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情的力量》中,作者讲述了几位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困惑的咨询者的故事。
通过阅读他们的故事,以及作者通过咨询帮助他们的过程,也是对我们在看待和处理亲密关系中遇到问题的提醒。
作者认为,亲密关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想化,第二阶段是两极化,第三阶段是整合。
当我们把自己的经历代入其中体会还真是如此。在理想化的阶段,我们都经历过一见钟情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恋爱脑”阶段。特别是在我们在经历爱情之前已经对爱情有了憧憬和自己的想象时,懵懵懂懂、涉世未深的我们,常常会把爱慕的对象过于理想化。对方在我们眼里是那么完美,我们觉得拥有了对方就似乎拥有了全世界,在这个时候,要是谁反对,那是肯定听不进去,反而还会让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爱恋对方。
而当经过了爱情的酸甜苦辣,经过了生活的柴米油盐,经过了职场锻炼和生儿育女的各种鸡飞狗跳之后,我们对于亲密关系会有更加冷静和清醒的认识。但在年轻的时候,或是新的关系之初,对于亲密对象的理想化认识是必定会经历的过程。
这给我了两个提醒,一是将来孩子们到了青春少艾、情窦初开时,我该如何理性引导他们。二是如果我不认可他们的恋爱对象时,我该如何处理。至少,在理想化阶段,也就是在他们的热恋期,如果二话不说直截了当地去反对、去棒打鸳鸯,那一定不会得到我想要的结果,甚至可能反而把他们推得更加紧密。
不如冷静、克制、理智的让他们好好享受在理想化阶段时,爱情最美好甜蜜时刻的样子。
近年好多影视明星分手甚至离婚的消息大家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而回头看看他们当年甜蜜的样子,再看看他们现在分手的消息,甚至会恶言相向的场面,实在是会让人感到唏嘘。
当经过了理想化的阶段,亲密关系就会走到两极化的阶段。在共同经历各种事情、处理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来对方并不是完完全全和自己的理想状态对应,当激情褪去,当拿掉滤镜,对方和自己的真实的样子暴露出来时,我们就会很失望。而如果到了两极化的阶段,我们还是在拿理想化的样子来看待自己、去要求对方,内心就会产生很大的落差。
作者说:“我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幻想、克服我想象中的被歪曲了的他的图像。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恋爱关系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
我们必须也肯定会认识到人不会一成不变,就算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理想,但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随着生活境遇的不同,随着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随着家庭新成员的到来,随着事业上的变动、朋友圈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生变化。
正如书中写的:“图像是物体,但人是有血有肉的,是会头疼、牙疼,会有臭脾气和坏心情的。当我们把人看成物体的时候,就破坏了他们的灵性……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当作一个物体或一个东西来爱时,我们会想让那个人保持不变,这样就能与我们在头脑中构建出来的图像相符,而那个图像是经过仔细打造来满足我们的需要的。心理学家把这种将注意力只集中在自己身上的行为叫作自恋,它让我们无法把对方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人。对方的意义也只在于其能给予我们什么。现实情况也都按照我的需求、我的愿望、我的恐惧和我的渴求来进行定义。这个世界就只缩减为被爱的需要。对许多人来说,爱完全是由需求,并不是由共情所驱动的;而共情则体现为我们很想去更多、更深入地认识我们自己,以及他人现在的样子和随着时间将要变成的样子。”
的确,我们希望对方一直保持理想状态,或者我们以为对方是理想的,常常是对对方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作者将“被过多的需求所驱使的爱称作图像之爱(image love)。”
这幅在理想化阶段完美的图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并不会一直保持鲜艳的颜色,而随着“风吹日晒”,越来越黯淡的原本完美鲜亮的颜色也逐渐暗淡。
这在我们和孩子相处时也是一样。婴儿时期的宝宝是那么完美、那么可爱,随我们摆布,完完全全地依赖我们。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有个性,而当上学之后,学习上的各种问题,总会让我们上火。我们操心的、担心的、焦虑的事情越来越多。
我们对他们还是处于理想化的期待之中,但是他们不会完完全全地按照我们的个人意志而成长。
有时候在冲孩子发火之后,翻着他们小时候的照片,这时候火气能消掉大半,还会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当年的萌娃已经长成大孩子,且不可能一直都是我们希望的理想样子。
这时候,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而不是硬要孩子照着自己希望的样子成长。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的相处中,最后都需要我们重视并学会共情。
作者说:“共情能帮助孩子学会逐步理解自己的局限性,并认清现实,即无论怎么努力,自己都不可能是万能的,自己不可能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到最好。”
我们对于自己难道不也应该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我们正是连对自己都不能做到真正的共情。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不理想,才转而把对自己的愤怒、失望转嫁到他人身上。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都必须接受不存在完美的人事物的道理。我们能做的就是走到下一阶段——整合——而这也是一种我们需要去提升的能力。
用无限游戏的思维,能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带我们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盯着一两件事情,盯着某一个缺点(当然原则性问题就另当别论了)。
理想化、两极化、整合这三个阶段不仅在亲密关系中需要注意、能够了解并看到,对于亲子关系、人际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无戒学堂2022年日更第26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