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去长沙出差,拜访一位产品用户,她住在长沙老城区。
淅淅沥沥的小雨连下了几日,老城区狭窄的街道上满是泥泞,这里不比新区,维护上差了许多。
街道的两旁,遍植着高大的樟树,其中不乏两人合抱之粗的。经冬也不落叶子,道路两侧的树冠从空中握起手来,合龙在一起,遮天蔽日。本就阴沉的天空,街道上更暗,竟如傍晚一般。
道路引我们上了一个坡,拐过一道弯之后,出现一段红砖墙,用七八十年代的海报体写着“教师新村”。这几栋房子建了至少三十年,红色的砖墙上排列着旧式对开的窗子,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层层叠叠的补丁交织在一起,有几栋楼顶上甚至摇曳着几株枯草。
也许,这几栋房子刚建时,确实能称得上“新村”,然而几十年过后,在不远处高楼的映衬下,它们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同行的同事看看了满是泥巴的鞋子,叹了一口气:“这房子得比我岁数还大,想不到大学教授还住这地方。”
我看了看脚下,裤子也未能幸免。“聊几句赶紧走”,我心里想着。
上午九点半,我们到了用户家门外。敲了十几下,门才开了,一个瘦小的老太太出现在我们面前。
“对不住喽,不礼貌了,天太冷了,吃过早饭我就坐在被窝里了。”边说,边套上羽绒服。
看年纪,应该有七八十岁,但身体依旧硬朗。她穿着黄色的羽绒服,深色的裤子,蹬着一双棉鞋,戴一顶紫色小帽,一副眼镜,朴素得一点看不出是大学退休教授。
进到屋里,她张罗着泡茶,我们连忙说刚吃过饭,不用倒茶。她说:“你们太老远的,过来看我这个老太婆,不喝水就不礼貌了。”我们只好答应。
我看了看房子,典型的上个世纪的装修,黄色的木包边,黄色的家具以及墙围。房子里面收拾的倒干净,客厅除了沙发和电视柜,就数墙角的书柜最显眼,两类多宽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排列满了书籍,沙发旁的茶几上也摆了几本。
沙发也是旧式皮沙发,很多地方已经开裂,又用针线缝合,电视也还是旧式的“大头彩电”,整个屋里,就窗户旁的几盆花还能为这房子点缀点新意。
老人把茶递给我,打量了我一下,说:“这房子应该比你岁数大的。”
我笑了笑:“这块都要拆了吧,您老怎么还在这住?”
她把毯子搭在腿上,说:“几十年了,住习惯了,小伙子等你老了就知道恋自己的老窝了。”她的声音很轻,但声声入耳,一点也不含糊。
老人姓邓,退休前是长沙一所高校的老师,这所教师新村的房子,也是当时分下来的,这一住就是几十年。
她和老伴都是老师,老伴没教几年书便从事行政方面的工作,而她自己,则一直从事翻译的教学工作。我这才注意到,好的书柜上大部分是外文书籍。
邓老说,刚退休时,无事可做,很不习惯,总喜欢往学校跑。哪怕是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后来,学校扩建,原来的校舍搬迁到别的地方,离得远了,这才不再去了。
又闲了几年,邓老拜托原来的同事,在湖南省图书馆找了一个整理图书的工作,其实就是把人们还回来的书籍归类,再由专人放回书架上。省图书馆就在家附近,也不用坐车,步行半小时就能到。这工作是义工,没有工资,每天大约工作4个小时,两人却干得津津有味。
开始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觉得两人年纪大,担心身体吃不消,只让他们尝试了几天,看到两人劲头很足,这才答应下来,算下来,干了也将近十年。老人说,我俩身体都还行,基本不请假,准时上下班,比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积极。
她说,图书馆的工作很轻松,更主要的是看书很方便。老伴喜欢钻研物理方面的知识,而她自己在外文图书室,研读外文原著。
说着,还把茶几上的一叠稿子拿给我们看,原来,她原来工作的学院承接了省里的一些任务,要翻译引进一批西方教材,她得知消息后,主动要求承担一部分资料收集工作。
老人家里没有WiFi,也极少看电视,每天回到家里,吃完晚饭,便各自看各自的书,互不打扰,九点睡觉,五点起床,接着外出走几圈,吃过早饭,便去图书馆“上班”了。
两人除了看书,也没有别的爱好,吃穿更是简单朴素。这么多年,家里操办的唯一值钱的就是那台“大头彩电”,十几年前,孙子出生,老爷子为给孙子看动画片,花了三千多买的。
她说,图书馆的工作也干不了多久了,马上要拆迁,自己要到另外一个区的儿子家住上几年,等这边房子建好了,再做打算。
说到这里,她看了看窗外,满怀留恋。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老街坊、老朋友固然舍不得,但我觉得好更舍不得的是图书馆的“工作”吧。
不知不觉,跟邓老聊了近两个小时。出来家门,我们一行的几个人,无不感慨,教了一辈子书的老人,早已是桃李满天下。退休了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我们年轻人,还能有多少像她那样,为了爱好而去坚持?
他们年轻时教书育人,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热爱的事业。老了之后,还能为自己喜爱的事情努力。而当正青春的我们,却是每天刷手机,逛商场,工作应付了事,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生活,做着她们老了都不屑做的事情,青春还有什么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一生的学问,与浩瀚的知识相比,不如沧海之一粟。自恃青春的我们,转眼间就会被时间带入中年、老年,当回首青春时,又有多少能骄傲地对子孙笑谈自己努力学习的一生?
“活到老,学到老,尚有三分未学到”,年已古稀的老人还在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