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7.13日作业精选

本文为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7.13日作业精选,共20篇。

值班导师为:rainbow,余思择

[以下为作业正文]

1,王芳

【书籍】思维简史:从丛林到宇宙


【全书结构框架】

一、人类不断超越万物和自我的动力

二、好奇心和自我感知

三、系统的思考方法(思维方式)

四、挑战极限的精神

五、超越自我的力量


【第五章主题】自我超越的力量


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现在处在哪里?

20世纪在各个前沿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进步转而又使其他进步成为可能,宇宙向人类提出更多待解的谜题。

自我超越


200万年前,当人类学会把石头做成切割工具的时候,实现了第一个伟大的创新突破,那是人类利用自然来为自己的需求服务的初次体验。那一次伟大的顿悟,是人类在尝试超越自我、跳出自身局限性、提高自己生存机会的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人类历经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也正是依靠大脑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不断挑战、超越自身局限性的过程。我们就是凭借着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才一步步登上食物链的顶端,成为了进化这项残酷的淘汰制锦标赛中笑到最后的赢家(至少现在是如此)。自我超越是人类不断前行的动力。


另类的视角


人类的认知是缺醒而不自知的,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看到的、感知到的”视为世界应有的样子,人们倾向于继续相信自己一直相信的东西,也会倾向于拥护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这就是思维惯性的力量,是思考力受役于老旧观念的拘囿。而科学家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敢于与老旧观念决裂的勇气和与众不同的质疑视角。那些最成功的、发明出颠覆性研究成果的科学家通常都是提出古怪问题的人,那些问题没有人想过,因而提出者会被看作异类、怪人,甚至是疯子直到他们被认为是天才的那一天。验证的过程无疑是非常艰辛的,因为那些怪异的观点在引导出某些真理之前,通常都要经历一段很长时间的探索和许多的失误。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有些人的观点只是怪异,而有些人的观点虽然怪异但却是正确的,后者除了足够的自信、果敢的毅力、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还需具备自由的思想和包容的胸怀。量子学理论的发明者普朗克,也就是颠覆牛顿理论的人,在他研究黑体辐射期间,也曾耗费多年毫无进展,最终,他决定从反方向开始工作,从理论的角度去寻求一种有用的公式。要知道,当时的物理学界已经划分出两个相对立的研究领域: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而作为实验物理学家的普朗克决定从理论物理学寻求突破口,无疑也是一次接纳异己观念的突破。而且,后来当他有幸推测出精确的公式之后,为了进一步探究明白其中的神秘原理,他又转向原子理论重要的倡导者玻尔兹曼求助。这又是一个值得花费时间去领会的举动:他本人作为一个不想借助原子概念来研究物理学的布道者,向一个他一直反对的理论的拥护者的工作中寻求智力上的救赎。这种对于和自己的成见相左的观点的开放态度,就是科学应该如何去做的方式,也是普朗克最后能成功发明出颠覆性的量子理论的关键原因。费解的难题往往需要一个另类的切入视角,而获得启发性视角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解题者本身要具备包罗万象的胸怀和宽阔的视野。


偶然因素的作用


创新发现的过程之所以充满艰辛和挑战,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导向和路径可以依循,很多时候,发现者们无意中发现的东西与他们希望发现和期待发现的东西恰好截然相反。还有一些时候,一些研究成果的有幸面世,起因仅仅是因为一些的偶尔原因。发现元素周期表的俄国化学门捷列夫,他的卓越成果源于他想写一本化学教科书的偶尔决定。那是一本用爱写就的书,他想让这本书成为最好的书,正是这种动力逼迫他关注那些引导着他完成伟大发现的问题。看似偶尔,其实背后隐藏着必然的因果,如果不是因为门捷列夫的职业道德、热情、极端的自信、以及堪称顽固的执着,仅凭一个偶尔的决定,又怎么可能会出现惠及世人、沿用至今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呢。这就和我们自己生命中的很多事情一样,看似因为偶然的运气,而事实上,如果没有匹配的实力和优秀的素质也是难以驾驭的。


文章给予的启示:


同样是一生的时光,有些人在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中度过;而有些人则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同样是和困难抗衡,有些将鲁莽当成勇气,用常规思路硬碰硬撞,头破血流之后从此萎靡不振;而有些人则转换思维,因地制宜巧妙地将困难变成垫脚石。

同样面对运气的惠顾,有些人怀着感恩之心激励自我,将之变为人生的引擎;而有些人则因此狂妄自大、忘乎所以,最终导向不堪的境遇。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未来会成为哪一种人,首先,我们自己应该努力练就那样的特质,因为我们是他们最重要的启蒙者,不要让我们的自身局限成为孩子人生的天花板。


2,G•ÝÀ

【专业】父母修行记

【书籍】《当我遇到一个人》

【全书结构框架】

1.遇见孩子,看见自己

2.尊重生命,让孩子成为孩子

3.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4.控制自己,给孩子爱与自由

5.给孩子创造丰盈人生的机会


【第五章主题】给孩子创造丰盈人生的机会


从前面的学习,我们应该意识到,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从这个层面讲,丰盈与否也是由他自己创造的。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父母不要传递给孩子各种限制性信念,这样,孩子的未来发展才不会受到制约。


今天讨论的话题,实际上和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到底是穷养孩子,还是富养孩子”的观点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养育中的“穷”和“富”是由金钱决定的吗?父母有钱,才能大概率地保证孩子将来富有吗?

一些身价千万的父母会给孩子买上千块的童装,因为那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想要的只是几元钱的贴纸或摇摇车,父母却不愿意买,跟孩子较劲……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制造心里的匮乏感。



有些人童年时代,物质很贫乏,但是他们的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时不时给孩子带回一些美好的小玩意儿,从不会对他们进行“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不可以浪费”之类的沉重感教育,这些人长大后到了社会上就会凭借各自的能力获得财富,并各有各的精神追求。


那是什么决定孩子将来能否物质丰盛?我想大家应该有答案了,不是物质,而是心灵。


自己赚来丰盛财富的人主演有两种童年:一是父母的物质条件较好,对孩子痛快满足,不设限;二是父母虽穷但很谦卑,很少给孩子树立什么规矩观念,有就痛快给,没有就承认没有。


给孩子丰盈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

[if !supportLists]1.    [endif]听见孩子的欲求分清你给予的是你想要的,还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如果不是孩子想要的,付出再多,牺牲再多也没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 

2.及时回应对于孩子来说,快乐不在于价格标签,而是被父母充分看到和回应。他当时的感受被父母接纳,即使父母最终没有满足他,他也会有一次顺畅的情感体验。


3.诚实回应,不做评判。父母不需要完美,但是至少要诚实。对孩子需求满足与否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那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钱”。在不能满足孩子需求时,不要找各种理由拒绝,更不要对孩子的欲求进行各种评判,甚至附带条件才能满足孩子,这么做给孩子造成的信念是:“我本身不配得到,我得为自己的欲求找出充足的理由,历尽曲折之后才可以得到。”在这个信念的指挥下,孩子将来在事业上即使能够简单获取的成果,也要搞出点差错,让事情变得很曲折,才能满足潜意识的语言。

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配不上,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丰盛的物质生活。


[if !supportLists]3.    [endif]无条件给予。父母富不富有不重要,孩子的欲求都很单纯。比如他说:“我想要那片树叶”,你摘给他,他就会玩的很开心,觉得自己很富足。富足,不取决于东西值多少钱,而取决于你给的时候,能量是不是富足、畅快,能不能无条件地给、痛痛快快地给、舒舒服服地给。

相信读到这里,很多人心中就会有疑问,心想:这不是会惯坏孩子么?这样的父母也太溺爱孩子了,孩子会越来越任性。

溺爱,在中国几乎成了一个“万金油”标签,不论孩子出了什么问题,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知道真相,都可以贴这个标签,万金油一抹就够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众人皆知,人类在一个需求层次上得到满足后,自然会向更高层次进阶,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常识了。为什么到了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满足,越沉溺,越疯狂要求“的妄想,并以此妄想为理论依据,经常跟孩子的需求较劲,见不得孩子顺心开心呢?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是使他们愉快。”父母满足了孩子童年的哪些需求,孩子将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层次的需求。

为了孩子将来物质和精神的丰盛,请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传递给下一代


全书重点回顾:

1.遇见孩子,看见自己。孩子的到来,给了我们一次见证生命成长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回观自己内在的生命体验。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的小孩。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看见孩子本身。


2.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母亲应遵循心灵而不是教条,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及时回应和满足。让孩子不被隔绝,随时能够触及到父母的温度,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无条件支持的存在,他们才能更好的满怀好奇地去探索世界。


3.尊重生命,让孩子成为孩子。父母只有放下自己僵化的、自以为是的框架,才能让孩子去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无限的生命可能。


4.不干扰,不打乱孩子自己内在的成长节律。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不功利的引导孩子,让孩子自然发展,才能让他们专心发展自己的精神生命。


5.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不同的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6.回应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母婴一体式的回应。


7.在以家长为中心型的沟通模式中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会适应社会,但是却无法融入,无法和人产生真正的关系。


8.“人在心不在”的家长会让孩子体验到可怕的被抛弃感,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就会产出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有一部分人还可能会发展成令心理医生都觉得棘手的边缘型人格。


9.情感逆转型的父母擅于把任何气氛都逆转成压抑的、扭曲的、痛苦的。孩子的情感和信心都被漠视,孩子的真实情感和主张遭到否定与打击,直至他们自己否定自己。

10.控制自己,给孩子爱与自由。


11.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弱孩子的自由创造力,削弱孩子的生命力,每一次控制也都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


12.孩子无须为父母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父母要接受孩子对你的拒绝,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不按照你给定的路线前行,你不必为孩子的人生负责。同时,孩子会内生出为自己人生选择负责的能力。


13.父母要学会内观自己,控制自己。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种想法的父母,其潜在的内心是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无论父母多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内观自己。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


14.破除内心的限制,给孩子创造丰盈人生的机会。父母不要传递给孩子各种限制性信念,这样,孩子的未来发展才不会受到制约。


15.决定孩子将来能否物质丰盛的因素,不是物质,而是心灵。


16.给孩子丰盈的人生,需要做到:听见孩子的欲求,及时回应,诚实回应,无条件满足。


17.在不能满足孩子需求时,不要找各种理由拒绝,更不要对孩子的欲求进行各种评判,甚至附带条件才能满足孩子。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要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配不上,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丰盛的物质生活。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是使他们愉快。父母满足了孩子童年的哪些需求,孩子将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著,有自由去体验更高层次的需求。




3,wangmiaoyan

【所选书籍】金字塔原理


【全书原有结构框架】

1、写作的逻辑为什么选择金字塔结构金字塔中的子结构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序言部分的具体写法演绎与归纳的区别

2、思考的逻辑确定逻辑顺序概括分组思想

3、解决问题的逻辑界定问题结构性分析问题

4、演示的逻辑在页面上反映金字塔在屏幕上反映金字塔在字里行间反映金字塔


【拆书结构框架

】Day1:金字塔结构介绍1、金字塔结构能做什么2、金字塔结构是什么

Day2:如何搭建金字塔结构1、自下而上法2、自下而上法

Day3:金字塔中的子结构1、MECE原则2、子结构之间的纵向关系需注意什么?3、子结构之间的横向关系需注意什么?

Day4:1、写好序言的重要性2、写好序言的方法

Day5:问题的逻辑1、界定问题2、结构性分析问题


Day5内容:大家好,我是Sunny,今天是第五天,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的逻辑。


碰到问题,如何解决?今天我们介绍一种连续分析的方法(在统计上成为序列分析)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技巧。


连续分析是怎样来解决问题的呢?我们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界定问题

第二步:结构化分析问题

第三步:寻找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说三步具体该怎么走。


第一步:界定问题。要界定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问题。问题是指你已有的(现状)与你想要的(目标)之间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某一背景,并在一系列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条件可能很简单,也可能是很复杂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哪种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是确定差距之性质和把握其重要性最基本的过程。

那么如何来界定问题?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1、是否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

2、问题在哪里?


第二步:结构化分析问题。

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3、为什么存在?

当我们确定了有问题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析问题了,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为了。有效地找到结论和行动方法,分析人员必须有意识、有条理地去收集事实,得出符合逻辑的发现。

有些人收集信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跟这个有一点关系,都拿过来;像早期的咨询公司,不论客户存在什么问题,都从全公司或全行业分析入手,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投入大量的成本,但是收效甚微。可以理解为发出的力没有用在点上,自然结果也就不会好到哪里去。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入手呢?首先我们需要思考,我们找到的这个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表面的问题而已,并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出在哪。

那么我们可以先分析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按照之前介绍的金字塔结构去提问回答,提问回答,最终就能找到真正的问题点与针对问题点去提出解决方案了。


第三步: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4、我们能做什么?

5、我们应该做什么?

当我们找到问题后,可以按照金字塔结构去假设,我们采取了什么行动,再从这些行动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去分析,倒过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连续化分析问题的步骤是:

(一)、界定问题1、有没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2、问题在哪里?

(二)、结构化分析问题3、为什么存在?

(三)、寻找解决方案4、我们能做什么?5、我们应该做什么?在介绍分析结果的时候,问题1和2的答案就是文章的序言,问题3~5的答案就是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观点、论点、看法。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全书讲了金字塔结构能够做什么,金字塔结构是什么,如何搭建金字塔结构,如何使用金字塔结构去解决问题。如有原书需求,请自行购买,我们明天见。初版,来不及修改录音了,先打卡~




4.刘兰

【专业】整理收纳

【书籍】《断舍离》山下英子

【拆书结构框架】


原书信息内容简介


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DAY1:断舍离机制

1.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2.断舍离带来的好处改变人际关系,去除执念,带来愉悦的好心情

3.在收拾中感受自己

4.从实践到意识的

5.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DAY2::无法“丢弃”的理由

1.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2.东西为什么越来越多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3.破烂儿分三类

4.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5.从心理上定义,家为什么会变乱

6.减分罚变成加分法


DAY3: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思考法则

1.时间轴放在当下

2.物品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

3.计算不扔东西的损失

4.创造环境,带上周围人一起断舍离

5.哲学角度思考断舍离


DAY4:行动,断舍离实践方法

1.提高收拾动机

2.从扔开始,“垃圾”分三类

3.厨房里的三分法

4.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

5.三种原则,三种法则,一种主义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每次主义

”DAY5:断舍离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1.自动化

2.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3.集体无意识

4.拥有深信不疑的错觉


这一部分内容很少,从有型的**,*过对物品的收纳整理,过渡到无形的看不见的世界,对集体无意识的阐述,让我们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整理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自动化


我们的身体有以自律神经为首的,不需要意识作用,就能自动调节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呼吸、代谢、消化、循环等机能,让身体状况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人体的机能又可以叫做体内自动平衡(即恒常性,指的是生物在面临外界条件变化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体的正常状态与机能),也就是自动化的状态。人类对这种机制是十分信赖的。

断舍离会将身体的自动化状态等同于“相”断舍离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自问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筛选物品的过程,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用“需要,合适,舒服”代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到了这个阶段,人就自然而然的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然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情了。

有没有发现,这很像自律?养成一个自律的好习惯,也等同于增加了一个“自动化”


利用物品提升自己形象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选择困难症,小金额又是生活必需品的物品,我们在促销面前,会想着,要不要多囤一点,避免因为工作忙碌没时间再来买,而不够用?对于超过自己消费水平的物品,会更加难以抉择。

断舍离的观念中,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有多么的机会难得,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然而,有一种贵重礼品的生活用品,比如杯子等,通常很多时候,我们会害怕打碎,或者因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看起来“高档的生活用品”不搭边儿,而认为自己目前配不上使用这个杯子,这是一种自我贬低的意识,我们可以有意识的使用更高级的物品,当我们到了日常随便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提升了。


集体无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会处于“想要改变,却害怕改变”的不安状态,想要促进改变,可以运用断舍离来完成。

断舍离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化。

比如,你会发现,一直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从小耳濡目染灌输给我们的,或者是其他人的观念。

像这样,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接下来,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自己,不仅是自己,就连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信了。

必要的东西只出现在必要的时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伴随着收拾破烂儿这种行为,还能够处理掉潜意识的阻塞,最终能够引起集体无意识水平的深刻领悟


延伸阅读: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被一个文化共同体所承认的心灵内容,就是集体意识;被一个文化共同体严重排斥的心灵内容,就是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用冰山来比喻意识和潜意识,而荣格则在这个基础上,用大海做了一个更宏大的解释: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了个人意识;小岛下面连着的陆地,代表着个人无意识;而将所有的岛连在一起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拥有深信不疑的错觉


物品是物与感情的综合体。

即便是同一件物品,自己在这件物品上赋予的感情至关重要。即便别人看起来与垃圾无异的物品,只要自己有留着它的理由,那它就属于包含着积极感情的物品,留下来也无妨。相反,哪些包含负面感情的物品太过沉重了,我们没必要给自己的人生背上这么沉重的包袱。

山下英子老师在一次讲座上提问到:有了或许会很方便,但即便没有也不会伤脑筋的东西是什么呢?

一个40来岁单身女性回答:男人

父母和亲戚都教育她不结婚可不行,她自己也被这种精神思想束缚,以至于多次相亲无果,当多次冥思苦想后,发现男人就是山下英子老师问题的答案。

我们要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通过对物品的拷问,可以深入心灵,物品当中蕴含的力量真的不容小觑。

就此在做深一步思考,就会想到通过断舍离,打破固有已久的“拥有”这种观念。

比如说:我们买土地房子,买到的只是管理、维护权而已,“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类一厢情愿的错觉。不仅土地,一切东西都不过是物质而已,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和认为加工,它们成为了物品,再被赋予了许多概念和附加值之后,流通到市面上。

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


全书总结


[if !supportLists]1.    [endif]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是为断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用一句话概括: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物品的过程。


[if !supportLists]2.    [endif]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3.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4.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和他人关系的力量。


5.断舍离的目标,其实就是让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6.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7.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


8.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通过断舍离,能打造出款待自己的空间。


9.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10.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11.在断舍离里,“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12.扔掉多余的信息,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13.扔东西的时候,“可惜”不是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14.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自己。


15.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的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16.不断的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造成的混乱。


17.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的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可以自然而然提升品位。


18.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5,米兰

【书籍】《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全书结构框架】

Day1净化育儿观念

1.尊重孩子

2.开发孩子天赋而不是教他“听话”

3.玩耍是孩子的学习方式

Day2现代养育误区

1.影响生命质量的关系

2.“寄宿制”是个“坏制”

3.暗力量潜台词

4.多说无益唠叨这把刀

Day3拥有美好童年

1.启蒙两件事

2.更多探索更多认知

3.宽容和尊重

Day4家长有办法

1.小兔子睡不着

2.自由的人

3.接收不完美

Day5家长的成长

1.真正的爱放手

2.如何培养好习惯

【第二章主题】现代养育误区


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关系


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当下有很多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将孩子早期的养育责任交给爷爷奶奶,即现代说的隔代抚养,错过与孩子建立亲密联结的时期,错过了很难再建立新的联结,这是有时间段的。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论社会环境变化如何,人类进化得何其聪慧,但孩子出生需要母亲的怀抱是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的发展基础,现代很多母亲严重低估母子相处的价值,为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放弃作为母亲的义务,而幼年的孩子缺失了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命潜能就可能无法被激活。

只要想对孩子用心,那么总会有时间陪伴他们,忙不是对孩子撒手的理由。老人的帮忙要坚持“隔代帮忙”而不是“隔代抚养”,孩子每天都能见到父母,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父母与孩子每天相处一小时,孩子获得的滋养已够正常成长了。


"寄宿制"是个"坏制"


赞成幼儿园寄宿制的家长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真的是这样吗?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是为了让他早早融入集体生活善于与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里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但孤儿院里的孩子从小就缺乏家庭氛围的滋养,缺乏与亲人间的情感及语言交流,在生命的起始阶段性出现畸形,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上表现出永久的缺陷。孩子首先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和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品。尹建莉老师借用了一段话: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不亚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事实上全托唯一的好处是解脱父母,不必承担照顾孩子的辛劳。全托不是基于孩子的需要,而是满足家长的需要,是把家长的利益置于孩子的利益至上,是一种极端自私的选择,这些家长没有一个是真正蹲下身,从孩子的角度看到这个问题。当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非常欠缺时,只能出于紧张更多的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与他人。


暗力量——潜台词


潜台词是下意识的表达,我们需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这样话语自然也就到位了。比如说孩子把玩具弄坏了,家长看到了说:你不爱惜玩具,就送给别的小朋友玩吧。孩子听到的是:自己是不爱惜玩具的人,妈妈对我不满意;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是对我的惩罚。那么之后孩子出现不珍惜手里玩具,自尊感不强,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是必然的。儿童之所以对潜台词更加敏感,在于他的意识尚未受到世俗世界的浸染,处理加工系统没有被过分扰乱,能敏感的捕捉大人的弦外之音。

怎样把握好自己的潜台词,关键在你的意识中是否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避免不良潜台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知道该如何说,可以选择不说。积极的方法是给孩子正面的暗示,比如“先写完作业才能玩游戏”改成“玩游戏的时间到了,玩去吧,不可以写作业了,写不完也不要写了”这样把游戏和作业方在同价值和乐趣的位置上才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怀有好感,对游戏不过分迷恋。

成人一定要把教育关注的点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么”关注到了后者才关注到了教育才能把这最重要的台词说好。




6,林翔

【书籍】《走出幻觉,走向成熟》

【全书结构框架】

1.作者写书的目的

2.交易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八大幻觉

3.基本面or技术面?

4.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

5.再好的系统也需要科学的运用

第五章主题】再好的系统也需要科学的运用

大家好,今天是拆书第五天,上一回我们介绍了趋势跟踪这种具有正向期待的交易系统,现在讲一下如何操作,其实交易要如何操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因此作者也只能点到为止,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能通过不断提高自己认知水平,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好了,作者在具体交易中给了那些建议呢?


如何入场


市场永远只有整理和趋势这两种形态,作为趋势的跟随者,理想化的交易当然是吃完整段趋势的利润,而避开整理阶段的亏损。但理智会告诉我们这一定是幻觉,否则只需1个月我们便可成为全球首富。前面讲过的内容也反复强调,市场是不可预测的,在规避了亏损的同时,也规避了利润。作者主张,应该主动去迎接亏损,就把亏损当做我们做生意时进货的成本,花钱买来的就是我们在趋势中的位置。

因此,作者选择放弃思考,机械式的跟随市场,市场涨就买入,跌就止损并反手做空(期货市场),如果市场又涨就再止损再反手做多,不断用钱来买位置。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总结出观察到的一些规律,来优化我们的入场时机,投机天才杰西利物莫尔的方法就可借鉴,他认为当价格突破了前一个高点(或低点)时买入(或卖出),通常会赚取不错的赔率。至于其他的小技巧,大家可以自己去观察,总结。


如何出场


其实就是如何止损止盈,相信每位投资者入市时听的最多的就是止损,止损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再强调,但作者有一段对贪婪和恐惧的理解,我认为可以加深我们对止损止盈的认识。他指出许多人认为交易中的贪婪和恐惧是有害的,是交易者需要战胜的天敌,但其实未必,正是有了贪婪和恐惧,才让人类能延续到今天,如果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危险却不知恐惧勇往直前,如果我们的祖先不在收获的季节贪婪的储备多余的食物用来熬过严冬,人类还能延续到今天吗?因此,贪婪和恐惧本没有错,而是交易者用错了地方,巴菲特说过:当别人贪婪的时候要恐惧,当别人恐惧的时候要贪婪。当手上的单子出现亏损时,我们应恐惧于本金的大幅缩水而快速止损,当行情符合我们的预期时,应贪婪的赚取利润,否则将无法支付止损带来的成本。


做好资金管理


首先是仓位的控制,为什么要控制仓位呢?举个例子,如果你手上有1万元炒股,满仓操作,运气不好,下跌了50%,由于你的本金只剩5000元,因此下回你必须翻倍赚才能弥补上一次的损失。所以资金管理,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试错机会。

其次是分散投资,我们将资金分散在不同的投资标的中,就能规避掉个体突然出现凶猛亏损而使整体资金出现大幅缩水。假设我们的交易策略是带有正向期待的话,分散投资会让资金曲线平滑的向上而避免出现陡峭的滑坡。


好了,本书讲到这里结束,我们总结一下本书的主要要点:


1.作者写书的目的是为交易者构建一套正确的底层逻辑。


2.许多大师的结局都不太好,因为他们试图去战胜市场。


3.市场中未知因素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4.不要试图去极度适应一种环境。


5.价格的高低要和未来比较而不是过去。


6.看待对错不应该基于结果,而是原因。


7.人们对次数要比对数量敏感。


8.避免短板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少用板。


9.出现问题找自己的原因,推卸责任无法让我们变得成熟。


10.设好止损,远离焦虑。


11.基本面分析方法只适合机构,不适合个人。


12.技术面分析要简单易执行,而复杂且高难度的分析方法只适合分析师和评论师。


13.趋势跟踪策略是简单易行,并带有正向期望值,弊端最小的交易策略。它的精髓是八个字:盈利挂起,亏损兑现。


14.盈亏同源,入场时过多的考虑规避亏损的同时也会规避掉盈利。机械式的交易策略也许更好。


15.正确的理解贪婪和恐惧,并用它指导我们如何出场。


16.控制仓位能给我们更多试错机会,分散投资能规避掉因个体出现凶猛亏损而使整体资金产生大幅缩水。好了,欢迎大家移步留言区进行讨论,再见!



7,莎拉Sarah

【书籍】《见识》

作者:吴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20183

ISBN:9787508684604


【第五章主题】


今日导言


第五天了,我们来聊聊怎么说话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口才和演讲就跟谈恋爱一样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熟练。会表达,会说话对一个人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通常人们说的口才好就是能说会道,假如你能站在演讲台上侃侃而谈,神态自若,那么一定会收获很多羡慕的眼光。毕竟大部分人别说上台演讲了,仅仅是站在台上都会让他们腿软,呼吸急促,面红耳赤,拿话筒的手紧的发抖。


当众演讲据说其难度仅次于面对死亡。


就算是跟死排在一个水平线上,有很多时候你也还是要硬着头皮上。毕竟当你有了一个好的项目,要进行推广,需要线上直播,线下路演的时候你不可能说要不大家看我的稿子,我就笑笑不说话。会后给你解答疑问好不好。你大概只会看见白眼,和别人不屑的,切。

我们讲谈恋爱,也是要开口谈才有恋爱,你没看到那些会说情话的男主总是有更多选择,而默默奉献不爱说话的男二,除了收获屏幕外的心疼,只能夜里寂寞孤单冷吗。

就像男主阅人无数,凉了不少前任才能口吐莲花,迷的一众花痴少女心驰荡漾,演讲也是可以经过后天刻意练习达到颠倒众生的状态。

首先,你得准备稿子,这是一份逐字稿,这个稿子里你要琢磨你的听众是谁,他们能接受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词汇才能瞬间拉近你跟他们的关系,让他们觉得,哇你真懂我。而且这篇稿子无论是在哪里停顿,停顿多长都要经过刻意的训练,背熟稿子,演练到就跟你就是临时起意,你就会在他们的眼里**闪闪。无论是台下十年功台上三分钟,还是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大量的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练习,你才能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收获掌声和鲜花。

男主角的每句话都是为了让女主倾倒,同样的你演讲也必须有个目的,无论是中间穿插的小笑话,还是一点小调侃,都应该是为了你的最终目标服务,而不是临时起意,又不是为了显摆你知道这个笑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要是只会要那无关紧要的废话忽悠他们,他们一定听得出来,还可能让你下不来台。

男主的情话是要让女主踏实的跟着他,那就不能今天说我要和你在一起,明天又说,我想了一晚上还是不能给你幸福,咱们要不分手吧一样摇摆不定。你的演讲一定要目的一致给听众确定的内容。

甜蜜的情话,踏实的态度,稳定的条件,给予女主安定感,甜蜜感幸福感。你们才能过上辛福的生活。

同样的你的演讲有内容,有趣,你让人觉得靠谱,才会有收获。总结通过5天的学习,作者通篇直接讲见识的地方不多,但是书里涉及的很多内容都是跟见识有关。


我们来总结下全书的内容。


1.一个人缺乏见识,不只是在生活中会遇到问题,你在工作和投资上同样也会不断的踩坑。


2.有个长远的见识还会助力你在职场的成功。


3.读书除了增长见识,还可以促进交友,扩大你的交际圈。


4.大家智慧值得学习。


5.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优先完成。


6.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才是重点。


7.要在工作中得到成长。


8.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9.钱要花在应该花的事物上,要给自己带来便利而不是麻烦。


10.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11.口才和演讲就跟谈恋爱一样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到熟练。全书就到这里,我们下周见。



8,Monica

书籍:《自卑与超越》


1个体与自卑感

a原书信息

b开篇介绍

c今日导言

d人生的三大任务

e早期家庭和学校对个体性格的影响


2个体与社会

a今日导言

b早期记忆

c青春期

d职业的影响

e犯罪及预防


3群体与优越感

a今日导言

b为什么要分工合作

c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

d设定生命的意义与优越感


4群体与社会

a今日导言

b父母角色

c教师与同事角色

d爱情和婚姻


5合作共赢

a今日导言

b平衡人生的任务

c人类需要团结

d总结


第五章合作共赢


今日导言


今天我们最后来看看如何平衡人生的任务


平衡人生的任务


束缚人类的三大约束表现为人生的三大问题。任一问题都无法分解开来独立解决,每个问题都需要依仗另外两个问题的顺利解决。第一大约束是工作问题。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与我们共存的还有星球上所有的资源、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藏和它的气候、空气。人类一直在寻找这些条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问题的解决之道,但直到今天也很难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满意答案。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人类都在一定程度上相对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总有更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提高去完善。

解决第一个问题,既工作问题的最佳手段来自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就是社会问题。束缚我们的第二大约束就是我们同属人类族群,需要过群居生活这一事实。如果我们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唯一一个人类,态度和行为都会截然不同。但现在我们必须为其他人着想,调整自己以适应他人,并让他们对自己也感兴趣。友谊、社会情感和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有了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就能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第三个问题是两性关系,它和人生的其他问题一样,无法孤立解决。一个人想要成功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不仅需要一个能对共同福利做出贡献的职位,也需要建立与其他人的友好关系。我们已经看到,现今社会里,这一问题最广泛接受的解决方式是一夫一妻制,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劳动分工的要求。与此同时,每个人的合作程度与能力也应对这一问题时表现得最为透彻。


人类需要团结


只有学会了合作,我们才有了劳动分工这一重大发现,它是人类幸福的首要保障。如果每个个体都不靠合作,不靠过去由合作创造出来的财富,仅凭单打独斗挣扎求生是不可能的。通过劳动分工,我们得以利用多种训练带来的成果,并组织动用多方面的才能,一起为人类的共同福利做贡献;以及获得保障,远离不安全感;并为所有社会成员创造机会。诚然,我们不能说已经做到了十全十美,也不能说劳动分工已经发展道路巅峰。无论如何,我们对解决工作问题的尝试都应该置于人类的劳动分工框架之下,并且通过工作为共同利益贡献其中一份力量。

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就意味着承担起用合作方式解决人生中的三大问题的责任。我们对人类的所有要求,以及能给于他们的最高赞美就是:一位好同事、一位好伙伴以及一位爱情和婚姻中的真正伴侣。一句话,他要向人类证明自己。


总结


对人类同伴的兴趣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训练出来的,我们已经看到了影响儿童发展的种种阻碍。社会情感也许不是遗传而来的直觉,但它的潜能是与生俱来的。在父母的技巧和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下,这种潜力得以萌芽生长,并在儿童对自身环境的判断下得以发展。如果他们能和所有人做朋友,并通过有用的工作和幸福的婚姻贡献与社会,就绝不会感到低人一等或被击败。他们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如鱼得水,身处友善的环境,遇见喜欢的人,并且可以和他们平等地并肩面对问题。与此同时,他们也知道,这是一个由他们去创造,为人类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时代。诚然,世上会有邪恶和困难、偏见和灾难,但这是我们自己的世界,长处和弊端都是这个时间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由我们去工作、去推进的时间,如果一个人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职责,他就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9刘花朵儿

【书籍】《会赚钱的妈妈》

【全书结构框架】


1.财务自由到底是什么?

1)财务自由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标准

2)除了财务,时间也要自由

3)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

4)明确自己的目标


2.行动起来

1)确定自己为什么而做

2)确定该如何做

3)需要考虑的事情

4)你要做的只是亮相和尽全力


3.开源的渠道

1)电子书

2)房地产

3)自媒体

4)其他

4.让事业成长

1)缓慢的增长

2)支出之前增加你的收入

3)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4)个人成长


5.积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管理好你的工作和生活

2)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3)活在当下,而不是活的完美


【第五章主题】积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今天是拆书的最后一天,前面我们分别讲了:什么是财务自由;实现财务自由的方法路径以及开源的一些渠道;昨天我们讲到了,如何让我们的事业成长。今天呢,我们来讲一下,你在追求财务自由这个过程中,也就是积累财富的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第一点,管理好你的工作和生活。


其实我们在实现财务自由的这个过程中呢,可能会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能你真的是,一无所有,你为了实现你的财务自由梦,除了拼尽全力,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那在这个阶段呢,你可能真无暇顾及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你完全都是allin的状态,就是你完全没有生活,你的全部时间都是用来工作的。

那么在你最开始的这个阶段,可能你也还比较年轻,你还没有成家,也不需要顾忌太多,这时候呢,这种情况是可以的,包括你的身体状况也是允许的。

第二个阶段,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同时呢,你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积累。那这个阶段,其实就不能像第一阶段那样,你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这个状态已经不适应这个阶段了。那这个阶段呢,基本上你就要想办法去平衡好你的工作生活,把时间分配好。

不能说全部都放在工作上,也不能说你全部都放在生活上,因为一旦你全部放在工作上,你忽略你的家人,你可能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期,你可能很长时间跟你的爱人都没有交流,这个时间长了,你就相当于后院起火,也会波及到你的事业,甚至会波及到你整个人生。

那么如何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呢?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键在于,你一定要给自己定好目标。

比如说,你还想挣更多更多的钱,你觉得钱是多少都不嫌多的,然后你的欲望也是没有尽头的,那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给自己的工作时间来设限,你可能真的是,即便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比你刚开始的时候要好很多,可能比周围的一些其他人好很多的时候,你依然还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那这个时候其实相当于你的天平倾斜的,你没有平衡好你的工作和生活。你相当于是在工作和生活这两个方向,选择了你的工作。

既然你选择了你的工作,那你的这个生活,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夫妻感情冷淡,或者是说,儿子或者是女儿,跟爸爸关系冷漠,或者是说他的教育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你都是要接受的。

但其实就是这个阶段,我们要注意,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包括金钱也永远是挣不完的,就是你有了很多的钱,你如果还想挣更多的钱,那你这个循环往复是无穷无尽的,没有尽头的。

所以,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呢,一定要给自己设限。比如说,我一周就是要,每天五个小时的工作量。可能我一周只工作25到30个小时,而不是50到60个小时。

那剩下的时间呢?我可能有一部分时间我要陪家人,陪我的先生啊,陪我的孩子啊,和他们一起去看世界啊,陪孩子一起玩游戏啊,享受亲子时光啊等等。

那么在剩下的一些时间呢,就留给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这种状态呢,基本上相对来说,你就平衡好了自己的工作,还有生活。

这是第二个阶段,其实积累到一定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包括你财富的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呢,你会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你财富已经积累的差不多了,因为你刚开始会给自己定目标嘛!那你积累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了。

这个时候那你可能年龄也大了,不像年轻的时候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了,所以你可能真的想法又改变了,说我就想不工作了,然后呢,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去看世界啊,然后呢去做一些,年轻的时候,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实力去做的事情,未完成的梦想。这个时候其实相当于,就不存在你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了,因为你已经没有工作了,你就剩下的时间就完全是在享受生活了。

好,这是第一点,就是说我们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呢,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平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第二点就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其实这一点呢,我们在前面的时候也有讲到。比如说我们,在讲创业的时候,有说你要设立自己的目标啊。但其实,目标和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还是有一些差别的。目标呢,基本上就是说我想完成一件事儿,然后呢,我要给自己定个目标,什么时间完成。然后,怎样完成再列个计划!

但具体这个目标是什么,可能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比如说我在单位工作,老板给我定了一个目标,要求我在年底之前完成1000万。那这个目标呢,其实是,老板给我的一个目标,是单位赋予我的一种责任。那这是我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嘛吗?是我真正想要的吗?恐怕不一定啊,我内心真正想要的,恐怕是老板给我1000万。

所以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一定要想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好多时候,就是匆匆忙忙在追求的,都不一定是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而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基本人生路径。

基本就是该上学的时候上学,毕业之后工作,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买房子,谈恋爱,结婚生子,然后,努力挣钱,买车子,养孩子,然后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退休,退休之后有了孙子孙女之后继续带孩子。

其实这可能,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路径。好多人呢,也没有想过这个路径是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而是看到别人这样生活的,然后也就这样走着吧。

于是我们看到周围有很多人,相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他们已经非常有钱了,身家几亿几十亿几百亿。那他们每天在做什么事儿呢?有一些人还是还是每天忙着工作,挣钱,把事业做得更大,挣更多的钱,买更多的房子,买更多的奢侈品。

那难道他们真的这一生就,非常热爱这件事情吗?当然这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企业家,他们是,真的是热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成就感,所以他非常热爱这件事情,再有他通过这些事情,实现了她他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说,让公司做大,然后呢,增加就业人员,给国家纳税,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事,是利他的一种行为。

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人,他们可能被金钱和欲望裹挟太久了,所以即便,已经身家不菲,而依然沉迷于赚钱这件事情,而且沉迷于用金钱来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

所以这种情况的话,他可能并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所以呢,我们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想一想,我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就是非常热爱我的事业,我想把我的全部热血,都投入到我的事业里面;还是说,我因为事业耗费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我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我的家人和孩子,我觉得家人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们;还是说,我之前的这些时间,全部都在为了挣钱,为了让家人有更好的生活,而做着一些自己并不是非常喜欢的事情,那接下来,我准备留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说有一些事情是我儿时的愿望,但是因为小时候,经济水平有限,所以,没有机会去做这些事8,我现在,有一定的积累了,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了,我可以去做一些我内心真正渴望的事情;再或者说,我觉得我人生的最大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人,帮助更多的人,那我接下来可能会,花一些时间去一些偏远的地区山区去支教,然后然后去为他们服务。

总之,在你的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呢,一定要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第三点,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得完美。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你在做着这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脑子里想的完全是另外一件事情。你脑子里想的是,哎呀,我要赶紧把这件事情做完,然后我好赶紧去做什么什么其他的事情。

我发现周围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这种情况,比如说我在刷着牙啊,我在想,我得赶紧赶紧刷完牙,洗完脸之后我赶紧去叫车上班啊;或者是说我在好好吃早餐,吃早餐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要赶紧吃完早餐,然后好赶紧出门去赶车,否则我就赶不上车了,那到了地铁站之后呢,我可能就会想,哎呀,我得赶紧到单位,昨天让我交的报表我还没交呢。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时间紧迫,压力大,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我的效率。但是其实,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活在当下。

我们的生活很容易在核查计划目标和待办列表中匆匆而过,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把自己变成了生产力的源泉,但却忘了去喘息,去减速,去回味每一刻,去享受当下。

其实享受当下才真的是最美好的事情。比如说你和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你就仔细的享受这个过程,你观察你的孩子,你发现他跟你在一起的时候非常非常开心,他很享受,爸爸妈妈在陪她玩游戏的这个过程。看到她这么开心,你也开始享受当下,和你的宝贝儿子,或者是女儿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享受当下,一起开心,一起大笑。

而不要想着说,好吧,我赶紧跟你玩完了之后,我就要赶紧去处理工作了,或者是说我就要去看手机了。

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呢,就好好享受食物,在锅里翻滚,由生变熟,变香喷喷的这个过程。而不是想着说,那我赶紧做好饭,吃完饭,我要去处理工作,或者是吃完饭,我要赶紧去休息睡觉。

好好享受你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想着我赶紧做完手头的事情去做下一件事情。

那放大到人生的这个长度来讲,就是说我要好好享受我现在这个阶段。不论你现在是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还是说,你已处于一个,要事业家庭兼顾的阶段,还是说你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可以完全好好享受生活的这个阶段。

不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其实你都可以好好享受当下的这个阶段,而不要觉得说,我现在没有钱啊,等我有钱了之后我要怎样怎样;或者是说,我现在还没有退休,没有足够的时间,等我退休了之后,我再怎样怎样。

而是,对,我现在是没有钱,那我也一样,好好享受我现在的生活,享受我现在度过的每一天。我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我一样会享受,精心烹调的过程,而不是说,为了这个过程,能达到一个美好的目标,而忽略了这个过程的愉悦,一直在纠结,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



10,兰心

【书籍】

《品质塑造孩子的一生》

作者:张绍梅


【全书结构框架】

第一章.诚实与独立的品质

第二章.创造、分享与活力的品质

第三章.坚强、节制与宽容的品质

第四章、乐观、善良与学习的品质

第五章、勇敢、责任与自信的品质


第五章主题:勇敢、责任与自信的品质


勇敢的品质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但有些都事与愿违。很多孩子不敢向高难度挑战、十多岁了还怕黑,不敢一个人睡,怕羞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被人欺负不知怎么办等等。

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很好奇,什么都想试试,什么都想问问,家长们有否都有耐心引导和教育他们呢?

比如说,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在爬树、捣蚂蚊洞,你会厉声说:“危险,会摔的”或者:“别碰蚂蚁,多脏啊,还会蛟人,一咬就是一个洞,咬到你手就会烂个大洞,很疼的,看你怎么办!”对于想学舞蹈的孩子,妈妈或许会说::练基本功很痛苦啊,每天压腿、下腰,好多人受不了,疼得直流眼泪……”本意是想让知道学舞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做好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但无形中却在孩子心里架设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此,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勇敢的人,我们必须要让他具有下面两个特点:第一,能够战胜心中的恐惧。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这样说过:“如果问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答案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勇敢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家长们可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们多接触大自然,特别是爸爸,经常和孩子爬山、游泳、打野仗等等,均会增加孩子的勇气。

克服心中恐惧的心理过程,有个著名的“三大战役”第一战役是,“我真不行”到“硬着头皮”;第二战役是,“硬着头皮”到“我也不是不行”;第三战役,“我也不是不行”到“我还能行”。许多事情看起来让人发怵,但真被逼到那个份儿上,只要能壮起胆来,咬紧牙关,硬着头皮也就过去了。

勇敢的第二特点是,敢于挑战自己。战胜恐惧到挑战自己,都需家长的指导。

再补充一点,勇敢不等于鲁莽和冒险,要想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就需要先学会在为了“勇敢”而冲动之前冷静地思考。


责任的品质


有调查表明,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看重程度(前四位)依次为: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和自信心。

一个人只有充满责任感,才会自觉努力工作,才能为自己嬴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可如今的孩子缺乏责任心的比比皆是,大多是父辈们包办了他们的工作前甚至有些是结婚后所有的事情。

家长们要懂得,责任有两种力量:约束和动力。

责任心常常能创造奇迹,因为有了责任,就有了一股无穷的力量,更愿意朝着想要实现的目标去努力,哪怕经历挫折、痛苦和磨难。

有个统计,在全球超级富翁中,有30%的亿万雷翁的父亲早逝,跟随单亲母亲长大,这样的不幸经历让这些“穷孩子”“苦孩子”早当家,肩负起对家庭的责任。“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

我认识一个朋友的儿子,在他父亲没过世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好好读书,没考上大学,后来花钱找了个学校去上大学。大一那年,他父亲突然逝去,由于我朋友是个家庭妇女,丈夫生前她从不过问生意,所以自丈夫走后生意一落千丈。事隔几年,在去年十一月,我去了朋友生活的城市,刚到那里,才知她儿子已安排好了一切,吃饭时已知他已把爸爸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妈妈和弟弟妹妹照顾得很好,而且还成了家有了个可爱的宝宝,他太太也是个知书达理十分贤妻的人,令我感到很欣慰。

所以说,一个人一旦有了责任心,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动力。

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应严格指导孩子自觉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鼓励他们敢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做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人。


自信的品质


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父母的肯定。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办法左右他人的眼光,也没有力量改变世俗的偏见,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爱的力量引导孩子,让他学会接纳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并获得所需的力量来面对前进道路上种种可能的障碍。

不过要让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虽然自卑不会遗传,但父母的自卑多多少少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敏锐地观察着父母的行为。就算我们尽力在孩子面前将自己因自卑而产生的沮丧掩藏起来,孩子仍能敏锐地察觉到,并很可能和我们陷入同样的沮丧。更重要的是,孩子将从我们应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中学会如何对待生活,因此无形中我们正在教导孩子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面对问题。

我的经历和上述讲的很相象,在女儿很小时,由于我和她爸生意不顺利,老把负面情绪带回家,以为她小,不会明白,若干年后,才发现女儿的自信心很差,甚至忧郁,这下才领悟,去找原因,去不断地修补,经过多年的今天,她才明显好转。所以至儿子出生后,我一改以前的状态,即使上班多苦多累多委屈,也一直坚守“进家门前请抱抱门口的大树”这一原则要求自己。如今儿子已快七岁,他是一个快乐开朗,健康活泼,聪明好学的孩子,已获得一次市级以上少儿钢琴比赛金奖及顺利考取跆拳道黄带,在幼儿园还做了一次出色的小主持人……没想到家长的自信、以身作则会带给一个孩子这么大的成绩。

大家一定会问,什么是“进家门前请抱抱门口这颗大树”,这是以前看过的一故事,说的就是告诉我们家长,不要把负面情绪带回家,回家开口前抱抱门口那颗树,把所有不开心的事情全留在那,以自信和微笑面对孩子面对家人,这个太重要了,希望家长们能够反思自己,为孩子的自信做出榜样!

11,carlo-常州-教育

【书籍】心流【全书结构框架】

day1

原书信息

开篇介绍

导言——这是一本能让你看到幸福的书

文明社会的混乱

美好生活的体验

主动掌控生活


day2

导言——是一种状态,需要主动控制

意识意识的控制

精神能量的产生

精神能量的损耗

自我成长


day3

导言——心流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目标设定

反馈机制

打呆仗

纳粹营中的幸存者


day4

导言——在生活中怎么实现心流

白日梦

记忆的奥秘

庖丁解牛式的工作方式

独处的魅力

家人VS朋友

day5

导言——复杂社会如何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性

压力是常态

积极心态

生命的

总结

【第五章主题】

能够正视压力和不确定性的人才能获得自我成长,生命的意义掌控在自己手里


今日导言


学到这里,大家对心流的工作模式基本已经熟悉了,今天我们我们来谈一谈阻碍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压力,相信你在读了这个章节后会对压力的态度发生转变,并且尝试找寻自己生命的意义。


压力是常态


前面我们在谈论工作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对于公司高层来说,工作的压力是他们无法感知幸福的主要原因,但其实,不仅是高管们,我们普通人每天也面对着各种压力,经济压力,教育下一代的压力,工作压力,健康压力,等等等等,这些压力此起彼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怪压力管理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单独的一个学术科目。

但是,压力真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令人恐惧吗?我们先来看看压力是从哪里来的。

从意识论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利用意识对接收的外部信息进行评估时,会发现有一些信息加工后生成的目标与我们意识中存在的原有目标是有冲突的,这时候前后目标的冲突就会造成我们选择的压力,我们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去思考,到底哪个目标更适合我们。

所以,压力的根源在于外界存在的各种信息。你会问,我们不能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负面信息不接受不久好了,但你怎么知道哪些是对你有利的,哪些是对你不利的,况且还有一些有利的信息是披着狼皮的,如果你不经历根本不知道狼皮下面是温顺的小羊。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所有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的普遍属性基本适用于所有物种。根据物理学第二定理,宇宙演进的方向是热寂,也就是说宇宙最后的发展方向是走向无序,那么,作为宇宙一份子的人类和各种信息自然也符合这一基本规律,无序和混乱就是一种基本规律。既然信息混乱本就是常态,我们的意识时常产生混乱和压力也是常态,根本不是什么不正常的现象。

那我们为什么非要想办法去除压力呢,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冲突目标的存在,我们总想着,直接去掉一个目标不好吗,很抱歉,当你去掉一个目标,另外一个冲突目标又会出现,你再做这些减法运算的同时,你自己已经精疲力尽了。


积极心态


既然无法去除压力,那我们就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他的存在了,可我们是怎么处理压力的呢?

一种方式是,寻求外部支援。当我们面临经济压力了,寻求家人朋友帮助,健康出现问题了,寻求社会力量发动大家捐献器官,孩子不听话让你感受到压力了,寻求老师专家的帮助。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很长,一次两次别人能够帮到你,十次之后还有人愿意帮助你吗?

第二种处理压力的方式是,利用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硬抗,这里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教育,智力,性格多方面共同熏陶后形成的抗压能力。很显然,这种抗压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孵化,远水救不了近火。

第三种应对压力的方式就是采取应变策略,有时是积极转变策略,也就是将压力转换成挑战模式,有时是逆向处理策略,也就是消极的压力发泄方式。一般而言,两者会交替出现。

比如说,老张被公司开除了,他最先出现的应对措施很可能是消极的颓废模式,比如说酗酒,暴力,等等,然后突然有一天由于某件事的发生,他转换了心态,开始正视这个压力问题,分析被开除的原因,分析自己的特长,还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忽然发现世界上原来还存在很多机会。

老张的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成长型的压力应对方式;我承认压力的存在和自己的不足,但是我不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生命的意义


既然我们已经谈到了压力中的自我成长,我们也能借由心流模式分析出来了,想要成长,就需要经过三个关键环节: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综合各种信息判断自己的目标是否合理,是否与当下自己的能力匹配;确定目标后,分析一下要实现目标可以使用哪些已存在的信息;进行最后的评估,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可行,是不是还能产生新的方法,确定方法后执行。

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生命意义的体现,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根据评估后的目标执行的,我们一生中的行为如果都能够按照一个统一的目标串成一串糖葫芦,那我们的存在的意义真的是充满甜蜜。

也许你会说,这不是太过于理想化了吗,哪有人真的能够将行为和目标统一起来啊,那我们来看看人类的发展历史吧,为了生存,人类学会了生火,学会了耕地和饲养家畜,为了提高效率,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为了实现地域间互通有无,人类发明了交通工具,为了实现地球村的梦想,人类发明了网络,电脑。

人类发展几千年,这些行为和目标难道不能串联起来吗?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存。宇宙仍然是混乱的,但是渺小的人类需要确立自己存在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对于人类自己来说,极其重要。

与其等着别人给你订立一个不符合你的发展目标,不如自己早先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毕竟,世界上买不到“早知道”的后悔药。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生命意义的重要性了,但光知道还不够,我们更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去实现,没有行动一切都为零。

为什么道理都知道但就是迟迟不去做,因为你觉得这个我不会,那个我做不到,你觉得这些事情都要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创造条件太难了,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怎么有这个能力。

回到我们刚才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学会生火需要先制造打火机吗,学会耕地需要先创造耕地机器吗,发明蒸汽机需要先创造发动机吗,现有的材料着手,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的目的是什么,研究前人做过什么研究,看看现在有哪些新发展,通过逻辑和实验验证,哪些理论不可靠,哪些想法可行,还可以做哪些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当你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坚持执行你的想法,你的生命就是一次一次心流的体现,你将会越来越享受这种快乐,越来越体验到生命流动的喜悦。

总结


关于心流的幸福体验就讲到这里,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同时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图,方便我们依图所骥,寻找自己的心路发展道路。你的目标建立,反馈机制,执行规则其实都已经存在于你的相关世界中,只待你仔细挖掘哪些对你有利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当你真的执行心流模式时,相信你一定能体会到内心的喜悦。

好,接下来,我们就对本书的要点做一次简单的梳理:


1.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基因的延续,而基因的延续只需要我们具备繁衍后代的能力和条件,不需要我们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2.幸福感源于对于意识的控制,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1+1=2的数学公式,需要你通过不断试错调整


3.比起听一个人的语言来说,观察这个人的行为更加可取。


4.在一个时间段内,我们的大脑能够有效处理的信息量只能是7个单位。


5.面对外部复杂信息,我们的注意力从原本的目标转移到了与目标冲突的事件上,导致我们只能忙于弥补失误,离原始目标渐行渐远。


6.成长的本质其实就是注意力体系的建立过程,我们不是要和周边的不和谐因素做斗争,而是需要为内心的专注力目标战斗


7.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一次一次设计好的技能提升体验,这个过程是在我们的掌控中的。


8.很多时候,阻碍我们专注的是我们对他人的过多关注,对结果的过度关注,而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事情本身。


9.白日梦会让大脑重新发掘过去的记忆,将过去和将来进行随意串联,将毫不相关的想法连接在一起


10.拥有好记忆是幸福的基本,这与物资充不充足没有关系,也与科技进不进步没有关系。


11.人们之所以无法对工作产生幸福,主要时源于对工作理解的偏差


12.人类每天的独处时间达到了清醒时间的1/3,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独处,你有很多时间就浪费掉了


13.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家庭中每一个成员付出努力,没有付出就没有理所当然的安全港湾


14.既然信息混乱本就是常态,我们的意识时常产生混乱和压力也是常态,根本不是什么不正常的现象。


15.我承认压力的存在和自己的不足,但是我不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16.我们一生中的行为如果都能够按照一个统一的目标串成一串糖葫芦,那我们的存在的意义真的是充满甜蜜。



12,田杨arrea

【书籍】《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


【第五章主题】创造未来的科技2


超人类主义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前被誉为“刀锋战士”的残奥会短跑冠军奥斯卡·皮斯托瑞斯。他双腿截肢,依靠假肢,却能够跑出远超健全人的速度,让人感到惊叹不已。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没有双腿,且假肢很轻,这让他在体重上有优势。此外,他的假肢具备极好的弹性,在奔跑中可以提供极强的反推力。可以这样说,正是他的假肢(辅助增强设备),让他获得了远超健全人的奔跑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被用于增强人类能力的机械、药物越来越丰富,比如一些机械假肢,不仅可以让人恢复正常的活动机能,甚至还增强了力量和精准度。

美国军方提供给士兵的辅助设备,可以让士兵在负重300公斤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正常活动;又比如一些类固醇,健美的人利用它可以获得数倍于常人的肌肉生长速度,并且能使块头更大;以及我们昨天提到的未来会出现的基因改良,可以在受精卵时期就剔除掉致病的或者有缺陷的基因,或者增强某些基因,让人类成长的更加健康和强壮。

无论是通过机械辅助、药物、还是生物芯片或者基因改良,这类人都会获得超越普通人的能力,而且可以预见,未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名词——超人类主义。

这有点类似《X战警》中的变种人的感觉。相信超人类主义的人,认为科技会让人进化的越来越强大,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对日益完善的人工智能以及日益强大的机器人的一种对抗,以及对人类至上的一种极端的体现。

人类未来的发展永远是在走钢丝,虽然人类在逐渐在往上走,能力在增强,但危险也在临近。所以人类还是要研究不同的未来,考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增强现实


像《X战警》这种科幻片中的情景离我们或许还有些距离,但增强现实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前几年风靡一时的Googleglass,就是利用现实增强技术,通过提供大量的即时数据来让人获得强大的能力。它是将计算机芯片和屏幕嵌入到眼镜中,当人戴着它时,除了可以看到实景,还会在实景中嵌入相关的数据,为佩戴它的人提供信息辅助和智能分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场景:比如你戴着增强现实眼镜和一个陌生人约会,当你看着对方的时候,眼镜就会自动从云端下载对方的一些信息,比如从Facebook、Twitter、blog、LinkedIn等社交网站抓取对方的个人信息,经过筛选和分析,你可以知道对方的教育背景、职场履历、喜欢的运动、书籍、食物等。

你可以轻松找到对方喜欢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除此之外,眼镜还可以通过捕捉对方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来判断对方的心情,是开心、悲伤还是生气,可以提示你应该用什么口吻和对方交谈。如果你实在是一个不善言辞的技术宅,它还可以从数据库下载应对策略,包括你应该用什么表情,应该说什么话。

是不是很神奇,但同时,会不会很恐惧?通过增强现实可以迅速捕捉周边的各种信息,强化人的沟通能力,即便是情商不那么高的人,也可以轻易地获得对方信任,甚至引导对方的行为,这简直就是高科技版的“读心术”。


人与机器的深度合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蓝”超级电脑就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而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的是,之后又组织了一场混战,即人和电脑、人和人自由组队,以团队的名义来进行比赛。最终夺得冠军的却是两个业余国际象棋高手与他们的几台计算机所组成的团队。人与机器的深度合作发挥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人与机器进化的过程中,从双方的角度,我们可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智能。一种是人类的机器智能,即人类对机器的理解,它体现了人对机器的操控能力;另一种是机器的人类智能,即机器对人的理解,它体现了机器与人类互动和协同的能力。

随着机器的复杂度和精密程度越来越高,要想完全驾驭机器,让机器发挥出最大的潜能,需要人具备更高的机器智能。它需要人从小就深度接触机器,使用机器,就像我们的母语一样。为什么现在很多年龄大的人觉得学习计算机很难,而年轻人却觉得却很简单,就是因为年轻人从小就接触计算机,而他们没有。

这和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表达的意思一致,即我们要建立对机器的快思考,让它成为我们的本能,我们才又机会在复杂的操作面前游刃有余。

而对于机器来讲,除了强大的机器智能,还需要设计良好的人类智能。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作者的朋友有一次晚上在硅谷的街道上散步,突然,一辆车从他身边疾驰而过,吓了他一大跳。他仔细一看,原来是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

对于这辆无人驾驶汽车来讲,他的机器智能是很高的,无论它以多快的速度行驶,都不会撞到人。但是,它的人类智能显然还不够,因为它不知道以很快的速度从人旁边驶过是会吓到人类的。显然,即便无人驾驶汽车永远不会撞到人,人们也不敢在汽车横冲直撞的街道上行走。这就是机器的人类智能的重要性。

所以说,人类应该尽可能提高机器智能以更好的操控机器,而机器应该尽可能提高人类智能以更好的配合人类,这两者的共同进步,才可能使人与机器进行深度合作,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超验知识与灵性文明


我们都知道,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个世界的物种都是进化而来的。既然是进化,那必然会存在更为原始和古老的版本。比如人,往前追溯可以发现原始人,再往前追溯可以发现类人猿,再往前追溯可以发现其他灵长目动物。再比如异常精密的眼睛,往前追溯可以发现昆虫的复眼,再往前追溯可以发现单个感光细胞组成的视觉器官。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观点,那就是神创论。他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都是神创造的。神说光,就有了光。神说大地,就有了大地。神说人,就有了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显然很荒谬。但人类经历的很长一段时期,包括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信奉这种观点。

这是因为大自然,包括人类自身,还存有很多尚未被科学所证实的现象。它们过于精密,过于鬼斧神工,以至于让很多人相信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非自然进化。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因为人是非理性的,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是下意识的,都是基于固有经验和遗传基因,这些都属于超验知识;而科学是理性的,科学所给出的结论常常超出我们固有的经验,甚至颠覆我们的认知。

科学意识在科学时代与人类的固有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它理性而强势,而人的感性和直觉就会遭受压制,但对于人而言,直觉才是“主人”,因此时不时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我们所期待的灵性时代,是那些经过科学检验的东西以感性的方式植入人类的大脑,成为下一代人的超验知识。



13,迷路的北斗

【书籍】《好好学习》

【全书结构框架】

1.临界知识的意义

2.如何提升学习效率

3.通用的临界知识1

4.通用的临界知识2

5.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第五章主题】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我们之前说过,临界知识就是对事物更底层规律的总结,对我们而言,寻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比如TED演讲,思考这些演讲这所以能打动人,背后可能存在的某种规律;找到规律以后,我们要进一步的寻找这个规律的原始出处,比如说你可能接触过的1万小时天才定律,大多数人都只知道这个结论,但是如果你深入研究了这个知识的出处,你对这个结论的可能使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而当你了解了知识的原始出处后,你就需要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比如说,我们还用1万小时天才定律来举例,作者的结论是:高强度训练1万小时,可以培养出一名大师,而通过挖掘更底层的规律我们会发现,在生理学上的结论是,反复训练可以强化神经链,而神经链越强,学习掌握得越牢靠。这样我们就从更底层的知识中理解了1万小时天才定律,也明白这个定律的局限性。

一句话总结,寻找临界知识的方法,就是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


掌握临界知识


想要掌握临界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应用,这听起来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作者成甲给出了实操性很强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而不要去学习具体工作场景的问题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成长得更快。比如说你要锻炼起自媒体爆文标题的能力,看“10招教你起一个好标题”,“10W+的文章都这样起标题”的文章,这能提升你的技术效率,想提升认知效率,你就要明白起爆文标题的关键在于更易于传播。

第二就是大量地持续联系,人们总是觉得成功人士背后都会有一条捷径,其实背后都是持续的刻意练习,认知能力的提升偷不得一点懒。


搭建自己的“能力圈”


什么是能力圈?它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在这些领域内,你能比90%的人都做得好。

比如说作者成甲,他在如何构建底层认知上和在沟通表达方面比大多数人要强,这两方面的能力就构成了成甲的能力圈,因此当他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出重大的决策几乎无往不利。

总结来说,每个专业领域都很复杂,而人的认知能力和范围是有限制的,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掌握多的临界知识,综合地实践应用,才能在我们的能力圈范围内做出正确的、重要的决策。





14.Rachel李向荣

【书籍】《金字塔原理》

【全书结构框架】

1.写作的逻辑

2.思考的逻辑

3.解决问题的逻辑

4.演示的逻辑


【第五章主题】如何构建金字塔原理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总觉得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可一旦拿起笔来却发现大脑一片空白;一些被追捧的流行语句,总感觉不对劲但也说不出哪里有问题。

工作中,熬夜准备的方案,被领导批不知所云;好不容易约到能见一面的潜在客户,会议上看到PPT,摇头后再没下文。

这些状况通常让我们措手不及,而对于屡屡碰壁的这些事情,我们该如何突破?怎样找到解决办法?

芭芭拉明托,于1963年被麦肯锡聘为该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顾问。经过10年的积累和摸索后发现:虽然世界上有无数关于如何写作句子和段落的书,但却几乎没有关于如何组织思想的书,而思想才是句子和段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时她提出了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个帮你搭建写作,思考,解决问题与精准演示的思维模型。此时让我们想象一个金字塔的画面,最底下的地基到顶上一层一层递减,直到塔尖细小的部分,这个细小的部分就是被概括和归纳的中心。从这个中心思想开始,纵向看,下一层回答上一层的疑问,层层剥离下去,直到把所有思想解释清楚。横向看,多个思想因为同为一个逻辑层次并排在一起解释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创意写作85后青年作家张怡微,在一个采访中提到:中国孩子的中文作文反而不如英文作文写的思路清晰,就连把一件事情讲清楚的基本要求也未必人人能达成。他们写中文作文,缺乏逻辑,思维跳跃,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尤其是缺乏概括能力。

那我们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从而获得逻辑和概括的能力?

第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组织思想法,周末的时候和最好的朋友去逛超市,妈妈说记得买香蕉,排骨,土豆和牛肉,快出门的时候妈妈又说再带一些青菜和苹果。爸爸也突然说想吃桃子和西瓜,听完后还记得要买哪几种食物吗?即使重复一遍也很难将所有食物都记清楚。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数量增加到4个或5个以上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记忆。

试想一下这个过程就会发现,大脑已经建立了几个存在逻辑关系项目的金字塔结构。香蕉苹果桃子西瓜属于水果,土豆青菜属于蔬菜,排骨和牛肉属于肉类。但这样分组还不够,8个概念变成3组概念,大脑要处理的还是8个概念。我们所要做的是提高一个抽象层次,将大脑需要处理的8个项目变成3个项目。也就是说大脑只需要记忆3个项目,由这三个项目提示下面的子项目。所有的信息归类概括,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表达出来。

有时你会发现准确的确定塔尖主题思想没有那么容易,但只要依据明托的“三步走”:第一步列出想要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第二步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步得出结论,基本就能确定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说完第一种方法,接下来是第二种方法。

第二种是自上而下的组织思想法,明托给我们准备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假如我们定了一个主题思想是“猪应该被当作宠物”。

从金字塔往下,你肯定会问为什么?回答是因为猪很漂亮,而且猪可以培育出多种品种。

你接着会问,为什么说猪很漂亮?猪又是怎样培育出多种品种?

继续往下问会有更多的答案出来,按照明托的“六步走”:第一步画出主题方框,猪应该被当作宠物。第二步接着确定主要的问题,为什么?第三步写出对该问题的回答,漂亮和培育品种。第四步说明“情境”,漂亮体现在哪里?因为猪看起来很肥,憨厚萌蠢。第五步指出“冲突”,猪看起来肥会让别人显得更苗条。第六步检查主要问题和回答。最终你会将“猪应该被当作宠物”这个主题思考,根据从上而下的思想组织法,清晰而全面的弄清楚。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思维方法,不断练习,勤奋编织思维的网,就会轻松画出我们思考,写作,解决问题和演示的金字塔。


15,静子

【书籍】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第五章主题】内在比赛


完美派


不管是你打网球,或者其他的体育项目,或者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都希望能做到完美,但是不免也因此感到焦虑、愤怒、沮丧和自我怀疑。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一个人获得什么样的评价,取决于他在各项事业中取得的成就。甚至在我们第一次拿到成绩单、获得表扬或批评之前,我们就已经因为幼儿时每一次表现的好坏而被人喜爱或忽视。在这种文化模式下,一条公认的基本准则占据了绝对优势:你只有成功,才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优秀人物。这意味着,成功,或多或少成为定义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准则。

在竞争的社会中,当爱和尊敬取决于胜利或成功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人感到无法获得爱和尊敬(因为每个胜利者都对应着一个失败者,每次出色的发挥都会反衬出很多较差的表现)。当然,这些人会更加拼命努力,希望重新获得尊重,胜利者也同样会拼命努力,不愿失去已赢得的尊重。

但是,为什么要根据我的表现来衡量我这个人本身呢?为什么我这个人需要被衡量呢?究竟理由何在?要使自己摆脱这一困境,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价值无法通过表现来衡量或者通过其他主观标准来衡量。我们真的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可以衡量的吗?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人类根本就是难以衡量的存在。事实上,我们本身的存在才能代表我们自己,我们在某个特定时刻表现如何,并不代表我们本身如何。成绩单上的分数也许衡量了数学方面的能力,但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类似的,比赛得分也许能够说明我表现的多棒或者有多努力,但并不能定义我的本质,也不能使我认为自己比这次比赛之前更好或更差。比赛真的证明不了什么。

我们之所以需要证明自己,其实来源于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如果一个人不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做出了什么样的事,他就需要向自己或他人证明自己。


竞争的意义在于激发出全部潜能


竞争如果作为一种与他人比较、建立自我形象的工具,就会暴露出一个人最大的弱点,人的害怕和挫折等情绪会被强烈地放大。

在比赛中,是谁为一个人设立了必要的障碍,让他尽可能挑战自身极限?当然是他的对手!那么你的对手属于敌人还是朋友呢?他尽了最大的能力来为你制造困难,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你的朋友。他只有扮演你的敌人,才能成为你真正的朋友。他和你竞争的时候,其实才是与你合作。没有人想呆站在球场上等待大浪的来临。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竞争,你的对手有义务尽可能为你制造困难,反过来你对他也一样。只有这样,你们才能为彼此创造机会,验证自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真正的竞争等同于真正的合作。每个选手都在尽最大努力战胜对手,但在这种竞争下,我们并不是要击败别人,而是要跨越障碍。在真正的竞争中,没有人被击败。竞争双方跨越了对方所带来的障碍,都能够从中获益,就像两头互相抵着角的公牛,双方都会变得更强,也都参与了对方的成长过程。

能遇到更加强劲的对手,你才能变得更加的优秀。在一场比赛中,你一直攻击对方的弱点会显得你有点卑鄙。但也许并非你想象的那样,如果你一直攻击对方的弱项,就会使对方的弱项变得越来越强。假如你想做一个好人,只攻击对方的强项,那么对方的弱项就不会有什么进步。


内在比赛


比赛场上同时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比赛:一种是外在的,对抗外部对手带来的障碍,以一种或多种外在奖励为目标;另一种是内在的,要克服内在的心理的情绪障碍,目标是了解和展现一个人真正的潜力。我们需要认识到,内在和外在的比赛是同步进行的,这两种比赛并不是二选一,而是要考虑应该重视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最不可或缺的能力,也许就是在迅速变化中保持冷静的能力。根据作家吉卜林的说法,这个时代的胜利者,就是在周围的人全部失去理智的时候还能保持冷静的人。内在稳定性,当然不是指像鸵鸟那样看到危险就把脑袋埋进沙子里,而是指能够看清所发生情况的真正本质,并有能力做出恰当的反应。

与此相反,在不稳定的状况下,当自我1因为某个事件或周围环境变得烦乱不安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失去平衡的状态。自我1常常会扭曲对于事件的感觉,误导我们的行为,反过来,周围环境又进一步破坏我们的内在平衡这就是自我1的恶性循环。

我们应该怎样管理压力呢?“管理压力”的问题在于,你会趋向于相信压力是不可避免的,相信有一个压力在那里而需要管理。可以选择另一个简单的方法,建立你自己的稳定性。支持并鼓励自我2,要知道,自我2越强大,失去平衡时起到的作用就越大,你也就能越快地恢复到平衡状态。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1、视觉图像比语言效果好,示范比讲解效果好,指导的太多还不如完全不指导,刻意努力往往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2、我们只需看到事实本身,不要添加其他想法。


3、进行评判时,不可能只保留积极部分,而摈弃消极的部分。


4、自我1的母语是语言,自我2的母语是图像。


5、没有必要与旧习惯战斗,直接开始养成新习惯。


6、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地方时,就会增强对于这一点的了解,因为注意力就是聚焦起来的意识,而意识的能力就是了解事物。


7、人类的价值无法通过表现来衡量或者通过其他主观标准来衡量。


8、我们本身的存在才能代表我们自己,我们在某个特定时刻表现如何,并不代表我们本身如何。


9、真正的竞争等同于真正的合作。每个选手都在尽最大努力战胜对手,但在这种竞争下,我们并不是要击败别人,而是要跨越障碍。



16,宏江

【书籍】《关键对话》

【全书结构框架】


专题一:

1、原书信息

2、开篇介绍

3、今日导言

4、什么是关键对话

5、通常的应对方式

6、为什么会这样

7、关键对话有什么用


专题二:

1、从心开始

2、共享观点库

3、傻瓜式选择

4、排除非此即彼的选择

5、真的有效吗?


专题三:注意观察

1、对话的安全性

2、沉默与暴力

3、安全信号

4、关注安全感


专题四:修复对话

1、今日导言

2、判断危机

3、尊重不想尊重的人

4、对话暂停后怎么做?


专题五:控制想法

1、今日导言

2、情绪从哪里来

3、控制想法

4、留意三种小聪明

5、改变主观臆断


主题:控制想法


今日导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谈到沟通要从“心”开始。在沟通的过程中努力为双方营造一种安全氛围。现实中,面对同一件事情,有些人的反应方式总是比其他人更强烈,即使面对重复出现的相同问题也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有时候面对别人的指责你会不动声色,有时候路人甲的一个目光却会让你大动肝火?我们的这些想法到底从哪里来,在关键对话的过程中,如何控制我们的想法?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情绪从哪里来?


确定情绪从哪里来之前,首先要明确两点:

(1)情绪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是你自己。

(2)产生负面情绪后,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

举个例子,你和同事一起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事后,你的同事在老板面前邀功,丝毫不提你的付出,于是,你感到委屈和愤怒。你又不想表现的太过敏感,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你选择了沉默不语,有时候你也会冷嘲热讽的抱怨几句,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抱怨多了,你的领导和同事开始觉得你像变了一个人,很快的他们开始对你的言行表示不满。

于是,你觉得都是那个同事造成的,你不禁想要辞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遇到类似情况都会委屈、愤怒,进而抱怨,最后辞职呢?

很显然,不一定。

我们也愿意相信,一定会有别的选择,可以让事情有更好的结果。既然如此,到底是什么让你抓狂?是你的同事邀功的行为,让你感到受伤、委屈和愤怒的吗?

在你的感受和同事的行为之间,有没有可能存在着一个中间环节,让我们在面对同样外界刺激的时候,产生不同的行为。

那么这个中间环节是什么?

我们首先观察到了事实,然后通过了大脑的主观构思产生“主观臆断”,而且这种构思是个性化的行为,换个人就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构思。

接下来产生了感受,进而影响到了我们的行为。

这表明,如果我们能构思不同的情节,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的。


控制想法


如果我们有办法控制自己内心产生的想法,通过重新思考或者解读的方式,我们就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掌控整个关键对话的过程。

结合刚才的行为方式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反推的过程,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

首先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问自己:我是否表现出了沉默或者暴力的行为?诚实主动的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控制想法的第一步。

其实,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准确的表达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解准确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了解问题出现的经过和原因,比如,如果你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尴尬和诧异,而不是简单的气愤,能更好的理解你在脑中形成了怎样的主观臆断。

第三,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确定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后,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种感受是否正确?也就是说,你主观臆断的想法是否正确?

因为感受源自我们的想法,而想法是我们大脑进行思维后的产物。要控制自己的感受,就需要质疑自己的想法,不假思索产生想法最容易,但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事实是一成不变的,而想法却很容易千变万化,错误的想法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对事实的过度解读。

第四步,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不要误把判断当做事实。比如,一位员工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这是事实。如果因此,你觉得这位员工很懒,就是你的判断。判断是充满主观性的,并不能代替客观事实。

很多听起来让人不舒服的词汇,大多都是主观判断,不是事实。


留意三种小聪明


我们会经常使用三种自以为聪明的方式进行主观臆断:

[if !supportLists](1)       [endif]我是受害者“这不是我的错!”

这样的想法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会把我们变成无辜的受害者,是别人做出的错误或愚蠢的举动,让我们成了替罪羔羊。


[if !supportLists](2)      [endif]他是坏人“要不是你,我怎么会这样!”

受害者想法中,我们会夸大自己的无辜;他是坏人的想法中,我们会过度强调对方的错误。我们会紧盯对方身体最差劲的能力表现,完全忽略对方身上的善意和突出的表现。当自己犯错时,我们会虚构受害者想法,表明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顶多是好心办了坏事而已;与此相反,当对方给我们制造了麻烦时,我们会抛出他是坏人的想法,虚构对方邪恶的动机,夸大对方错误的表现。


[if !supportLists](3)      [endif]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

当在对话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认为根本没有建设性的解决方式,以此当作自己不作为的借口。如果说受害者想法和他是坏人的想法是在为我们做过的事寻找借口,那无助者想法就是在为我们消极面对问题的行为找借口。


改变主观臆断


了解到以上这些典型想法之后,我们才可以做出改变,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主观臆断,当意识到自己正在为错误的行为寻找借口时,对话高手人暂停交流,努力改变错误想法,构思正确的应对方式。

怎么才能把错误的想法构思成正确的应对方式呢?

错误的想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缺乏完整性,会删减很多关键信息。把这些被遗漏的信息找回来,才能把错误的想法变成正确的。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向自己提出相应的问题。在这思考的过程中,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把他是坏人变成正常人;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

(1)我是还是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责任?这个问题可以使你面对事实,意识到自己也是有责任的,在你的描述中添加事实部人。可以让你把自己从受害者转变为参与者,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忽略自身错误,夸大对方错误的。

(2)理智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问题帮助我们把对方视为充满人性的人。此时,我们的负面情绪会淡化,以恕己之心恕人。

(3)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希望为自己、他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要想实现这些目的,我该怎么做?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不致于偏离对话的真正目的,开始承担对话责任,而不再一味抱怨。



17,豆子

【书籍】《要事第一》

全书结构框架

专题一:时钟和罗盘服

从于你内在的罗盘,而不是墙上的时钟

“最好”的敌人是“好”

时钟和罗盘之间的差距

叫醒电话

所见即所得:看-做-得

三代时间管理方法

专题二:非有意地干重要的事,等于无意识地干不重要的事

紧迫性和重要性

嗜急成瘾

时间管理矩阵

复杂的另一端

什么是“首要事情”?

专题三:原则

原则不是什么

原则是什么

人类四大天赋的潜能

如何开发自己的天赋

专题四:没有花匠,哪来花园?

要事第一的程序

一周日程表

T型计划

思维模式和计划程序

专题五:当内心燃烧着“是!”,就能勇于说“不!”

角色的平衡

目标的威力

抉择时刻

Kaizen精神

共同做到要事第一


第四章主题没有花匠,哪来花园?


今日导言


书中作者提到一个趣事,就是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乔迁之喜拜托了一位园艺学博士来为他的花园做规划。他对于新的花园有许多美好构想比如:只需要很少的照料、甚至不需要他照料,说白了就是自动化多一些,人工少一些。最后,这位园艺博士停下来告诉他:“弗雷德,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为了把事情做好,有件事情你也必须明白:如果没有了花匠,哪来的花园!”


要事第一的程序


我们大多认为,如果能让花园(或者我们的生活)自动化,不用照顾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如同我们细心培育一般,可惜生活并非如此。我们不是洒下几颗种子,然后继续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却期望回来时能看到美丽而整齐的园地、等待收货的玉米、胡萝卜、土豆、花生等等,若想丰收,我们必须定期浇灌、耕作和除草。我们的生活总会有所收获,总会有事情发生,但是,美丽花园和野草丛生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是作为花匠而积极介入,还是忽视。

作者提出了一个程序来改善生活,首先,这个程序是对于嗜急成瘾人的急救。如果你没有机会仔细思考自己生活中的需要和原则,那么你基本上是按紧迫性思维模式来行动的。这个程序能帮你立刻由紧迫性思维转向重要性思维。其次,这个程序提供一个框架,让你能安排时间、集中注意力于需要和原则,并开始按此行事。第三,这个程序让你能把自己的个人宣言变成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从使命变为时时刻刻,它能使你诚信生活,并以平衡、坚持原则的方式来实践“要事第一”。


一周日程表


一周日程表与大多数编制计划的工具不同,它是按周,而不是按天制订的。“周”提供背景,逐日的计划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有限的视野,我们的注意力通常集中于当前事务。紧迫性和快速取代了重要性和效能。另一方面,一周计划为我们所作的事情提供了更宽广的背景视野,从周的背景来看,对日常生活具有更合适的判断尺度。具体怎么做这个日程表呢?

第一步:联系自己的构想和使命考虑全景图像你最在乎什么,什么使你的生活意义深长,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做出什么大事?如果写不出宣言具体可以这么做,列出三到四项你认为是你生活中的重要事务;考虑你可能认可的长期目标;想想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思量你想做出的贡献;回想你希望拥有的感觉平和、自信、快乐、奉献精神和生活的意义;如果你只剩下6个月的生命你想如何度过这一周。

第二步:确认自己的角色这个主要是指我们选择去履行的真实角色,我们可能在工作、家庭、社区或其他领域中是个重要的角色。角色代表责任、人际关系以及做出贡献的领域。我们的痛苦大多来自下述事实:我们成功履行了某个角色却牺牲了另一个,甚至可能是更重要的角色。一个清晰的角色组合能提供先后次序和平衡,如果有了使命宣言,你的角色将随之产生,角色之间的平衡并不意味着你在每个角色上花费时间,而是这些角色共同作用让你完成自己使命。合并类似的职业使之不超过七个。在确认这些角色之外,我们还建议加上一个独立而基本的角色,这个角色符合两个特点:1.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角色;2.对于其他各个角色而言它是最基本的。它位于一周日程表的左上角。这些角色并非分工明确的部门,而是高度相关的一个整体,通过确认角色,你并不是把生活分解,再分别装入计划的各个小块,而是提供构想,通过这些构想来保证生活的平衡和和谐。

第三步:为每个角色选择第二象限目标。随着角色的确定,我们可以问自己:本周在充当各个角色的时候,我能做哪些最重要的事情以产生最大的积极效果?请把重点放在重要性。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某个角色是个人成长,你的目标可能包括个人休闲计划、撰写使命宣言或考虑提升课程的学习资料。

当仔细考虑之后,再问问自己:如果我在下一周达到了这些目标,那会怎样?我会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何感觉?如果我只完成了其中一部分,又会怎样?每周完成呢?会在我的生活中产生正面效果么?我会比现在更有效么?

第四步:为本周建立一个决策平台我们通常会觉得多多益善,总是试图把更多的活动插入自己的计划中,但是,如果我们做的并非最重要的事,那么做多少又有什么大关系呢?我们的第二象限目标需要先被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安排第二象限目标,或者为它设定一天的特定时刻,或者简单地就把它列为当天的今日要务。设定时刻安排,如果目标发生变化,马上重新安排。安排好第二象限的大石块之后,我们就能比较轻松地加入小石块了,当我们建立了一个完成重要任务的平台,其他活动就可以围绕它们来安排了。但是这里要注意两点:一、别让每天每一时刻都充满时刻计划,二、第二象限日程的安排目的不是制订一个一成不变的日程表,它是建立一个框架,其中能每日每时基于重要性做出正确决策。

第五步:在抉择时刻要贯彻诚信原则。可以做这三件事来坚持要事:

第一。1、进行心灵演练。每天开始前,花几分钟重温你的计划。

2、区分优先顺序。先辨识这些活动属于第一象限还是第二象限。保证第三象限不会通过伪装进入我的进度计划。也能让你对当天的背景有清醒的认识,增强重要性思维模式。这个顺序并不考虑意外机遇和意外挑战的优先顺序。

第六步:评估。利用本周的经验增加下周计划的效能。可以问问自己:我实现了什么目标?我遇到了什么挑战?我做了什么决定?我做决定时是否遵循了要事第一的原则?


T型计划


在每日进度计划上,基本结构在左端列出对时间敏感的活动,在右端列出可以在当天任何时候进行的活动。当这项活动的价值与当天的特定时刻密切相关,则被称为“对时间敏感”的活动。


思维模式和计划程序


第二象限日程安排不是工具,是一种思考方式。思维模式是最关键的因素。第二象限日程安排程序增强了“重要性”思维模式。这个程序的最大价值不是对安排日程的贡献,而是对头脑的贡献。当你开始更多从重要性的角度思考时,你将以不同角度看待时间,也有能力在生活中贯彻要事第一。





18.Ale

【书籍】《练习的心态》

【全书结构框架】

一、人生与练习

1.今日导言

2.练习的定义

3.人生与练习的关系

4.为什么要了解练习

二、练习的视角

1.今日导言

2.结果、对比与评判

3.正确练习的法则

4.练习中收获平和与幸福

三、如何培养练习的心态

1.今日导言

2.习惯是可以培养

3.习惯的形成

4.培养耐心

四、练习的方法

1.今日导言

2.4“S”方法之一

3.4“S”方法之二

4.客观平静

5.DOC方法

五、向孩子学习与技能的成长

1.今日导言

2.向孩子学习

3.技能的成长

4.总结


【第五章主题】向孩子学习与技能的成长


今日导言


说到活在当下,孩子们可以教我们很多东西,但我们也可以教孩子一些东西,互相学习。而练习的心态作为一种技能,必须通过练习来熟悉并培养成习惯。


向孩子学习


孩子的视角与成人不同,主要的差异就在于对时间的感知,孩子活在当下,而大人为未来忙碌。这不是说孩子的视角就一定比大人好,而是在认知角度上有区别。孩子活在当下,但这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他们没有别的想法。而大人则知道什么样的结果对自己有利,因此追寻那些结果。

但悖论在于,孩子活在当下,却不会为未来规划,因而会被情绪影响对事情的感知,并盲目寻找、体验有趣的东西;大人有所计划,但却总是将自己幻想的结果与现在的状况对比,因此变得不耐烦而不能停留在当下。

因此,我们可以与孩子互相学习――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活在当下,却也要教孩子如何认识规律和规划未来。

大人可以与孩子探讨生活中的事件,比如生气的事情过了一周后有什么感觉,当时有趣的东西玩过后是不是还有留恋。而且通过言传身教,尽力将自己优秀的品质展现在孩子面前。因为,无论父母是优秀还是恶劣,孩子都会模仿并在生活中展现出来。


技能的成长


生活中所有经历,都会使你的技能获得成长。但大部分事情,我们都不清楚会使什么技能成长,朝什么方向成长。刻意的、反复的练习的努力,正是我们掌控自己技能成长的方式。

培养练习的心态也是一种技能,也需要练习。当你开始在生活中的不同方面使用作者介绍的方法时,毫无疑问,你会体验到失败的时刻。我们文化中的几乎每个领域,都在用评价系统培养一种无益的心态――迅速通过付出获得好的结果,看重结果。而练习的心态刚好与之相反。

如果你在生活中追寻真正的幸福,那就得接受挑战,培养出练习的心态,形成专注当下的习惯。从此开始掌控自己,并获得平和与自由。

练习的心态并不是作者的创新,作者只是学习、总结并重新表达了一次。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对于练习的心态,有许多近似的表述或者包含的概念,比如匠人精神,比如佛教的“止观”。那些宗教和哲人们曾经提过的问题和得出的答案,我们又再学习了一次。


总结

下面让我们来复习下本书的精髓:


1.所谓练习,就是怀着实现某个既定目标的有意的意识与意图,来反复参加某项活动。


2.人生本身只不过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是一种永无止境地优化各种行为的努力。


3.只要我们还依托形形**的评分系统来分配资源,而生存需要资源,那我们就很容易养成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4.正确练习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关注有没有正确练习,而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过程之中。


5.以结果为导向,我们会把实现目标的过程,视为实现目标而必须经历的麻烦事。


6.为什么追求练习的心态,能够给出的最好理由就是:它使我们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7.当你的目标只是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那么,只要你在做,你便时时刻刻都在实现自己的目标。


8.只要我们能够摒弃预先判断,只专注于当前这一刻正在做的事情的过程,我们完全可以喜欢上正在做的任何事情,从而在人生的每一个时刻获得平和和幸福。


9.能够改变人生的东西有许多,但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本身。因为你不可能改变你不知道的东西。


10.只要你理解了自己的生活没有终点,你就能摆脱这种任务心态,并完全放松下来,因为再迫切地“达成目标”也不会幸福。


11.“某件事情发生,我将会幸福”,那是人类长期陷入的最大谎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只会想要变得更富有,最幸福的人只会想要变得更幸福,而且担心失去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12.“得到”与“实现”并不一样,仅仅“得到”东西只是一种非常小的愉悦体验。


13.耐心是你转变视角后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


14.简化、细分、缩短、放慢,是4“S”方法的四个要素。它们是同一过程的所有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目的就是为了将你的思绪留在过程中,避免浪费精力。


15.客观是通往宁静心灵之路。如果我们调整成与观察者一致,那就会变得客观公平,因而内心平和。


16.DOC方法则是直接跳过了判断,在于观察这一环节,我们与理想状况作了对比之后,就停住,不去判断,直接根据情况进行纠正。


17.我们可以与孩子互相学习――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活在当下,却也要教孩子如何认识规律和规划未来。


18.练习的心态并不是作者的创新,作者只是学习、总结并重新表达了一次。



19,拆书匠

【书籍】《逻辑思考力》

【全书结构框架】

一、何谓‘’逻辑思考力

二、培养逻辑思考力的七大基本方法

三、如何进行逻辑思考?

四、如何进行逻辑写作?

五、如何进行逻辑表达?


【第五章主题】如何进行逻辑表达?


善于倾听


为什么朋友在一起谈话就特别高兴?但是商务谈话却那么郁闷呢?在商务谈话或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很多人会感觉到困难。

如果头脑中想着必须要在别人面前讲话,就会给自己造成压力,大脑会一片空白从而停止思考,但实际上无非是因为没有确定好讲话的目的和题目,不知道要讲什么内容,没有明确谈话顺序,从而造成不能流利的表达。如果一直想着不能失败,就不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有人面对生人时不善于表达。我们说,会说话的人也会倾听别人说话,对于不善于说话的人,不要老想着自己要说什么,而应把说话的机会先让给别人。


演讲是说服力的技术


演讲的信息含量大,所以更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演讲的目的就是说服对方,使自己的提案得到大家的赞成。为了说服对方,就要正确地进行逻辑表达,使对方容易理解。

由于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更应该让演讲通俗易懂、抓住重点。人们大量的资料,即使告诉大家全部内容都在上面,也没人会读。如今这个时代信息量大、时间紧迫,所以更应当在短时间内传达浅显易懂的内容。


演讲的三步骤


我们不应该把演讲看成一件难事,而应当将其看做一次机会。对于演讲来说有三个步骤,第一是事前准备,第二是进入主题演讲,第三是回答提问之后的追加演讲。

人们常说一个演讲能不能成功,80%取决于事前准备阶段,如所以一定要做好事先准备。进一步地,即便演讲本身做的不好也不要放弃,在回答提问阶段让人们觉得'做得非常不错啊',也是能够挽回名誉的。


整理出三个左右的信息点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所以在讲话应先整理出三个左右的信息点或者将他们分组使用。

记忆力是有界限的,一次性记忆的界限是七个左右的信息点,我们把它称作'魔法数量、七个上下'。

利用这一规律,有效把我的两信息的方法就是分租房,把同一类食物归在一起,起一个总的名称。将事物进行分类以后,我们就很容易注意到还缺少什么。


使用金字塔模式


将演讲的逻辑展开顺序在一张纸上列出来的方法之一,就是金字塔模式。在制作材料合发表材料以及写作时,为了明确逻辑展开顺序,也能使用金字塔模式。

所谓金字塔模式,就是将三角逻辑的结论、论据、数据做更为体系化的整理的方法。作为支撑最上端结论的说服材料,要配置三个左右的论据。并且,再为每个论据配置三个左右的可以支持他们的数据。有必要时还可以加入事例,这样就能成为更好的资料了。

说话的顺序是首先进行简单的寒暄,然后提出结论。之后,说明支持结论的三个左右的论据,用数据证明每个论据的妥当性,作为理论的武装。必要时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插入事例,以便增进亲近感并给对方留下较深的印象。最后做出总结,确认论据和结论。



建立良好的沟通过程


因为沟通是双向的信息交换,所以可以恰当地将其比喻成投接球运动。在投街接球运动中,如果一方在不正确的地方投球,对方就无法接到球。只有向对方怀中投球,才能让对方稳稳地接到球。接球的一方也是,如果不集中精力的话也可能是球掉落。

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做富有逻辑性的整合的回答。如果无视对方的提问,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有时,自认为回答得很正确,但对方却不这么认为。比如,A问B'前几天休假做什么了',而B却回答说'嗯,这个新包包,快看快看'。这时,A就认为B无视自己的提问,是个没有礼貌的人。但是,B却觉得已经正确回答了他的提问。如果前面再补上一句,前几天休假我去了商店买了这个包,这样的话就会让A感觉'噢,太好了'。所以说,语言上稍有一点说明不充分,就可以使沟通产生障碍。


逻辑表达可以使信息的存档率提升


和说话的对方成为朋友,想想对方想听的何所关心的是什么,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对方想听的和不想听的内容。

不能对对方抱有敌意,很多时候听者一方虽然很认真的听我们讲话,但我们正说着一些对方厌烦的话题,也会引起其反感。


做实质性讨论


全面调动逻辑思考力和沟通能力使讨论成功

讨论是不论胜负的。在商界中,时不时会有讨论。所谓讨论,就是针对一个共同的题目各方表达出自己的意见,从而求得共识,得出结论。双方互相倾听,不是一味的表达自己的主张,这就形成了讨论。如果双方的步调不一致,只是争吵,就是浪费时间。并且,如果不是富有逻辑的讲话,就不会得出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结论。

讨论,就是运营智慧,形成有创造性的合意。首先要明确题目。随后将各自的提案和意见加以论据进行说明。想出很多方法后,如果其中出现了具有闪光点的解决方案,谈话就可以结束了。要成功的引导谈话,参与者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可欠缺的。讨论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方法。



20,梦忆蔷薇

【书籍】《被讨厌的勇气》

【全书结构框架】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让干涉我的人见鬼去吧

[if !supportLists]四、[endif]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if !supportLists]五、[endif]短暂的人生简单活着


【第五章主题】短暂的人生简单活着


接纳自我最重要


一个人独处时,谁都能够像国王一样无拘无束,一旦落入公众视野中,就开始"受自我意识羁绊,不能无拘无束行动",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烦恼。也就是说,你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才尽量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展露本真的自己。

这也应该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考虑。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三点做起:

"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首先,"自我接纳"指如果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尼布尔的祈祷文》中有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它,"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学习实践对他人的贡献


其次,看清事物的真理,做到"达观",之后进入第二步"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便遭遇背叛,蒙受损失,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做信赖。信赖不等同于信用,信用是有附加条件的。

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很简单,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所谓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然后,基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

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甘于平凡也需要勇气


有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小时候每个人被寄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厚望,成人后却过着普通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从事着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于是,这个厚望周而复始,又被寄予了下一代们的下一代身上。

人都不甘心过平凡的生活。

说到孩子,大多数孩子在最初都是"希望特别优秀"的,但当优秀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会转而"希望特别差劲",在这里,无论优秀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在不付出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关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这里有一个误区,普通=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你的人生你做主


那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书中给出了一个例子,想象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此时,如果整个剧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谈现在。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1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29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35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498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0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2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79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22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8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1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5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2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0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3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2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43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