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总坐着两种学生:一种遇到难题会立刻举手求助,另一种会盯着题目咬笔头,直到眉头拧成疙瘩才肯开口。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后一种孩子眼里藏着更珍贵的东西——那是面对困难时,不愿轻易低头的倔强。而我们的教育,或许正需要守护这份倔强,让它慢慢长成直面困境的勇气与品格。
这让我想起登山。真正的登山者不会在陡坡前转身,他们会观察岩石的纹路,寻找落脚的缝隙,哪怕摔几跤也要摸到更高处的风。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怕孩子摔跤,忙着在他们前方铺好垫脚石,却忘了困难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具。就像学走路的孩子,总得自己晃过几次重心,才能懂得如何站稳——那份在摇晃中稳住身体的力量,正是勇气的雏形。
校园里的困难从不会缺席:解不出的方程、记不住的单词、排练时总出错的台词、竞选失败后的落寞……这些时刻,教师的角色不该是“救世主”,而应是“见证者”。不必急着给出答案,不如说一句“我相信你能找到办法”;不必忙着抚平眼泪,不妨递一张纸巾说“哭完再试试”。当孩子发现自己能跨过一道坎,那份“原来我可以”的笃定,会比任何道理都更深刻地刻进生命里。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我们不制造困境,却尊重困境的教育意义;我们不回避眼泪,却引导孩子在擦干眼泪后重新出发。当学生们逐渐明白,困难不是绊脚石,而是成长的年轮——每道纹路里都藏着勇气的密码,每一次跨越都在锻造更坚韧的品格,他们便会真正懂得:所谓成长,不过是带着勇气,把一个个“我不行”,走成“我做到了”。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站在他们身后,带着耐心与信任,看他们在困境中长出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