发出的是别人的声音,还是自己的声音?
能想到这些问题,读书就算是对一个人有了意义,读书也就很难再被供上神坛。当书籍成为日常用品时,可存在的场合就多了起来,街头地边,公交地铁,饭馆商场。若想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先把书带到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