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以前,“江苏教育”于我是一个江湖传说,一个“三分做,七分述”的传说。
这个星期,我和2016京苏粤浙中小学卓越教师高端研修班的同学们,终于有机会前往南京去一睹江苏教育的真容。从机场出发,一路驶过南京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尽是一排排整齐的、落光了叶子的法国梧桐、银杏或枫树,萧瑟却不凄凉,反而更映衬出这座六朝古都的沧桑和厚重。
到了入住酒店,接待我们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项目负责人汤海珍老师早已将我们这周的吃住行以及最重要的学习、跟岗安排得无微不至,虽正值凛冽的寒冬,我们心里却依然暖暖地如归家。短短几天的学习下来,我们一致认为江苏是当之无愧的教育领头羊。
江苏省对教师的培养、晋升的制度相当严格,可以说近乎苛刻。教师是实现教育发展的决定性人物。据汤海珍老师说,每届能进入江苏省京苏粤浙中小学卓越教师高端研修班的老师们都是经过各级层层筛选、以及严格的笔试、面试、答辩、上课等环节精挑细选出来的,一旦入选,是不能退出的。每一次的培训学习和完成任务,对这些老师而言都是如蜕皮般的成长。今年评上江苏省级特级教师的,这个班就占了八位。正是通过这种严格的培训,近二十年来,一批批卓越教师不断地辐射到江苏各市县,促成了江苏教育的蓬勃发展。据说,在南京,房价是随着学校质量走的,好学校通常会让一个地方由此变得兴旺发达。
江苏教师的专业能力让我们大开眼界。此次学习,为我们做讲座和上课的老师都是江苏省京苏粤浙中小学卓越教师高端研修班的学员们。他们中已经有大部分成为了省级特级教师、教研员或学校校长、副校长。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或见解并以文字形式见之于论著或国内核心期刊上,个个都是领域内的专家。从南京师范附小转战锁金村一小任校长刚满三个月的曹海勇校长早已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提出“交往式作文”主张,并已在全国各类期刊中发表一百七十多篇论文;任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的储冬生校长“生动而深刻”,在全国内率先提出“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主张,除了一系列的论文发表,他还正在撰写一本相关的论著;顾洁,年仅三十出头,已经是全国著名的小学英语教师了;叶亚均,三十来岁,校长,现在陕西汉中支教,为了此次任务特地飞回来,已在《中小学外语教学》这样的核心期刊中发表论文;王晓青,副校长;邱丽华,曾任教研员,现任副校长.....而最让我们惊讶的是,他们无一不是一直在担任着一线语文、数学或英语教学工作的。曹海勇校长还说,要争取给全校的每个班上课,认识全校的每个孩子。听了他们的讲座、进入他们的课堂,让我真正明白所谓的“三分做,七分述”,是描述他们的专业理论积淀已经非常厚实,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能做到运筹帷幄、厚积薄发、灵活自如、浅入深出。
江苏学校校长的大格局和办学能力让我惊叹不已。我们这次学习分别到了南京市锁金新村一小和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跟岗。两位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实践能力让我叹服。特别是游府西街小学的万代红校长高瞻远瞩,以办一所国内外享有美誉的现代品质学校为办学目标,以“求真:支持儿童成长”为办学宗旨,以为儿童提供“成长支持”为教育核心理念,以“实验:永远走在小学教育改革的前头”为办学使命。这种“求真”的办学理念充分地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和学校的成长支持系列课程中。她认为,儿童是我们的,我们是儿童的,我们和儿童共成长。因为是集团办学,通过在集团内开办国际学校和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开办孔子学校的做法,在实现文化交流的同时他们也正为培养更多的全学科教师而努力。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游府西街已经在初步实现了它的办学目标,在国内外享有美誉。
所有的教师培训和学校做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成学生的发展,所以,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检测这些做法是否合理有效的唯一指标。在几天的跟岗听课中,来上课的老师大多是接到任务而从外市或外校赶过来的老师,借班上课,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江苏教育最真实的写照。听课是分学科进行的。江苏和广东一样,英语教学是三年级起点的。我们在两个学校里一共听了八节课。每节课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把英语学科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关注学生的生成,及时恰当地予以反馈、激励或表扬,体现了真正为学而教。在这些课堂中,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不怕犯错,展现出了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演底子。他们敢说、会说,善于表达自己、与同伴合作。四年级的孩子,已经能跟着老师,一起在冗长而复杂的英语绘本中“寻宝”;五年级的孩子,已经能读懂英语自然科学读物并介绍动物习性和如何保护动物;六年级的孩子,已经能用英语深入地探讨他人和自己的“童年”......撇开扎实的英语底子不说,从言谈中可以看出这些都是一群群有着自己独立见解和思想的孩子。据万代红校长介绍,游府西街小学共有五百多学生,获有个人专利的就占253人。
短短几天的学习,虽不能非常深入地了解江苏教育,但足以以微见著。非常感谢广东省教厅、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精心安排,让我能有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非常感谢此次培训中为我们生活、学习而奔忙的各位老师,让我能学有所获,满载而归。我心有不舍,期盼着能有机会再次走进江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