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拆页《精进》(第一章: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心理学家里伯曼(Liberman)和特普(Trope)把未来分为“近未来”(near future)和“远未来”(distant future),他们认为人们对于两种未来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
“远”和“近”本是相对的概念,但一般来说,可以把未来的几小时、几天、几周算作近未来,把未来几年乃至更远算作远未来。
当人们设想发生在近未来和远未来的事情时,会形成不一样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也就是说,这涉及了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
按照里伯曼和特普的时间解释理论(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在远未来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一个刚入读心理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可能会定下“成为心理学家”这样的远期目标,但这个目标对他来说是抽象的,他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心理学家”,也不知道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成为“心理学家”。他之所以设立这个目标,可能只是因为这个目标足够“高大上”,能够满足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期许。所以远未来视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而在近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主要想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样去做“。例如这位大一学生,在学习《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时,就会提醒自己要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练习这些环节,同时还要主动和老师沟通,甚至去摸清授课老师的脾气和喜好。而这些具体努力最终的指向可能就是拿到一个好分数,但是从长期视角来审视的话,拿高分对他来说,恐怕并不是最重要的。
“近未来—远未来”的框架可以用来分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近未来”和“远未来”的不一致甚至冲突而导致的。要想处理好“远未来”和“近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式:1.让远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添加更多的细节,以增加实施的可能;2.在近未来降低接触便利选择的可能性,并选择不断接受必要的挑战。
【I 便签】
【what】"近未来--远未来“的框架是一种通过使问题的“近未来”和“远未来”达到一致,从而解决问题的方式。
【why】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近未来”和“远未来”不一致而产生的。掌握了这种方法,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多一个视角,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how】
1. 转换视角。使用远未来视角和近未来视角去审视问题,分析两者存在的矛盾。
2. 具体化远未来目标。分析目标的可行性,为目标制定细节性的实施步骤,如果有可能,加入各个步骤预期实现的时间,让目标显得不那么遥远。
3. 提升近目标难度。制造障碍,让近目标变得困难。并且进行心理建设,做好接受挑战的准备。
【where】适用于生活中与未来目标有关联的问题的解决。
【A1 便签】
今年1月,为了让孩子提升体能,我给他报了一个跆拳道的课程。孩子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很兴奋,看到教练特别厉害,心中充满了崇拜和向往,也跟我表达了自己要好好练习,将来跟教练一样,也成为一名黑带。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在家里通过视频上课,孩子就越来越不专心,每次上课之前都表示不爱上。我就提醒他他当初有多大的决心,多么期待能跟教练一样强壮,那现在就得努力训练呀。道理孩子都懂,但是对于他上课的状态并没有很好的促进。通过学习这个拆页,我认识到了自己没有考虑到孩子长远的目标对孩子来说有些遥不可及,但是现实中的一些诱惑确实实际存在的。我从这个思路去试着解决问题,也许效果会更好。
【A2 便签】
通过学习拆页,我打算明天用“远未来”和“近未来”的框架来跟他谈论一下这个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
1. 转换视角。对于孩子来说,远未来的目标是自己的跆拳道水平越来越高,最终获得黑带。近未来的目标是想去玩玩具,觉得练习跆拳道太辛苦。
2. 具体化未来目标。可以上网查一下跆拳道各个级别的腰带颜色,给孩子绘制一幅直观的图画,并且咨询一下教练,按照正常的训练进度,需要多久可以晋一次级,给孩子制定一个具体的时间表。让孩子了解最近的目标在哪里,一步步完成这些目标之后就可以获得黑带,让目标显得不那么遥远,是可以实现的。
3. 提升近目标难度。在孩子上课的时候事先把周围环境布置好,选择远离孩子平时游戏的区域去上课,让孩子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课程上。同时多给孩子做心理建设,让孩子了解如果想获得进步,就要付出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