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第二章81页——93页,我发现通过阅读以后做笔记可以加深自己对理论书的理解,效果比较好。这一章,朱自强教授主要从儿童观与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的源流;文学传统:儿童文学的土壤来给我们做了 详细的解读。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在西方,儿童书籍产生契机是1611年的《圣经》。清教徒们推动,教训儿童书籍出现。它的进步性在于传统的原罪说不承认教育的可能性,而清教徒们深信儿童具有陶冶的可能性。真正意义的儿童文学出现在18世纪40年代,以纽伯瑞《可爱的袖珍图书》出版为标志,“以教育和娱乐为目的”
出现了两种儿童观,一种是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念产生于经验,认为是对儿童要教育和教训。另一种是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有创造力和内宇宙,认为要解放儿童心性。
在中国,以周作人为代表。他反对教训主义,不讲教训是周作人坚持的儿童文学观。“这有什么法子呢?中国的儿童教育法,恐怕始终不能跳出读经 ,民国以来,实在不读经的日子没有多少。”
第二节,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的源流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童话等。民间文学不仅对古代人心灵的构造,也对现代人的心灵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民间文学作为儿童文学的源流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改写,使其成为儿童文学,比如《格林童话》。第二种是从民间文学汲取资源获得灵感的创作。第三种是以对民间故事名篇的颠覆为形式的创作继承。比如颠覆《三只小猪》的图画书《《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和《三只小狼和大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