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中午,我突然接到一个北大研究生的电话,他说请我给他三分钟时间,他要和我讨论下“孩子犯错误,到底该不该打?”。他列举了希拉里和特朗普竞选事件,以及古代君王纷争割据武力解决冲突,重造和平统一的局面......。他是青的同事,他们当时正在公司楼下的餐厅用餐,那顿午餐他们团队讨论的内容是我家的育儿问题,很有趣。
✦ 他方观点:社会残酷,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孩子犯错时,要用打来让孩子有深刻认知。学霸是被打出来的,是棍棒教育出来的。
✦ 我方观点:孩子太小意识不到错误,处于模仿阶段的孩子,他会被植入暴力是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案。我希望孩子充满爱的成长,我不赞同打孩子。
事情的起因是小小最近频繁拉裤子。平日里,小小想尿尿或者大便时都会提前告诉我,我会带他到便盆解决。曾经我一度认为孩子已经彻底告别拉拉裤时期,但是最近几天出现的状况,又让我摸不到头脑了。小小被温柔提醒或严厉纠正N次后,仍旧以一天至少一次的频率拉裤子。
2018年12月13日, 我们在宜家一层提货区准备提货走人时,小小突然告诉我他想拉屎。话音刚落,我就看出他的异样,一股臭味扑鼻而来,这是小小第一次拉裤子。他被突然从屁股掉下来的一坨屎吓到了,明显看出他的不舒服和恐惧感。我需要带他就近去卫生间清洗下,我向他说明我要抱他走到卫生间,他需要趴在我身上。因为如果我抱他屁股会压扁粑粑,小小拒绝我的好意,他坚持自己走到卫生间。他好像一只螃蟹,劈开两条腿,一步一停顿的向前移动。他的表情就像做错事懊恼不已的孩子,不让任何人接近他。
我被小小当时的动作和表情逗笑了。我安慰他没关系的,小朋友小时候都会拉裤子,我们去卫生间清理干净,换上干净的裤子就好了。
我在帮小小清洗时,侧位陆续走出一位奶奶和一位大姐,他们分别安慰孩子,“这是吃饱了,好事啊。”“小孩子都这样,太正常了,需要纸巾吗?”感谢你们没有大惊小怪,你们对待这件事的平和态度,让孩子心里也放松了许多。
2018年12月14日,小小今天断续拉了三次裤子,排除肠胃问题,他有点恶作剧的嫌疑。小小站在某处一动不动,突然表情静止用力,一股劲用完后,脸上的表情松懈了,立刻又浮现出一幅浅浅的微笑,有点得意又故意的神态,明显不同于昨天在宜家做错事的惊吓表情。
2018年12月16日,我经常询问小小要不要拉粑粑,他说不要。一会儿工夫,又突然站成了“碉堡”。我一边收拾屎尿一边气愤的指责他,为什么不告诉我要拉粑粑。他重复我的话“为什么”。
2018年12月17日,在颐和园的一片芦苇丛里,他又突然“碉堡”了。
2018年12月18日上午,小小站在椅子旁边玩积木时,又拉裤子了。傍晚,我抱着小小坐一会便盆,他没有拉粑粑的意愿就起身走开了。晚饭前,我又问小小要不要尿尿,要不要拉粑粑,他说不要。三十秒钟后,他突然又“碉堡”了,我不顾他的反抗立刻抱他坐到他的便盆上,已经来不及了,我在他的裤子里看到一坨金灿灿的物体。
面对孩子阶段性的烦恼事件,孩儿他爸建议我可以用打来教训下孩子,让孩子长记性。我坚决反对打孩子,认为那是一种无能又绝望的手段,而且我觉得一个成人和一名婴儿用这种实力悬殊的阵容对战,实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我甚至觉得这就好像有小部分男人在婚内打老婆一样,这是欺凌是不被法律和道德允许的事情。说到动情处,我又搬出我自身的成长经历来告诫孩儿他爸,我坚决不允许打孩子这件事发生在我们家庭。我从小没有被爸妈打过一下,我不理解不接受打孩子的行为。
青说,他是被妈妈打大的孩子,他小时候太淘气经常惹妈妈生气,他觉得他现在这么孝顺和小时候妈妈对他进行严格的棍棒教育有关系。我内心质疑,一个人被打时,难道他的心中还会充满爱吗?或许孝顺这件事和棍棒没关系,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外部环境有关,和感受过父母的爱意和辛勤付出有关。青的态度是,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权利,世上很多事情是没有公平可言的。
青的同事又说,他小时候也经常被妈妈打,他现在能满腹诗文,能成为一名学霸和小时候没少挨打有关系。我又开始理想主义的认为,没有兴趣做导向,学习这件事会变得异常痛苦,我不想强迫孩子学习,我想让他享受学习的乐趣。我想让孩子内心充满爱的成长,青认为我太柏拉图,他觉得社会现实人性复杂,一个男孩子要有一颗勇敢的心,需要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暴力是最迅速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
我和先生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性格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俩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也不一样。没有成为母亲前,我是一个近乎执拗的顽固派,当我有幸会成为小小的母亲,我陪伴着一个全新的生命成长时,我又突然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再冒然坚持己见。关于同一件事情,有阶段性的不同认知。这或许源于我对自我成长曲线的不满意,我不想让孩子成为我,我想让孩子超越我。这就需要我去用一些我没有体验过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至少他不会因为我是他的母亲,用了他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他,让他有一段痛苦的童年回忆。
最近我和朋友闲聊时,也会问一嘴他们的立场。一位台湾朋友说,她家赞同体罚。她小时候经常被补习班的老师小考少一分打一下,被打的手黑青,换打屁股。她和弟弟打架,父母会对他们进行体罚,但是父母很少打他们,因为父母忙着赚钱去了。家里孩子被打那是家常便饭不觉得稀奇,现在她和她的家人也会在孩子犯错被警醒三次无效后,用一根细竹笋棍狠狠地打孩子脚背。到学校,老师会问孩子为什么脚背上一条条红红的。孩子会平静的回答“我不乖啊,被阿嬷打。”
我和一个姐妹聚餐,她刚好聊到爸爸前几天打孩子的手,被她严厉制止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她清晰记得她小时候被爸爸打的场景。你能从她的表情和口吻中体会到那种痛苦,这么多年过去了,那还是一道不能碰的疤。她说她绝不允许她的孩子再被家长打。
这件事情让我看到不同家庭下成长的孩子,被不同待遇的不同性别的孩子,会对这件事情产生不一样的本
能反应。那种自然流露的本能反应,就好像小溪流入江河奔向大海,天黑还会亮起一样自然,用自然的姿态告诉我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我们本能的按照自己的成长曲线去做事情,去育人,我们却从来没有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我听到的故事版本越多,我却更不明白了,到底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怎样做才是合理的呢。若我们真心关照儿童,肯蹲下身去问下孩子“你又犯错了,我打你可以吗?”猜猜孩子会怎样回答呢。很多次我想发火发脾气时,我会让孩子提醒我“你不可以这样对我”。
暴力或许可以快速解决一些冲突,但是暴力绝对不该是被首选的解决方案。我们心里总想着反击,是因为不想被人欺负。但是那些经常欺负他人的人,他们的内心是快乐的吗?他们会被大家孤立会内心孤独,会被“安全”拒之门外,而安全和健康又是家庭的幸福之源。请珍重!「 不要先去欺负别人,若被人欺负也一定要给他强力反击 」
对付“不听话”的孩子,你的态度又是什么呢?! 不要打吗?要打吗?何时打?怎么打?打多重?这些都是要被探讨的实操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育儿观,只有适合不适合。欢迎转发,会有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育儿的路上,有你有我,有开心也有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