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导师:肖肖,裴文峰
以下是优秀作业汇总情况:
1.四月天
2018.7.11第三拆
书籍
《规矩和爱》
全书结构框架
1Day1
原书信息:《规矩和爱》王涛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开篇介绍
今日导言
为人父母需培训
爱孩子始于尊重
规矩和爱的统一
和孩子共同成长
规矩和爱的太极图示
错误的父母类型
Day2
今日导言
父母必修课:反思自己受教育模式
作者反思自己父母如何教育自己
反思越深,价值越大,请反思自己
做规矩的目的
做规矩要树立权威
做规矩需要有惩罚
规矩始于孩子出生
吃和睡的规矩
规矩的一致性
做规矩需要爱
Day3
今日导言
情商和幸福
情商要素1: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家庭中的实施
Day4
情商要素2:控制自己情绪
单亲妈妈情绪控制
情商要素3: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
如何发展孩子兴趣
孩子的责任感和抗逆力
情商要素4:孩子同理心
情商要素5:交往合作能力
Day5
蒙迪的故事
蒙迪给我的启发
全书总结
第三天主题
孩子情商教育的两个要素:1.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2.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三章内容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专业的班主任四月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育儿知识,做成长型父母,培育优秀孩子。
先来说说情商和幸福的关系。
现实中很多父母都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希望孩子能够幸福。
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些父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理,那就是,幸福不是外在的环境和条件,而是内心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环境条件再好,没有一颗能感受幸福的心,怎么能幸福呢?
所以培养一颗能感受幸福的心要比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重要的多。一个人能否有一颗感受幸福的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商。
目前学校教育的测评体系中主要反映的是和智商有关的认知能力,而情商这一重要品质几乎不能在其中体现。那么关于孩子情商的教育,家庭教育就必须上好这一课。
在探讨情商之前,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为人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共同成长原则;不占有原则;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情商培养和另外三项基本原则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先说情商培养和共同成长原则的关系。情商的发展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一个孩子怎样感受和管理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感受及管理。所以要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父母先要提高自己的情商。在这方面不仅要和孩子共同成长,最后还要先于孩子成长。
一个以占有孩子为培养目标的父母一定是个低情商的父母。如果以占有为目的,就失去基本的教育理性和教育界限。当孩子依赖你、愿意被你占有的时候,你对孩子百依百顺。当孩子要独立的时候,你又会情绪失控。所以为人父母提高自己情商的第一步就是从建立不占有原则开始。
规矩和爱相结合是培养孩子情商的保障和有效手段。高尔曼认为情商由五项要素组成: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人际交往技能。要培养孩子这五项情商都离不开规矩和爱的理性结合。规矩和爱之所以能成就孩子未来的幸福,是因为规矩和爱能让孩子客观的认识自己和环境,并朝着积极的人生目标不断进取。
下面来说说情商要素
其一: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
整个情商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这第一项:自我意识。一个人的情绪感受是建立在对自我的评估和自我形象的基础上。我认为“自己是谁”会影响到我怎么认知环境,怎样感受环境,以及产生怎样的自信。
作为父母在这方面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孩子形成客观积极的自我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客观的自信。这是提高其他四项情商能力的基础。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是自信的人,他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自己优点和缺点的客观认知基础之上。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不客观,就无法建立客观稳定的自信。缺乏这样的自信,对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就常常偏激,这会导致一系列社会交往和情绪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可以造成对自己对他人无法挽回的破坏。
低情商的人总希望最好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而高情商的人却总能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变得最好。这是多么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和结果啊。
怎样从小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
但爱和规矩需要结合。如果只有严厉的规矩而没有爱,孩子的行为也许能够得到暂时的约束但是内心就容易产生极端的自卑。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帝,可能会给将来吃亏埋下隐患。
如何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呢?
1.要尊重孩子,除了温柔而坚定的态度,还要学会让孩子选择。比如:宝宝先吃青菜还是先吃黄瓜?效果就会比单单一句:吃青菜 好得多。
2.父母要客观具体的评价孩子。
比如A.妈妈:“宝宝画得真棒”
B妈妈:“宝宝把这个小朋友的眼睫毛都画出来了,真仔细。”
通过对比你就会发现具体客观的评价会带给孩子真正的力量。
和表扬一样,批评也要客观具体。
比如A.爸爸:“又错了,你笨死了。
B爸爸:“你好像已经三次忘记进位了,是因为特别难吗?
你每天对孩子说20遍“你真棒”,孩子将来不一定棒。但是你每天对孩子说20遍“你真笨”,孩子长大就笨给你看。所以,提高孩子情商,要先提高自己情商。
3.来自父母积极而又客观的期望
孩子有怎样的自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怎样看待孩子,怎样期待孩子。关于教育期待有一项非常有名的研究,它所揭示的原理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的爱上这个少女,于是经常亲吻她、拥抱她,最后他的真诚感动了一位女神,她使雕像有了生命而让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获得真爱。
后人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表达赞美、信任和期待的巨大作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是第一个用实验的方法揭示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他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及其认真的说:“这18名学生经科学测试全都是非常有潜质的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学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个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业绩。由于他这项首创性的研究,后来也有人把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
根据罗森塔尔的分析,主要有如下四个社会教育心理机制:1是气氛,即对他人正向期望而产生一种温暖、支持的暖心气氛;2是反馈,即教师对给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3是输入,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指导他们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启发,并提供有帮助的知识;4是鼓励,即对期望的学生,教师总以各种鼓励,使他们不断朝向期待的方向发展。
在教室里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家庭同样也可以。由爱而产生积极互动,使你对孩子积极客观的期待成为孩子自己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和相应的努力。罗森塔尔指出影响积极效应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期待目标的可能性和期待者的权威性。期待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就说明父母的期待既客观又积极,是一种理性的表现。而期待者的权威正是通过规矩而建立。简单的说规矩和爱的气氛是产生家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基础。
2.宜小天
【书籍】
《魔鬼老大,天使老二——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家庭教育》
作者:诸葛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本次版本:2017年11月第一版
书号:ISBN 978-7-5086-7584-8
【全书结构框架】
1现实
2养成好习惯是智力发开的基础
3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4获得幸福生活的方式
5确定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框架
【第三章主题】
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天花板
【第三章内容】
开篇介绍:
我们教育小孩的目的高尚的说法叫:让他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实在的说法却是: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对于成功每个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要成功,孩子所具备的能力却差不多。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要帮助孩子拥有这些立足社会的品质呢?
保持孩子的想象力可以为他创造无穷可能。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创造力和享受行动的乐趣。同样一片小空地小泥坑,孩子可以兴奋的玩一天,他们的游戏里不仅包括自己,还包括自己想象中的朋友、对手、规则和场景,这些假象的游戏正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
让好奇心带着孩子去探索。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促使孩子去了解全新的规则和事物,这是长久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孩子对学习的知识产生好奇心,自发的有欲望去了解其中的原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家长要做的就是看到家里一团糟的时候,忍着怒意,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保护和激发他的好奇心。
和孩子对话,不要急于给与答案。他自己的小脑袋里有各种奇思妙想,其中就包含着正确答案,家长不要着急回答,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这种过程中,孩子会形成自己的逻辑思路,这个比什么都宝贵。
给孩子的日常生活留出空白,让他自己去安排。属于自己的时间对青春期的孩子意义重大,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有把控感。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不用为这段时间定义价值,这完全就是创作想象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也可以帮助孩子保护好自己的创造力。
不要急于求成,急于求快,成长的意义并不在于超前的生活。孩子们的发展有着自然规律,遵循规律就好,如果可能轻松学完同年龄的课程,那孩子就会多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创造,想象,运动都是非常棒的,至于学习下一年的课程,那就等下一年再说吧~
对于小孩来说,学习本身是充满乐趣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饶有兴趣的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充满上进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完成任务本身是一种荣誉,是对认知能力的认可。挑战新的任务则会给予孩子更大激励,上进努力的孩子相信努力是有效的,就会更加努力去完成任务。
乐于挑战的惯性形成后,孩子总会向往拥有更高阶段的荣誉。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知难而上,在适当的时间鼓励孩子享受挑战,鼓励他们不放弃,指引他们享受解决难题之后的快乐。
《穷爸爸富爸爸》中提到不同的家庭教育思维会影响孩子对待金钱对待人生的看法。创业不再只是大人的事,从孩童时期树立的创业观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指挥一个职能健全的公司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从搭建团队,设定产品,管理成本,营销策划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简单的模拟运行,可以更加系统的认识商业。这也是对人生的探索。
创业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一门大课,也要求了运营人员不同的品质。就拿产品来说,对工艺和审美的把握,、对品味和质量的高要求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现代社会中有的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很难看,但是他本人却不这么觉得,正是因为小时候缺乏对美的鉴赏,发现不了美和不美)。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为学习小组去探索各种概念以及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学生变成主动的学习者,大家还要团队协作,这多么像大人们的工作方式呀。
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教出来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创意,更在于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独立的人格、批判而公正的思考能力,最终决定一个人内在的格局和境界。
首先孩子要脱离父母的管教,自己去思考和做决定,甚至可以犯错,这会让他们更知道缺些什么。其次,培养独立思考,没有正确答案。孩子要知道自己内心所想,不要人云亦云;要去思考发言者的立场和观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知道自己做出决定的根据是什么,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被表面信息所迷惑。最后,学会问自己问题,我在哪儿,我缺些什么,我如何进步。
而家长自己也要进步,用同样的思路要求自己学习,对待孩子的观点不要拿出一副过来人的面孔强行管教,要宽容与己不同的想法。
运用知识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非常漫长,需要孩子自己去领悟。现在社会越来越倾向接纳拥有复杂技能的人才,而社会对复杂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怎么拥有复杂技能呢?
复杂问题分解法。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法,但原理基本相同。要教小孩利用思维导图将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的问题,理清思路。制定完成目标的计划。
一直有一个最佳成品。先完成一个60分的作品,再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润色。第一个要领是先要理出作品的结构,可以作为最简单的答案;第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先做重要的事,哪一部分重要就先补充哪一部分,足够细化后,要转移到其他的方面。除此之外,孩子们还可以学习寻找瑰丽,排除不可能的选择、假设和论证等很多技能。
学习团队复杂技能。和团队配合协作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你要知道自己的位置职能和工作目标、与其他人的联系等。
博士的训练可以得到一种能力,就是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能力,因为博士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如何成为天才?
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孩子从小到大,从家庭和社会,整个环境、努力、方法和期待的总和。1万小时规则要配合可疑练习共同使用。有针对性的发现练习中的问题,在之后的训练中有目的的进行练习,进步是很快的。除了方法正确,还有有法子内心的乐于求知的热情。
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成长心态下的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开大的,更愿意去接纳和改正自己的不足,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3.谢京桦
【书籍】
《活法》
【全书结构框架】
人生的活法
【第三章主题】
磨练心智,提高心智
【第三章内容】
前面二天,我们聊了人生的意义以及化繁就简原则思考问题,今天我们来说说如何磨炼心智及提高心智。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容易英年早逝,有些当官的一升官就得重病,有的人家盖完房子家人就出事?都是因为德不配位,我们所有的财富智慧一切都是物,厚德才可以载物,没有人格厚度和深度的人,才华和能力越大,负值越大,只有我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工作生活,”吾日三省吾身”替人谋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相交有没有诚实守信这些学生时代老师就教我们的还记得么?是不是我们平常行为的准则.常怀感恩之心去努力和行善,才配我们所说的福报.
权力,金钱,名气都是自己的福报,都是压我们的物,靠什么承载,靠德行,.现在的人物质丰富了,很多人精神世界很馈乏,成天沉迷游戏麻将,年纪轻轻没有个好的精神世界.中国人讲究要惜食惜衣,人贵惜福,替自己替孩子攒福报,要谦逊,内省,常怀克已之心.德福不相配的人,吃得越好越折自己的福报,疯狂追名利,忘记了老人们常说的折福折寿.我们人本身是个能量体,违背自然界的规律,不自我反省,你要想想你的德行.配不配这个福报.福报来之心,来自付出的心,来自报恩的心,懂得感恩的人,福报就会增加.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人生最宝贵有一个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贪念所或.
那么,如何磨练我们的心智呢?要努力把心导向正途,除了能力之外,更要培养人格,要精进自己.努力付出,不抱怨,把抱怨的时间拿来提高自己,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修炼自己平和包容心和利他之心,让自己生命终结时候的价值高于生命开始时的价值,这也是我们生命的意义,人的尊严.中国人有个古语”谦受益”谦逊之心招来幸福和净化我们的灵魂.”吾日三省吾身”常常复盘自己的人生,行动和心理状态是只考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积善之家庆有余”行善积德有好报.不做愤青,全身心的投入,每个人都做最好的自己,则世界太平.
遇到困难,积极思考解决方案,感谢困难给了自己成长的机会,遇到好运,有意识的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保持一个终身学习的心态,就像我们私塾里面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还在听课学习,这种谦逊的学习姿态,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远离利已之心,致力后自己而先天下,不受世间欲望迷或,永存良好的美德,在工作中成长,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老,丰富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人生更美好.
4.宏江
【书籍】《关键对话》
【全书结构框架】
专题一:
1、原书信息
2、开篇介绍
3、今日导言
4、什么是关键对话
5、通常的应对方式
6、为什么会这样
7、关键对话有什么用
专题二:
1、从心开始
2、共享观点库
3、傻瓜式选择
4、排除非此即彼的选择
5、真的有效吗?
专题三:注意观察
1、对话的安全性
2、沉默与暴力
3、安全信号
4、关注安全感
专题四:控制想法
1、如何控制关键对话
2、我们的想法
3、控制想法的技巧
4、改变主观臆断
专题五:陈述观点
1、如何讨论敏感问题
2、帮助对方走出沉默或暴力
3、四种倾听手段
4、开始行动
5、全书总结
【第三章主题】
注意观察
【第三章内容】
1、对话的安全性
2、沉默与暴力
3、安全信号
4、关注安全感
1、观察对话的安全性
对话过程中的安全性很微妙,衡量依据是双方心理的一种即时体验。
人们不会因为你表达的内容感到气愤,他们会因为在对话过程中感受到的不安全感而表现出抵触情绪。
如果你感觉到对话气氛不够安全,你肯定无法接受对方任何的反馈。
比如,在不安全的氛围下,别人赞美你气色不错,很有气质,你有可能会多疑的反问,说我气色不错是什么意思?他有什么事吗?
当你感到安全感缺乏的时候,善意的对话也有可能被当作威胁。
对话氛围的安全与否,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只有在双方都感受到安全的对话气氛中,双方才会畅所欲言,
比如,说错了会不会受到责罚,只有当对方确信不会受到任何责罚的时候,他才会感受到安全性,也才有可能充分表达。
阻止观点交流的最大元凶莫过于恐惧,这种恐惧感可能是你担心对方会拒绝接受你的看法,于是你会表现的非常强势,提高嗓门、身体紧崩、表情严肃,像一只进入战斗状态的公鸡。
再比如,当你担心说出真实看法会受到某种伤害时,你便会犹豫退缩,掩盖内心。
当一场对话从正常讨论变成激烈争执时,你需要小心应对,如若不然,很可能在你还没搞清楚状况的时候,就陷入了一场徒劳无功的游戏。
2、沉默与暴力
当人们在对话过程中失去安全感的时候,通常对方会选择沉默或者暴力。
沉默包括有意拒绝观点交流的行为,具体的表现方式很多,比如,有意无意的和你玩文字游戏,对你说的话不理不睬,假装没听到。最常见的三种沉默形式是:掩饰、逃避和退缩。
掩饰是指对问题轻描淡写或者有选择地表达观点。冷嘲热讽、甜言蜜语和字斟句酌是掩饰的常见形式。
逃避是指完全避开敏感话题的行为,虽然表面上在对话,但总是避重就轻,不涉及重要的问题。
退缩是指直接退出对话机制,比如,找个理由去做别的事。
暴力包括所有试图迫使、控制或强迫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行为,其中控制、贴标签和攻击是常见的三种形式。
控制的具体做法有经常打断对方讲话、过度强调自己的观点、大量使用绝对性语言以及使用指令性问题控制对话过程。
贴标签是指给某些人或某些观点加上标签,把他们视为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或物。
攻击的具体行为有贬低和威胁对方。
3、安全信号
当面临关键对话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观察对话的内容(即对方说的是什么),
更要观察对话气氛(即对方说话时的反应,比如表情、声调等因素)
我们要学会识别安全信号。如果你能搞清楚对方为什么生气,为什么保留自己的观点或者沉默应对,那就能想办法把他们拉回到正常对话中来。
为了尽早的发现问题,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标志性的安全信号:
(1)情绪上的反应:比如愤怒、激动、伤心、胆怯、害怕等
(2)生理上的变化:表情紧张、眼睛冷峻、身体后仰等
(3)行为上的变化:比如动来动去、指手划脚、抬高嗓音等
这些信号在提醒你,关键时刻来临,你需要小心应对,要不然,你将远离健康对话。
4、关注安全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和他人进行对话的时候,尽管对方的观点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你并没有产生抵触情绪。正相反,你还会认真聆听他们反馈的信息,思考他们的看法,接受他们的影响。
既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话内容本身,而在于对话的方式和气氛。
当我们开始努力为对方营造安全氛围的时候,一场令人满意的对话才会呈现。
了解关键对话,需要从自身做起,调整自己的行为,给对方营造一种安全的对话氛围,假如另一方没有给你带来安全感,你需要审视自我,是什么让他产生了不安全感,此时,你需要怎么做,才能确保对方的安全感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
5.田杨-arrea
【书籍】
《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
【全书结构框架】
如下图
【第三章主题】
风险投资与创新成果
【第三章内容】
1、红海好还是蓝海好
在互联网创业的世界,创业者们通常都希望能找到一片还未被开发的蓝海,提前在此开拓和布局,获得先发优势。
然而,对于一些小型创业公司,这可能并非明智之举。
小型创业公司拿到了领先高科技专利后,如果面前是一片蓝海,马上开始进行技术转化和产品研发上市,那么,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市场的培育和消费者的培育。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小公司很可能因为负担不起而破产,成为大公司口中的肥肉。
对于这类小型创业公司而言,在拿到领先的科技专利之后,比大公司晚1-2年进场,会是不错的选择。大公司培育了市场,提升了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度。这个时候推出高科技产品,告诉消费者我的产品拥有最先进的科技,最优秀的设计,最舒适的体验,很容易抢占这个市场。
总的来讲,没有领先的科技,可以提前在蓝海布局,寻找突破;如果拥有领先的科技,在红海中杀出一片天地,稳定踏实的赚钱或许是最佳选择。
2、投资人如何寻找新机会
如果你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投资者,面对如此多的行业领域以及科技项目,应该如何去选择呢?
首先,要瞄准万亿级别的市场。如何创造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最根本的是要能影响每个人。一个市场通常呈倒三角形,自下而上分别是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
以手机行业为例,通讯行业是底层基础,主要从事通信基站的建设、信号网络搭建以及行业标准制定;手机行业本身就是平台,主要从事手机制造和销售;而手机上的App即为应用,比如微信。
在基础设施部分,一般有数十家公司,投资规模在10亿-1000亿;而平台部分,一般有成百上千家公司,投资规模在1000万-10亿;而应用部分的公司就更多了,投资规模一般在0-5000万。我们根据市场的层次,每个层次的公司数量以及投资规模,大致可以判断是否能够达到万亿级别市场。
除了判断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还要保持投资的节奏,比如行业早期投底层基础,行业中期投平台,行业后期投应用。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可以给我们投资提供很好的指导。
其次,对于具体的企业,我们要有效识别其团队模式。比如文中提到的“双长制”。
所谓“双长制”,就是拥有深厚科研背景的首席科学家+拥有丰富市场经验和行业沉淀的首席执行官。这种组合既保证企业拥有深厚的科研实力和高科技专利的使用权。同时拥有优质行业资源、强大的技术转化和产品销售的能力,体现了一种优秀的团队模式,成功概率会高很多。
除此之外,对于需要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来讲,还需要考察的一个点是:是否有其他有实力的中国投资者投资该企业。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因为我们在前面讲到了,中国的优势在于开放的、优秀的规模化制造能力。
拥有中国的投资者,意味着背后有优质的规模化生产资源可供使用,这对于高科技产品的量产、快速的抢占市场以及打造壁垒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也体现出中国制造在全球风口下的优势及全球价值。
3、风险投资创新
《杜拜法案》的颁布、创新文化的建立以及积木式创新模式的成熟,开创了美国创业的热潮,孕育了大量优秀的创业公司。那么,投资人与创业公司之间该如何相互寻找呢?
2010年,一家名为 AngleList 的公司在美国成立。它是做什么的呢?简单来讲,它就像一个风险投资集市,创业企业把创业项目挂在上面,就像商品一样,而投资人注册自己的等级后,就可以在集市中挑选中意的商品,然后进行投资。这有点像消费者在淘宝上买东西,而这里换成了投资人在平台上买项目的股权。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群体决策。一个项目是否优质可以通过投资人的数量、知名度以及投资金额来衡量,这些投资者在这个项目上达成了共识。这种群体决策会反过来给项目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资源,让它成功的概率更大。
二是引入了信用。AngleList公司独创了“领头-跟投”模式,如果第一个投资人的投资额度超过募集总金额的10%,则他成为该项目的领投人,他可以获得之后跟投项目金额所获收益的10%。
如果领投人是圈内很有专业能力和影响力的投资人,那么可以想象,他领投的项目应该会更受其他投资人欢迎。这样,领投人对于项目的分析和把控就将更为谨慎,因为这涉及到自己的声誉。
基于这样一种股权众筹的模式,在创业项目与投资人之间建立了桥梁,让更多的优质项目得以曝光,也让投资人有了更多优质的投资标的。
4、创新成果2
会飞的车。美国一家公司创造出了同时拥有汽车牌照和飞机牌照的能够飞行的车。这种车既可以在道路上行驶,也可以从飞机跑道上起飞。最巧妙的设计是它的体积并不大,翅膀可以折叠起来放进车库。材料选用的是碳纤维,非常轻,但强度大于钢铁。
在美国,拥有一家飞机不仅意味着购买飞机,还要支付昂贵的停机费用。有了这种飞行车,需要飞行的时候就开出去,不需要的时候就开回家停在车库就好了。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交通解决方案,值得我们期待。
空气电池。新能源的储能是产业的难点,无论是风能、水能还是太阳能,都不稳定,需要转化率高的储能方式进行存储才可持续进行使用。目前使用广泛的储能工具是锂电池,但其成本和维护很昂贵。
伟大的技术听起来像魔术,但原理却很简单。美国一家名为“LightSail”的公司发明了压缩空气储能。即通过电机带动活塞将空气压缩进罐子储存,需要用电的时候,再释放空气反推动活塞转换为电能。方案听起来可行,但效率很低,电能压缩空气再转换为电能,原来的电能只剩下10%。
而LightSail的突破就在于,在压缩空气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控制喷水将产生的热量吸收(水是存储热量最好的物质),作为热水一并储存。再释放空气时,再将热水喷洒在罐子上进行升温,让空气更充分的膨胀和释放。一个巧妙的喷水,就将转化率提高到了50%,基本可用,而且成本相对低廉。
可以预期,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能源的大规模普及指日可待。
6.迷路的北斗
【书籍】
《好好学习》
【全书结构框架】
1.临界知识的意义
2.如何提升学习效率
3.通用的临界知识
4.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第三章主题】
通用的临界知识
【第三章内容】
复利效应
爱因斯坦将复利效应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本质是,你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的产生,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地进行循环。在生活中符合这一规律的事情,都可以视为复利效应,比如说网站访问量越多,它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就越靠前,那么网站的访问量就更多。这也是一种复利效应。
影响复利效应有两个因素,一是利率,就是做事情A导致结果B后,结果B对A能有多大的强化作用;第二是执行次数,在复利效应中,越在前期,执行次数少的时候,你感觉不出复利效应的威力;只有执行的次数足够多了,复利的效应才能发挥出来。
因此我们想要让复利效应为我们所用,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现在生活中发现“A导致B,B加强A”这类事情;其次要尽可能地提高这件事的利率;最后我们要加强这件事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如此,我们就有可能进入复利模型带来的加速成长阶段。
概率论
概率论告诉我们,生活是一个各项条件随机发生的概率分布。比如说网络上常常有找到好工作的人一本正经地把经验告诉我们,然而如果时间倒流,这个找到好工作的人,他用同样的策略应聘同一家公司,但是面试官换了,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用概率论来解释就是,当这个人用了某种找工作的策略后,能有很大的可能获得一份好工作,但不代表他一定能获得一份好工作。“有很大可能”是概率论,而“一定”就是决定论了。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假如你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你肯定认为自己采取的策略是正确的,于是你自信满满地给其他人分享经验,但是回到你面试以前,你能确信这次的面试百分百会成功吗?很显然,你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只有当你真的拿到offer以后,结果才是确定的。我们的世界是符合概率分布的,因为过去每件事的结果,只是众多可能之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
既然世界是符合概率分布的,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应对不确定性,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比如运用“决策树”进行决策。同样的,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致命打击。从长期来看,一直投入最大赔率的事情,肯定是会有回报的。
黄金思维圈
我们经常说,要透过表象,看本质。这句话说得就是黄金思维圈的最大价值。所谓的黄金思维圈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我们具体做的事情;我们如何实现想做的事情;我们为何要做这些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时,都只关注我们具体要做的事情,而忽略了我们为何要做这些事情。比如说领导让你通知别人开会,你可能就简单的通知别人开会,很少有人会问:“领导为什么要我安排他们开会?开会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问题当你深入思考的时候,可能会获得完全不一样的收获。
如果你想跟别人不一样,从人群中脱颖而出,那你必须比别人更快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因此你要多问自己“为什么”,这也是黄金思维圈的基本运用。
7.Carol-常州-教...
【书籍】
心流
【全书结构框架】
day 1
原书信息
开篇介绍
导言--这是一本能让你看到幸福的书
文明社会的混乱
美好生活的体验
主动掌控生活
day2
导言--幸福是一种状态,需要主动控制意识
意识的控制
精神能量的产生
精神能量的损耗
自我成长
day 3
导言--心流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目标设定
反馈机制
打呆仗
纳粹营中的幸存者
day4
导言--在生活中怎么实现心流
奥运精神
记忆的奥秘
庖丁解牛式的工作方式
独处的魅力
家人朋友关系的维系
day5
导言--复杂社会如何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性
压力是常态
积极面对
生命的意义
总结
【第三章主题】
影响心流的几个关键因素
【第三章内容】
今日导言
昨天我们谈了控制意识,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自我成长的精神力量来源于意识中各种信息的高度统一,今天我们具体谈一谈如何达到这种统一,从而达到心流的状态。
目标设定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经历生活和工作的混乱,并且感叹,怎么总是发生各种莫名其妙的事情,这些计划之外的事情总是打乱我们的章程,害得我们蒙受各种损失。
实际上,情绪化只是一种直接生理反应,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积极上进的我们需要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建立目标管理体制,将我们的目标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列出来,然后按章办事。虽然各种突发事件仍然会出现,但是我们却很清楚优先和紧急的区别。
在建立目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尤其注意两个要素:目标的可控性以及目标难度的黄金比例
我们先来看看可控性,就是说你设定的目标是尽在你的掌握中的。什么叫在你的掌握中,什么叫不在你的掌控中,我们举个例子说明。
暑假到了,学生们进入了休假的状态,但家长着急了,孩子休息在家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总得学点什么吧,于是开始了各种任务清单的罗列。早上英语阅读,数学计算,下午编程学习游泳课,晚上自由阅读暑假作业。看上去满满当当的,孩子假期可充式了,但是,我却要说,这些任务清单缺少了最根本的目标。孩子为什么要读英语,为什么要做计算,为什么要学游泳,缺少了目标管理,孩子只不过是执行的机器,体验不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如果哪一天,孩子负面情绪严重,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爆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完全耗尽了,学习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自己的掌控。
真正的目标可控性,就是说,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一次一次设计好的技能提升体验,这个过程基本是在我们的掌控中的。所以,我们要先和孩子一起梳理暑假期间的目标是什么,是强身健体还是补一补薄弱的英语,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他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从他感兴趣的活动着手更容易实现目标,接着,问问孩子,在选择的项目上,打算怎么提升自己的技能,这个技能不一定是体力上的技能,所有能够挑战自己的能力都算,比如说,第一次游泳的目标是游半个小时,第二次的目标是35分钟,以此类推,慢慢孩子在游泳这件事上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而且发现目标实现的感觉让他很有成就感,这是一种正向循环。
第二个目标体系的要素是难度的黄金比例。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目标分为大目标和阶段目标,大目标是比较抽象的,强身健体,补习英语,本身无法指导我们具体的执行准则,所以,我们需要好好罗列出分阶段的目标。
黄金比例其实就是说,目标难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更重要的是,随着不断的练习,技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目标难度也需要不断调整
对于一个不会游泳的小孩来讲,你让他一天练习一个小时就超出能力范围了,会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从而放弃游泳;但对于一个已经学习一年的孩子来说,半小时的游泳时间已经构不成对他的挑战了,没法激起他的学习热情,更好的目标可能是游泳比赛或者计时游泳。
反馈机制
目标有了,我们的基本努力方向就有了,我们的意识就需要不断收集各种信息来为我们的目标服务。这时候,我们需要认真关注的是意识对这些信息反馈评估,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根据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评估哪些信息是符合我们的目标的,我们要留下,哪些已有信息已经不再符合目标了需要摒除或者调整。
在有些场合,这种反馈机制的建立很容易,比如说,游泳比赛,结束就能获得反馈,来自观众的或者来自教练的,根据这些反馈,我们就能很快调整好相应的信息排布方式。
但是,更多时候,我们收到的反馈没有那么明显,比如说,增强体质,我们不能马上看到结果,总不能今天游泳了明天就体格健壮了吧,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借助每个人的特点建立反馈信号,比如说,我以前经常感冒,现在通过游泳,我希望感冒次数减少,而感冒次数是可以统计的,这个反馈机制就能更好的观察目标的实现情况。
反馈机制的最大作用就是保证我们能够始终为我们的目标服务,而不是走弯路或者走错路。
打呆仗,专注力
当我们有了目标,反馈机制,我们基本能够确定前进的方向了,但是,光有方向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我们还要具备行动力,而专注就是有效行动的重要构成。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往往被琐事所困,缺少了专注的能力,你有多久没有专心做一件事了呢?
有一种解释说,有些人的遗传基因天生不带有专注功能。你一定听说过”多动症儿童“, 是的,他们就没法集中注意力,当别的孩子都能专心听课时,他们无法控制住自己。
但更多时候,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执行一项任务的原因来来自于我们自己。请你想一想,在你无法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一定有很多问题,你是否怀疑过你正在做的这件事是否对你有价值,你是否担心过别人会不认同你的做法,是否担心这样做会显得自己很孤僻不合群。
没错了,这些都是阻碍你集中精神的原因,你太关注他人的想法,他关注你自己能否获益,你没有认真体会这件事的意义。
所以,当你下一次无法专注的时候,请尝试摒弃这些想法,取而代之的是用一些做法激活你的专注力能量,比如说,你需要准备论文,但你发现好难进入写作状态,这时,不要考虑,研究方向是否需要更换,是否论题不符合潮流,你是否能通过这篇论文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些想法应该是在你确立目标阶段想的问题,当你来到写作阶段时,你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开写。你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机制,比如每写500字可以吃一次零食,每500字可以奖励一次冰淇淋,只要你开始写了, 慢慢的你就会渐入佳境,而当你进入到专注状态时,你已经不需要这些奖励机制了,你自然而然就会投入到高效的心流状态中。
另外,在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行动时,需要及时清空脑海里的无关信息,需要写论文时还想着电视剧,还想着小说,那可不行,找个地方将这些杂念写下来,另外安排时间去做,现在把大脑交给写作任务。
当我们进入到专注的状态时,我们大脑中的意识就会主动将所有相关信息按照我们的目标意图排序,这时,我们很容易就能进入忘我状态,忘却时间的流逝,忘记生命的烦恼,全世界只剩下你的目标和相关信息的执行,这一且行云流水,心流就此产生。
纳粹营的幸存者
曾经看过一些纳粹营的故事,很是敬畏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诠释。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他们深处在牢笼中,没有半点人身自由,但有些幸存者却说:在那样的环境中,我确实高兴而自由的。有人试图各种方式逃离这里,但对我来说,这里根本没有牢笼,我的心早已经飞到广阔的天空。
支撑着他们走向自由的就是他们对于自我意义的定义,虽然他们身体不自由,但是没有人能阻止他们对于自己爱好的不断精进。他们不在乎外界发生了什么,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投入精神力量去钻研自己的目标,周围的一切事物将会转变成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要素,他们的世界随时充满着愉悦和满足。
打垮你的并非是逆境本身,而是你对于逆境的解读方式。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生完孩子那会被公司通知,要么换偏远的地点上班,要么离职领赔偿金,那时的我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倒霉,想当年我付出那么多,才不会轻易就走。于是继续在那耗着,上班路上需要花费2小时,回家还要带孩子,觉得全世界就我最没用了。这样的生活继续了2年,终于划上了句号,引导我走出来的是对孩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当公司不需要我时,代表我对于公司没有价值了,但并不代表我自己没有价值了,或许对于公司来讲,我只是个螺丝钉,但对于孩子来讲,对于整个家庭来讲,我却至少是半边天,我需要用我的力量来撑起并保护这片天。想通之后,一切的不利因素就被分成了可利用信息或者无用信息,分析可利用信息怎么使用,无用信息直接删除,生活变得充实起来,生命变得多彩起来。
逆境真的是很好的反思机会,现在我要要感谢这段逆境是在我人生的早期到来了,而不是到我垂垂老矣行将木秀的时候,因为现在的我还拥有很多时间去创造实现自己的价值。
8.天天
【所拆书籍】《不成熟的父母》【美】琳赛•吉布森 著
【拆书结构框架】
1、认识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影响、定义、体验和类型)
2、不同孩子对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养育会如何表现(追加自我掌控者的感受)
3、崩溃及真实自我的觉醒
4、如何避免被不成熟的父母所影响(追加没有角色扮演和幻想的生活是怎样的体验)
5、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情感成熟
第三章崩溃及真实自我的觉醒
今日导言
当我们深陷角色型自我和治愈型幻想之中时,真实的自我也会找到它独特的表达方式。
1.真实的自我
真实的自我不受把我们塑造成角色型自我的家庭压力的影响,它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说真话的意识。它像一个非常精确、能够自我感知的神经反馈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确保让人处在最佳的状态。当我们与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趋于一致时,我们可以把事情看得更清楚,并感觉到自己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中,我们会变得更专注于解决方案而非问题本身,一切似乎都变得可能了。
2.真实自我的渴望
真实的自我就像一个健康而又活力充沛的孩子,它渴望成长、被理解和表达自己,真实的自我会不断激励着你前进,好像你的自我实现是最重要的事情一样。只要得到大人的支持,孩子们其实是可以保持真实的自我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有时却会因为展现真实的自我而遭受大人的批评和羞辱,那么他们可能会因为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感到尴尬和羞愧。他们会认为只有通过假装成父母喜欢的样子才可以赢得父母的爱与关注,继而他们会选择让真实的自我保持沉默,然后听从角色型自我和治愈型幻想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自己的内心和外在的现实都疏远了。
3.练习发现真实的自我
你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把纸纵向对折,然后在纸的两面分别写上:我的真实自我和我的角色型自我。然后在我的真实自我的那一面,回忆你的童年,在你尝试扮演其他人之前,你是什么样子的?你在学会判断和批评自己之前,你喜欢做什么?如果不用担心金钱完全让你按照自己的本心生活,你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翻到另一面,开始思考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做过哪些自己实际上并不感兴趣的事?为了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你让自己做过什么事?你为了什么事把自己批评得最严重?
当你完成这些答案之后,过几天再把这张纸拿出来,比较一下你两面所写的内容,对照你现在的生活,看看自己是在遵循自己的本心生活,还是一直在受角色型自我的掌控。
4.崩溃——觉醒
当角色型自我和治愈型幻想给一个人造成的痛苦远超过其带来的利处时,人便会崩溃。人们通常认为我们的自我在瓦解,但其实是我们为否认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作的斗争失败了。过去的情感创伤使我们越来越难以保持情感的麻木,痛苦让我们在自己所有的经历中发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一直在试图唤醒你,它希望你不要再相信你的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它也不希望你靠幻想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观察到,人们要学到新东西,必须打破旧的的心智模式,并与新的知识重新融合。这一打破与重新融合的过程是让智力发展持续进行的关键。波兰的精神病学家卡奇米日•达柏斯基持有相似的观点:他创造了术语“积极的分解”来形容人们打破旧有的心智模式,进行重组后使其情感变得更为复杂的过程。
达柏斯基观察到,在经历过情感巨变之后,心理上无意识的人不太可能改变太多,而有些人却能够把这些痛苦的经历当成认识自我的机会,同时这些人也学会了如何应对类似的情况。达柏斯基认为那些能够容忍消极情绪的人往往更具发展潜力,面对困难,这些具备发展潜力的人不会选择逃避或者采取防御心理,他们会借此来对自己和现实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愿意进行自我反省,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伴随着焦虑、内疚、抑郁以及痛苦的自我怀疑,但当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被得到解决,最终会使一个人的个性变得更加强大和更具适应性。
5.从角色型自我中觉醒过来
人们在成年后很可能依然扮演着他们童年时的角色型自我,因为他们相信这样才安全,并且认为这也是让自己被人接受的唯一方法。但当真实的自我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时,人们往往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情感症状而觉醒过来。
1、唤醒你的真实感受
我们中有许多人往往会因为觉得自己不被接受、不被喜欢或者不能让别人满意而感到内疚和羞愧,这种内疚和羞愧之情常常会让我们无法关照到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觉得,抑制我们的真实的情感是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好人的唯一途径。但这些被我们压抑的情感却还是会时不时地冒出来,所以,在你感到特别焦虑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刻,透过内疚和羞愧,你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隐藏了一些不那么愿意承认的情感。人最不愿意承认的感情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害怕某人,一种是不喜欢某人,可在我们年幼时,尤其是面对关系上跟我们亲近的养育者的时候,对父母本能的爱以及我们不得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使我们觉得承认这样的情感似乎是不对的。
2、唤醒你的愤怒
愤怒是一种个性的表达,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却经常因为孩子的这种情绪而惩罚他们。但愤怒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有益的,因为它能让人们改变行事方式,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值得的。当过于负责、焦虑或沮丧的人开始体会到自己的愤怒时,这往往是个好兆头。这表明他们真实的自我开始回归了。
3.开始多关心自己
自我掌控者向来不知道照顾自己,他们总觉得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靠自己来解决,当他们忙于那些本不必做的事情时,往往会忽略自己身体的疲劳和疼痛,甚至最终影响自身的健康。对于自我掌控者来说,时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也许并没有必要,劳逸结合才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4.因关系破裂而觉醒。
我们会将在童年学到的处事方式照搬到复杂的成人关系中,亲密的成人关系总是充满着感情纠葛,人们往往会因为情感需求得不到幻想中的满足而矛盾不断。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常常把年幼时父母的问题和成年后伴侣的问题混淆在一起,然后我们可能会对伴侣更加生气,因为伴侣总是能让我们想起过去经历的种种,当关系破裂时,我们反而会觉醒并且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
5、不再把他人理想化
父母比我们更成熟、更聪明、比我们理解得更多,我们在潜意识里一直这样认为,所以当孩子看到父母的缺点可能会感到尴尬,甚至是害怕,即使长大成人后,我们也会尽可能地避免看到父母不成熟的一面,也许我们一直想要保护父母脆弱的一面。对父母的局限性保持天真的态度比客观地看待他们的局限性要容易得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父母很可能并不是看上去那样完美的。
6、认识你的优点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孩子通常都不太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缺少发现孩子优点的能力。所以,考虑自己的优点往往会让这些孩子感到不好意思。知道你的优点能帮助你认识自我,让你更乐于为这个世界奉献一些东西,这种自我认知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使人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
7.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
找到你过去生活被你倚重却并不合理的价值观,然后重新调整你生活的指导原则,并有意识地选择新的价值观。
8.摆脱童年的阴影:觉醒
那些表现出稳定依赖行为的孩子,在研究者对其父母的特点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些能给孩子带来足够安全感的父母非常愿意回忆和谈论自己的童年,尽管有些父母的童年生活可能非常艰难,但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很稳定,他们会花时间思考并消化自己童年的经历,乐观地看待自己的过往。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的孩子的依恋行为会如此稳定,因为这些父母并没有回避现实,他们已经处理好了自己过去的问题,可以和孩子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所以,摆脱童年的阴影,意味着你可以直面过去痛苦的现实,你咀嚼它,直到它们成为你可消化的一部分,成为你可以面对的历史。
9.刘毅
《实用性阅读指南》作者:大岩俊之 江西人民出版社
【拆书章节框架】
1.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此书
2.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3.如何加深记忆书中的内容
4.将书籍内容应用出来
5.总结性归纳
【第三章节】如何加深记忆书中的内容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就是如何能够有效牢记住书中的内容。
作者首先给出了两个好的建议: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
但这一块其实很多讲阅读的书籍都有提到过,方法都大同小异而且在笔者看来,很多阅读者其实自身没有条件每一次阅读都能进行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而且这一块作者在书中其实并没有给予更高的突破,因此并没有必要展开来说。
倒是作者提到的另外几个记忆概念和方法,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人的记忆是有一个“艾宾浩思曲线”的,这个曲线概念是指人对于刚刚 吸收的内容,如果任其不管,20分钟后就会就会遗忘42%;一周之后,可能就会忘记77%!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去主动记忆,只需要1天你就会基本完全忘记书中的内容。
当然,作者这里也针对性的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主动记忆,作者列举了很多方法,比如反复阅读,比如带着感情阅读等,但很多方法在我看来没有太多创新和可操作性,因此这里我帮大家进行了筛选,只从中挑选并整合出了两个记忆方法推荐给大家:
一,故事型关键词记忆法
这个方法本来作者是分为故事联想法和关键词记忆法的,但经笔者反复推敲研究后发现,这两个方法其实是完全可以融合的,因此我这里把它融合简化成一个方法,也就是故事型关键词记忆法。
这个方法,需要你运用强大的想象力,就是将你所阅读的书本内容提取出关键词,然后串成一个虚拟故事或者句子,甚至你可以把自己作为主人公给试着丢到故事里面去,把书中的各个关键点和关键词变成故事中的场景。
比如就我们目前这本讲阅读方法的书,我把它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就是:“目的性阅读”,“二八定律 ”"记忆加深"“分享型阅读”“读以致用”。
串联起来就是:我如果带着目的性去阅读一本书,首先要学会利用一些方法找到书中最重要的20%, 然后加深自己的记忆,并在未来尽量在生活中使用书中的内容,并能将它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
就这样很简单的一句话,我就已经能大致记得我阅读的这本书中最关键的内容了。
二.输出型记忆法
这个方法用作者的原话说的意思就是“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来阅读”。
我这里把作者观点结合我们中国传统包装成便于理解的意思就是讲书,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站在古代热闹集市上的说书先生。每一次阅读,都以这个为目标,你就会自然而然得去认真阅读和提炼书中内容。
也就是你阅读过程中,每阅读完一个章节,你要试着问自己,如果自己去给别人讲书,这个章节是否能讲得通俗易懂,让人听了能满意。
你甚至可以当阅读完一本让你很喜欢的书,约上几个朋友,自己创造一个给大家讲书讲故事的机会,通过实际的演练一来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二来还可以获得不断的提升。
总而言之,每次阅读时,如果你都抱着要说给别人听的心理暗示来阅读,你的意识也自然而然会在阅读中最大化调用你的大脑记忆来吸收书本的内容。
关于本书的第三部分,也就是如何有效记住书中的内容,我们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大家可以下次读书时试试这两个方法,去实际体验下吧。
10.静子
【第三章主题】
不许旧习惯战斗,直接开辟新喜欢
【第三章内容】
新方法
大家都知道克服旧习惯是很困难的。我们今天学习一种克服旧困难的新方法。说是新方法,其实根本不能称之为新方法——我们要做的只是忘记多年以来养成的不自然的方法。为什么儿童学习外语更加容易?首先就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会怎样干扰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然学习过程。内在比赛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回到这种儿童式的方法。
“学习”这个词指的不是收集资料,而是要领悟怎么样能够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已经发展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行动模式和思维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是以其特定方式来实现某种目标。
批判我们目前的行为模式“差劲”,这是于事无补的。要去了解这些习惯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学会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实现同样的目标,就可以改变旧的习惯,这才是有效的做法。如果一种行为不能实现目标,也起不到作用,我们就不会再重复这种行为。如果我们一直只是埋怨自己有个“坏习惯”,反而很难了解这种行为模式作用何在。但当我们不再压抑或纠正这种习惯时,就可以看到它希望实现的目标,然后轻而易举地找到另一种行为模式,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习惯凹槽的理论
神经系统就好像一张记录磁盘,每次做出动作时,都会在大脑细胞中留下一点印象,就像一片叶子被风吹落到海滩的细沙上,留下丝丝痕迹。每次重复同一动作,痕迹都会变深一点点。很多次类似的动作之后,更加清晰可辨的痕迹已成为凹槽,而我们的行动似乎会自动落入这条凹槽。这就是凹槽行为。
由于某些模式能够实现某个目标,我们会倾向于继续这样做,巩固或鼓励这种行为。神经系统中的凹槽越深,就越难克服旧的习惯。实际上,我们越是拼命努力克服某种习惯,反而越难改变。
拼命挣脱深深的精神凹槽是个痛苦的过程,仿佛像是从中挣扎出来。但还有一种儿童式的自然方法。儿童不是从旧的凹槽中挣扎出来,而是直接开辟新的凹槽!旧的凹槽也许仍然存在,但只要你不让自己陷进去,它就不会产生影响。如果你认为自己被坏习惯控制住了,就会觉得必须努力克服这一习惯。幼儿不需要克服爬行的习惯,因为他没觉得这是一种习惯。他发现走路比爬行更方便,于是直接换了个行动方式。
简而言之,没有必要与旧习惯战斗,直接开始养成新习惯。旧习惯的阻力会使你留在凹槽中,但如果能像儿童一样,完全无视想象出来的困难,其实很容易就开始一个新的模式。
4步建立新习惯
第1步:不带评判性地观察
拆书要求要录音,这还是第一次录音。但是在录音之中就发现了一个现象,一旦意识开始评判自己字音有没有咬准,声音够不够大时,声音就开始变得磕磕巴巴了,不连贯了。注意力被分散了。
第2步:描绘期待的画面
第3步:信任自我2
第4步:不带评判意识地观察变化和结果
让发球的动作顺其自然,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观察。注意观察发球的过程,但不要施加控制。如果你感觉想要做些什么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抑制住这种冲动。你越是信任自然过程的效果,就越不容易陷入常见的努力过头、评判、思考的干扰模式中——这些必然会带来挫败感。这个过程中,关键仍然是不要太关注击球的结果。
紧张学习和本能学习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平时常用的紧张学习方式和书中的本能学习方式都是怎样运作的。
“拼命努力”的紧张学习方式
第一步批判或评判过去的行为
例如:该死,为什么我总是错失送分球……上次训练课上教练教我的东西完全没发挥出来。诸如此类。
第二步不断重复地命令自己做出改变
例如:放低球拍,放低球拍,放低球拍。手腕不要抖,保持稳定……你这个笨蛋,再做一次……
第三步努力确保自己做得正确
在这一步中,自我1会告诉自我2要如何做,希望能控制身体,于是自我1会运用不必要的身体和面部肌肉。因此产生的紧张感会妨碍击球的流畅性和运动的准确性。自我1不信任自我2。
第四步批评或评判结果,自我1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一个人拼命努力去做“正确”的事情,则必然会因为失败感到失落或者因为成功感到兴奋。这两种情绪都会分散注意力,妨碍人充分感受事实情况。对于努力的结果做出消极评价,会使一个人更加拼命地努力;而积极评价则会使他努力让自己下一次击球也遵循同样的模式。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想法,都会妨碍能力的自然发挥。
“顺其自然”的本能学习方式
第一步不带评判意识观察目前的行为
第二步描绘期待的结果
第三步顺其自然!信任自我2
第四步不带评判意识地冷静观察结果,继续观察和学习
提防个人成就感
如果你拼命努力以正确的方式击球,而且干得不错,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因为你会觉得自己是控制者,能够掌控局面。但如果你只是顺其自然地发球,这似乎不能算是你的功劳,感觉就好像不是你在击球。你大概会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感到骄傲,也许甚至对结果感到惊讶,但无法将这归功于自己,无法产生个人成就感,尽管也许会产生另一种类型的满足感。如果一个人在网球场上,主要目标是希望满足自我愿望,缓解自我怀疑,那么即使明知效果较差,他很可能还是会选择自我1发挥主要作用。
11.序言
【书籍】
《富爸爸,穷爸爸》
【全书结构框架】
1. 正确处理金钱、恐惧与欲望
1.1老鼠赛跑
1.2不要让感情代替思考
1.3无知与陷阱
1.4直面恐惧
2. 学习财务知识
2.1学习财务知识
2.2资产与负债
2.3现金流
2.4房子是最大的负债
3. 关注自己的事业
3.1工作与事业
3.2事业围绕着资产
3.3真正的资产
3.4奢侈品是奖励
4. 了解税收与公司
4.1学会合理避税
4.2财商由专业知识构成
4.3拥有一个公司
【第三章主题】
关注自己的事业
【第三章内容】
3.1、工作与事业
你的工作和你的事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我经常问一些人:“你的事业是什么?”他们会说:“我是个银行职员。”接着我问他是否拥有银行,他们常会回答:“不是的,我在那儿工作”。
他们混淆了自己的职业和事业,他们可以是银行家,但他们仍应有自己的事业。
学校的问题是经常把你变成你所学专业的专员。如果你学的是烹调,你就会成为一名厨师;如果你学的是法律,你会当上律师。变成你所学专业的专员的可怕后果在于太多的人因此而忘记去关注自己的事业,他们耗费一生去关注别人的事业并使他人致富
3.2事业围绕着资产
为了财务安全,我们要关注自己的事业。
你的事业围绕着你的资产,而不是你的收入。
“我需要加薪”、“我要回到学校去再学习以便得到收入更高的工作”、“我要去加班”在某些方面,这些都是明智的想法。但事实上,这些想法依然是围绕着工资收入转。只有把增加的收入用于购买可产生收入的资产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财务安全。
3.3真正的资产
对成年人而言,把支出维持在低水平,减少借款和勤劳地工作会帮你打下一个稳固的资产基础。
那么,哪些能称作真正的资产呢?依我看,真正的资产能分为以下几类:
1. 不需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我拥有他们,但由别人经营和管理。如果我必须在那儿工作,那他就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职业了。
2. 股票
3. 债券
4. 共同基金
5. 产生收入的房地产
6. 借据
7. 专利权如音乐、手稿、专利
8. 任何其他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的流通市场的东西。
做一个努力的雇员,确保你的工作,但要不断构筑你的资产项
3.4奢侈品是奖励当你的现金流增加时,你可以买点奢侈品。
真正的奢侈品是对投资和积累真正资产的奖励。例如,当我和妻子通过买卖房屋获得额外收入时,她去买了辆奔驰。然而,当房地产投资升值并最终有足够的现金流入足以购买这辆车之前,她等了四年的时间。这辆车是份奖励,它证明了她知道如何增加自己的资产,也意味着她能用自己的财务知识去得到它。
那些能长期富裕的人,是先建立他们的资产,然后才用资产所产生的收入购买奢侈品。
12.末夏
【书籍】非暴力沟通
【全书框架】见思维导图
【第三章主题】找到感受的根源,表达需要
【第三章内容】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可以用“我(感到)……因为我……”句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当我们面对不中听的话,或者一种伤害的时候,可能会有什么反应?
第一种是责备自己。
对方指责我们,我们会感到内疚,觉得我们怎么会这样?
第二种是责备别人。
明明是他不对,我并没有错,凭什么来指责我?
第三种是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为什么会有沮丧的感觉?是因为我的哪些需求未被满足?
第四种是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的那些需求未被满足?
前两种引起的内疚或反驳都是负面能量,会导致一方进攻一方防御的状态。
而如果能把注意力放在双方的感受和需求上,就能够挖掘出自己和对方最真实的意图,达成有效沟通。
为什么我们在沟通,尤其是面对冲突的时候,很难做到后两种?
是因为情绪的存在。
卢森堡博士告诉我们,情绪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情绪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认为我们的情绪都是由于外界因素所导致的。
我们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要对别人负责。我们不愿意却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
比如说先生约了太太去郊外游玩。太太明明身体不舒服,但不愿意让先生扫兴,所以强撑着。结果太太忍着难受,自我感觉牺牲了很多,自然心里会有怨言。而先生看到太太勉强的状态也会困惑。
第二个阶段的人看破了,叫面目可憎。
它跟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反。就是推卸责任,什么都不管,爱咋咋地的态度。
反正不要跟我说,别来烦我,我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你想要什么,那是你的需求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两个阶段都是过犹不及。
第三个阶段,是回到中心点,做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完成了课题分离,做回情绪的主人。
我们只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也不期待别人对我们的情绪负责。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非暴力沟通的要义正是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如果我们有不好的感受,不要忙着指责对方,除非你想用内疚来控制他人。
要向内去看,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感受负有全然的责任,意识到它是由于自身的某个深层需要未被满足。
越是清晰表达你的需要,越有可能得到理解和对方的积极反馈。
如果接收到对方的指责,也不要下意识的反驳或攻击回去。
去体会对方的哪些需要未被满足。
批评背后都暗含期待。
比如太太对先生说,“你就是一堵墙,跟你说话毫无反应”,这时她想表达的需求,应该是“你没有回应我,我很伤心,因为我需要得到关注。”
我想到之前有一次,爸爸想让我换工作。
他说你不能只看眼前,要有长期规划。他是觉得现在的工作太辛苦,不适合女孩子长期做下去。
我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否定,我慎重选择的职业,在他看来毫无价值。
我反驳说你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自以为是为我考虑。你根本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更何况你认为对的也不一定对。
爸爸听到我的指责,也很失望。那次的谈话不欢而散。
虽然后来这件事情被掩盖过去,我们谁都没有再提起。但我依然有些后悔用这种方式伤害了他。
如果当时我能心平气和向他表达我的需求,也许我们能更好的理解让关系更加亲密。
换做现在,我会说,听到你说要有长期规划,所以应该换个工作,我很沮丧。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我所喜欢的,是认真思考之后做出的决定。我有自己的规划,也为为之付出了努力。我希望这些能得到理解和认可,因为你们是我最亲近的人。
如果这样表达,爸爸可能会更愿意进一步了解我的想法。
爸爸的劝告里也隐含了他的需求。他希望女孩子有个轻松的工作,安安稳稳平平安安顺。这对于父母来说就是最大的期盼。
他也只是表达了他的担忧,而不是指责。
如果能在面对冲突的时候。始终关注双方的感受和需求,清晰表达,就能减少很多伤害和抵触情绪。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以下例句表达失望的方式有何不同: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
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
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有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体会在以下句式中,发言者是否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1.”你公司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太令我失望了。”——“……。我觉得机密文件应该用妥善保管。”
2.“你这么说,我很紧张。我需要尊重。”
3.“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坐到前排去。”
4.“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我本来想和你好好聊一聊。”
5.“我很伤心。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因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6.“我很沮丧。我希望我的工作已经取得更大的进展。”
7.“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因为我想得到欣赏。”
8.”你得奖了,我很高兴。”——“……因为我希望你能得到公司的常识。”
9.“ 你嗓门那么大,吓死人了。”——“你大声说话时,我有些烦。我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学习。”
10.“你让我搭你的车回家,我很感激。因为我想比孩子们先到家。”
13.深蓝浅紫
【书籍】
《情商》
【全书结构框架】
第一章:认识情绪的构成
第二章:情商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
第三章:利用情绪智力解决生活问题
第四章:关乎孩子一生的情商培养
第五章:情绪教育在校园如何应用
【第三章主题】
利用情绪智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章内容】
1.男女情绪处理方式对婚姻的影响
男人和女人对于谈话有不同的要求和期望,男人喜欢谈论“事情”,女人则寻求情绪的关联。女人善于理解语言和非言语情绪信号,善于表达和交流感受,男人则不喜欢表达脆弱、内疚、恐惧和受伤害的情绪。女人比男人更具有同理心、更情绪化。
所有这些性别差异表明,女性一般在婚姻关系中担任情绪管理者的角色,而男性对于维系感情关系这项任务看得没有女性那么重要。
离婚率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情绪智力的下降,而是因为社会压力的逐步消解。离婚的坏名声、妻子对丈夫的经济依赖等,这些以往在维系婚姻关系甚至是最不幸的婚姻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逐步消失了。假如社会压力不再是维持婚姻关系的黏合剂,那么夫妇之间的情绪力量对于婚姻的存亡就变得更为关键了。
婚姻忠告对男人:不要回避冲突,妻子发泄不满或者提出分歧,是为了维护婚姻的健康。避免太早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安抚并让她明白你理解她的感受更重要。 婚姻忠告对女人:可以抱怨他们的行为,但是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或者表达轻蔑。
2.工作管理中情绪的利用
人在压力下会变得愚蠢,在团队中无法控制怒火,对同事的感受麻木不仁,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是经理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他们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之一。如何提出批评和接受批评,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同事满意度以及上司满意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技巧的批评也许是经理人传递的最有用的信息之一。
比如,一位公司副总裁这样对软件工程师说:“目前阶段的主要问题是你们的计划时间太长了,增加了成本。我希望你再仔细考虑一下这个提议,尤其是软件开发的设计标准,看看能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与恶意的批评相比,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效果截然不同。前者制造无助、愤怒和反抗,后者传递了改进的希望,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有技巧的批评,关注的是个人的行为以及日后改善的可能性,而不是把工作质量差归结为人格方面的原因。
书中作者还对被批评者提供了一些情绪方面的建议。首先,把批评看成是改进工作的有用信息,而不是人身攻击。其次,警惕自我辩护而不是承担责任的冲动。如果批评实在难以接受,可以要求暂停谈话,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进行消化,使情绪冷静下来。最后,他建议人们把批评看成是与批评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采取敌对立场。
3.组织智慧与群体智商
人们在进行协作的时候,不管是召开执行计划的会议,还是成立团队共同开发产品,都会体现出所谓的群体智商,即群体成员才能和技能的总和。团队完成任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群体智商的高低。
人们为了完成一项任务组建团队,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才能,群体智力不一定大于所有群体成员特定才能的总和,如果群体成员无法共享各自的聪明才智,群体智力还有可能小于成员才能的总和。
工作的单元是团队而不是个人,情商是促使人们协调一致的技能。
4.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目前科学已经证实,无论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在治疗病人的同时调节病人的情绪状态,可以获得额外的治疗效果。医学的使命被定位为治疗疾患,即医治身体的不适,而忽视了病态,即病人的情绪反应。
情绪对自主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作用,从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到血压都是由情绪调节的。应激和负面情绪会降低各种免疫细胞的有效性。困扰情绪是疾病的风险因素,人有三大负面情绪:愤怒、焦虑、抑郁。
愤怒情绪是对心脏危害最大的一种情绪。敌对情绪强的人过早死亡的概率是敌对情绪弱的人的7倍。愤怒在所有情绪当中与心脏病的关联最大。在非常生气的时候试图完全压制愤怒会使血压升高。解决的方法是:培养对愤怒的警觉性,以及愤怒出现后的调节能力和同理心。
过度和不当的焦虑是应激的直接表现,焦虑反复发作表明应激水平高,会削弱免疫功能,诱发多种疾病。焦虑的危害不仅在于降低免疫反应,其他研究发现,焦虑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而抑郁对人的健康不利,更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有越来越充分的证据表明,愤怒、焦虑和抑郁对医疗效果的负面作用非常明显。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缓解压力的关键。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不安情绪是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如果病人的心理需求与其医疗需求协调一致,他们将会受益匪浅;关怀是医学伦理的要求。
14.我是硬柿子
【书籍】
《微习惯》
【全书结构框架】
(见图片)
【第三章主题】
微习惯的独特之处
【第三章内容】
微习惯的独特之处
01
在接触微习惯之前,相信你也接触过其他习惯策略,像用意志力去坚持一项习惯,这种策略需要你做出大幅度改变,比如从沙发上躺着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或者从很少写作到每天写2000字。而大脑往往抗拒大幅度的改变,除非你高度自律,否则这种习惯养成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失败。
而微习惯基本上不会消耗意志力,它的任务量很小,小到大脑不会抗拒,你能轻松完成它并且将它坚持下去。
我们经常听到“21天或30天你就能养成一个习惯”的言论,事实上这是一种谬误。习惯的养成需要18到254天,具体天数要看习惯和个体而定。在微习惯策略中,由于我们不知道形成一个习惯需要多长时间,微习惯并没有具体的截止时间,但我们可以把关注点放到行为变成习惯的信号上来,而不是具体的时长。下一篇文章会讲到行为变成习惯的几个标志。
成就感有助于实现目标、建立习惯。当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遭受反复失败而心灰意冷时、因意志力薄弱达不到目标心生挫败时,基本上与成就感无缘了。而顺利完成每天的微习惯能帮助你建立成就感,它让你重新相信自己也能做到,并且能坚持做下去,你再也不会被巨大的目标吓到,不会因为完不成目标而内疚、挫败。也许微习惯带来的成就感微不足道,但小小的胜利对一颗沮丧的心来说能量是巨大的。
02
通过意志力强迫自己完成目标,也许会在短时间内充满动力,但从长期看用意志力养成习惯的方法不靠谱,这种方法太消耗能量了,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它会带给你很大负担,你会觉得自己不再是目标的主人,只是受它驱使的奴隶,结果很容易就失败了。
而微习惯则相反,它毫无压力,做起来特别轻松,完成微习惯后,你还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会成为目标的奴隶,超额完成微习惯的话,还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增强意志力。
面对艰巨任务我们会觉得恐惧胆怯,始终都踏不出第一步,完不成任务还会觉得自己很挫败。其实当你真的去行动了,你会发现任务并没有那么可怕,恐惧胆怯的消极情绪也消失了。
而微习惯策略会强迫你迈出第一步,由于任务很简单你会很容易迈出第一步,它让你直面恐惧,给予你力量,迈出第一步后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能做到,健身、阅读、写作并没有那么难,你能轻松做到一直以来想做的事。
03
也许你会疑惑:微习惯那么小,以健身举例,微习惯的做法是每天一个俯卧撑,这么做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任务量定的那么小有什么意义呢?
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任何能变成习惯的行为都相当重要,我们每天靠惯性做出的行为要比想象中多得多,习惯在人类的行为基础中是最强大的。每天做一个俯卧撑的习惯比平时不做很久才狂做30个俯卧撑更好,只有先养成习惯,才能将其培养习惯培养得更好、目标完成得更棒。
二、我们可以随意超出目标值。如果给自己定下健身1小时的目标,野心过大反而一个俯卧撑都做不了。而微习惯可以让你轻松迈出第一步,就算是在疲惫、没精力健身的的状态下,你也能完成一个俯卧撑的目标。作者本人有很多次只想写50个字,结果却写出了3000字,用这种方法作者的写作量达到了以前的4倍。用微习惯方法来健身,你也有可能从原本只想做一个俯卧撑就好,结果锻炼了30分钟,当你超额完成目标后,你会觉得自己跟超人一样,微习惯带给你的积极情绪能让你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
综上,我们可看出微习惯让你重新做回目标的主人,它能让你迈出第一步,轻松完成目标,它会带给你积极反馈,通过它你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下一章,我们开始讲如何开启微习惯,通过八个步骤让你真正行动起来,建立受益终身的微习惯。
15.Ale
【书籍】
《练习的心态》
【全书结构框架】
一、人生与练习
二、练习的视角
1.以过程为导向
2.转换视角
三、如何培养练习的心态
1.培养期望的习惯
2.感知变化,创造耐心
四、练习的方法
1.如何简化任务:4“S”方法
2.如何保持平静:DOC方法
五、向孩子学习与技能的成长
【第三章主题】
三、如何培养练习的心态
1.培养期望的习惯
2.感知变化,创造耐心
【第三章内容】
(1)今日导言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可以培养吗?而我们怎样去培养自己期望的习惯?
(2)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能够改变人生的东西有许多,但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本身。因为你不可能改变你不知道的东西。
清楚这个事实,比了解很多知识,学习许多成长的方**更加重要。
意识的力量巨大,但现在,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想一想,你自己是怎样形成一种习惯的。如果你不清楚,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的你和以前的你,一定有一些习惯不一样吧?有些事情你以前不会做,现在却会很自然地去做,有些习惯以前有,但现在却从你身上消失了,比如抽烟、喝酒、一种体育活动等。既然习惯会形成、变化和消失,那我们就可以肯定,只要我们采取一定的行动,那就会影响到习惯的形成。
因此,只要我们了解习惯形成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想要的习惯,而停止形成一些不想要的习惯。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是由一个个的习惯所塑造和构建的,因此,如果能顺利培养习惯,那我们就可以掌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在生活中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解放自己,得到自由。
(3)习惯的形成
那么培养习惯的规律是什么呢?
在运动行为领域,体育心理学家已经通过研究形成了非常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在连续的21天里,每天反复做某个动作60次,不必一次性完成,可以分拆开做。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纠正体育动作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不管是高尔夫球、羽毛球还是其他运动。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结合前面所说的“以过程为导向”的思维,我们可以总结出培养习惯的步骤:首先是意识到并想要改变,当你感到行为中有些因素不合适,或者得到不期望的结果,你就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客观地决定自己最终想要到达哪里,并了解哪些行为会让自己到达那里;第三步,较短时间内有意地多次重复某种行为,不要带上情绪,只是观察、分析和调整。第四步,不断地重复第三步,不必着急,聚焦于过程,并意识到重复会形成习惯,让时间起作用。
以上是培养以前没有的习惯的方法,那如果用期望的习惯去替代一种没有价值的习惯呢?我们用“扣动扳机”和“例行动作”的方法。
首先,我们针对自己期望的习惯创造一个“例行动作”。比如职场上,有个人总是给你负责评价,让你以恼火并以争吵的方式应对,但这影响你的职场形像。如果你想改变自己应对方式,就在情绪稳定时,想像他向你大吼的场面,并且客观冷静决定用什么方式应对。你不停地想像那个人大吼大叫的场景,并且自己每次都冷静应对,这就是你的“例行动作”。
然后,我们需要一个“扳机”,让我们意识到应该启动“例行动作”。对上面职场的例子来说,“扳机”并不难找:只要那个人来到你面前,“扳机”就扣动了,你意识到应该要做“例行动作”了。一旦他开始评价,在情绪激动之前,你就可以率先平静应对。当你重复多次,这种行为就渐渐成为你的新习惯,代替了那个发火的习惯。
(4)培养耐心
之前的内容我们提到,当你没有聚焦当下,就会对比、评判导致情绪的产生,不耐烦正是这样一种情绪,反映出你没有保持以过程为导向的最早迹象。你的思绪脱离现在,四处飘荡。
培养耐心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思绪正在乱跑。那匹思维的马正拉着你一路狂奔,而你有时大多数时候甚至没意识到,你没有掌控自己。将思绪留在当前做的事情的过程中,是培养耐心的第一步。
培养耐心的第二步,就是理解和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
想一想,你认为完美生活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也许你需要更多的钱,也许你需要更多的认同,更浪漫的爱情?“某件事情发生,我将会幸福”,那是人类长期陷入的最大谎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只会想要变得更富有,最幸福的人只会想要变得更幸福,而且担心失去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这种思维方式之中,有迫切、焦虑和恐惧,绝对没有平和。
期望自己达到某个状态,然后一直保持下去,静止不动,这是妄想。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达成目标”的视角,是因为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会议在下午2点召开,报告要在明天完成。每项任务都有起点、终点,有完成的时刻。但生活不是。生活无穷无尽,绵延不绝。只要你理解了自己的生活没有终点,你就能摆脱了这种任务心态,并完全放松下来,因为再迫切地“达成目标”也不会幸福。
“得到”与“实现”并不是一个概念。“实现”目标,是指通过奋力争取,克制欲望、谨守戒律和保持耐心之后出现的结果,会有巨大的愉悦和丰富的体验。相比于结果,过程更重要。仅仅“得到”东西只是一种非常小的愉悦体验。大多数人不懂这一点,把努力的过程看成一种烦人的经历。
当你不再对目标的达成有所执念,并且将对目标的渴望转变成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激励自己保持专注的体验时,你在做事的每一刻,都是在实现那种渴望。我们没有理由失去耐心,这里没有付出努力,,没有“试图变得耐心”,耐心是你转变视角后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
16.木鱼
【书籍】:
七十二堂写作课
【全书结构框架】:
见图片
【第三章主题】:
说明文写作
【第三章内容】:
● 今日导言: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汇报材料、说明书、规则、章程、提要、解说词.......等,说明无处不在。
● 说明的特征:
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说明文和其它两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的不同之处。说明文是作者使读者懂得自己理解的一些道理、原因、方法、关系等的文章。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叙文面向的是具体的事物的形状和变化,说明文面向的是对具体和抽象的事理的理解。而同样可以面向抽象的事理,说明文表达的是作者的理解,是平静的诉说,议论文却表达的作者的主张,是强势的宣贯。
虽说说明文是平静的诉说,但作者既然要讲,肯定要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讲清楚,举例则可以帮助作者向读者通俗易懂的,讲清楚事物的概念、原理、关系和方法。
举例的部分务必要明白、准确,才会使读者完全理解,不产生含糊、误会。所以在说明文写作前,作者需胸有成竹,不能存在一些自己也理不清楚的概念。在写作时,不能有一句不合逻辑的、容易发生疑义的词句。
这是说明文写作的必要条件,如果满足不了这个必要条件,也必然写不出一篇好的说明文。
● 说明的方法:
说明文题目的完整形式是:“XX是什么?“XX是怎样的?”。比如“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和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了简略,一般作者会把“是什么?”、“是怎样的?”这样的问句删掉,只留下“区块链”、“区块链和经济的关系”这样的题目。
简单的说明文就是对说明文的题目的回答。比如“区块链是什么?”这个题目的回答就是“区块链是一种去除了删除与更新操作的集体维护的分布式数据库。”就是一个简单的说明文。在这里用“区块链”的特征来说明“区块链”的概念,读者自己理解,不会误会,说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复杂的说明文虽说看起来复杂,但无非是许多简单的说明文的集合和扩展。复杂的说明文必须具备的条件共有六项:
1、 概念的属概念。要理解属概念,我们先来理解哲学上的种和属,当两个概念是包含关系时,被包含的概念就是种概念,包含种概念的概念就是属概念,也就是说属的外延要比种的外延大,记忆时只需记得种子是比较小那么种也比较小。要说明事物和其它事物的区别,先讲清楚它的属概念是一个优先选项。比如:“人是动物”,把把人和其它的植物属、矿物属区别开来了。
2、 概念的属性。属性是人类对于事物观察的一个方面的抽象的刻画。一个事物,总有很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都叫作事物的属性。比如“水是无色的液体”、“水是无味的液体”、“水的化学分子式是H20”就是水的性质属性,“水的密度比油大”、“水能灭火”就是水的关系属性。而事物的属性中又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别。本质属性是决定一类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比如水的物理方面的本质属性是“水是无色、无味、比重为“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冰点为0℃的液体。”当然,刚刚说到物理方面,就可以表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唯一的,一类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本质属性。比如水在化学方面的本质属性就是“水是由氢和氧构成的最简单的化合物,其化学分子式为H2O。”所以讲清楚事物的属性尤其是本质属性就能帮助读者理解这类事物是什么?和别的事物的关系是怎样的?
3、 概念的种概念。为了使读者对事物的理解更充实,讲清楚概念的种概念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种概念在刚刚讲属概念时我们提到过就是一类事物包含的子类事物。比如电子产品这个概念我们讲了半天他的属性是“电子产品是以电能为工作基础的相关产品”,还是不够生动,怎么办?这时候来一个解释“电子产品主要包括手机、电脑、电话、电视机、收音机等”就再好不过了。在这里手机、电脑、电话等概念就是电子产品的种概念。
4、 概念的举例。概念的举例就是给概念配上显明的实例。比如说你给一个从古代穿越回现代的小白讲电脑是什么,你可能讲遍了他的属概念、属性、种概念他都不明白电脑是什么,但是你往房间的角落一指,对他说:“你看,我家书桌上摆放上的一个大黑箱子、一个像镜子一样的方形物件就是电脑,打开它,还能和别人通话呢。”,这就清楚明白了。所以举的例子要面向你的读者,清晰、明确、易懂。
5、 概念的相似和相比。有时只讲概念还是稍显得有些糊涂,这时候把这个概念和与它相似或对称的概念进行一下对照和比较,找到联系和区别,顿时就会拨开乌云见月明了。比如说:“比特币和美元同样是存储价值的载体,但比特币是以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实现的去中心化货币,而美元是以美国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的中心化的信用货币”这就让比特币的概念更加明白突出了。
6、 限定语义。一个词往往有多种语义,不同的人理解就可能不同,在使用时,往往会引起分歧。因此在说明文写作时,遇到这种容易引起误会的词,就要特别限定它的语义。“这次世界杯的技战术风格偏向于防守反击。当然这里说的世界杯不是篮球世界杯,也不是游泳世界杯,而是四年一次的体坛盛事---足球世界杯。”在这里就把世界杯的语义限定于足球世界杯,让什么都不懂的体育小白也不至于糊涂。
● 独语式和问答式
说明文可以采用两种格式,一种是独语式、一种是问答式。独语式就是作者一个人在那里说话,问答式就是在文章中自己设问,提出一些读者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自己再来解答。问答式的好处就是能够随时随地的替读者着想,分头说明,使读者理解得清清楚楚。
不过问答式的缺点在于要多写一些问题。要是用独语式就能直接述说得准确、清楚,让人充分理解,就不必用问答式了,以免浪费。
17.拆书匠
【书籍】
《逻辑思考力》
【全书结构框架】
一、何谓‘’逻辑思考力‘’
二、培养逻辑思考力的七大基本方法
三、如何进行逻辑思考?
四、如何进行逻辑写作?
五、如何进行逻辑表达?
【第三章主题】
三、如何进行逻辑思考?
1.区分事实和判断
2.用是或不是来思考
3.用排除法进行排除
4.边写边明确思路
5.运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
【第三章内容】
1.事实和判断是不同的,要学会运用观察力。
我们都很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观,思考主观想法越多,随着判断的不断做出,就越来越背离事实。
事实和判断是不同的,我们要学会区分事实和判断作为事实就是客观的能看见的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比如盒子里有三个苹果,不管谁说三个苹果,这就是事实,那么,是三个看上去很好吃的苹果,这是事实吗?到底好不好吃不尝尝是不知道的?而且每个人的味觉也是有差异的,所以看上去很好吃,就是判断了。
所以判断就是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掺杂了自己的主观判断由此得出的主张也就是判断等于事实加经验主观意识,我们无意之中就开始透过经验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来看待事物了。
观察力便是能看到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以及能够区分事实和判断的思考能力。
2.用是或不是来思考
表明两种事物的不同,就容易发现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自己的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果这个差距使人感到异常,就被认为产生了问题
问题一旦发生,为了探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要把问题发生前和发生之后的状态进行比较,这是很有效的方法。明确了前后之间的差距,就清楚了在变化而发生的前后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这样就可以系统的探究是什么原因发生变化?
用是或不是来思考,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查找问题。通过把两者的比较写出来,就可以看到整体图,整理我们的思路。
3.用排除法进行排除
在信息、可能的选择、需要做的工作比较多的时候,可以用排除法对它们进行整理。
用排除法放弃可能性小的事项
如果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往往会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时,可以用排除法将事项进行重要层次的顺序排列,找到位置靠前的重要选项。
首先,运用水平思考对整体事项进行浅显分析。用水平思考的方法把握了事项的整体构成要素后,接下来可排除排序靠后的和可能性较小的事项。这样一旦限定了要点,就可以对其进行垂直思考,做深入的分析调查了。
4.边写边明确思路
边写边思考,可以抓住事物整体且能对事物的细节做作出思考。
手眼并用编写边让大脑进行充分思考
手指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用手握笔进行书写可以刺激大脑,手指敲击电脑的键盘进行录入也能够刺激大脑。书写可以使思维发散开来,最能引发思考的方法就是边写边思考。在思考——书写——看的循环过程中,使大脑充分发挥作用。
为什么熟悉是有好处的呢?就是因为他能够补充人们思考的缺陷。这里的缺陷之一就是虽然想到了,但很快会忘掉,有时候仿佛在瞬间就忘掉了。而书写,可以填补记忆的不足。其二,思考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如果只考虑部分就会忘了整体的印象。如果只考虑整体,就会使思考过于浅显。你整体做宽范围,且深入的分析是很难的,这时写在纸上就会对记忆力进行补充,用眼睛边确认边明确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5.运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
想要发现问题,就要认清理想和现状的差距。
问题就是和基准值的差距。偏离了基准值,就要努力回到基准值,采取一系列的纠正措施。什么麻烦呢?麻烦就是暂时偏离基准值的状态。解决麻烦,就是填补现状与基准值之间的鸿沟。
那么麻烦,和问题是一回事吗?相对于麻烦来说,问题的范围更广麻烦是指突发的差距。问题包含了突发的差距和慢性的差距,都可以把它们当做问题来看待。
解决慢性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对产品进行加工时,一般都会耗费3%的材料。如果我们订立一个更高的目标,将3%的材料消耗降低到1%,这样现实和目标间就有一个差距,我们就能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了。所以我们应该不放弃,慢性问题时刻保持发现问题的意识制定新的基准。
18.苹果姐
书籍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原书结构框架】
1.和坏习惯做好朋友.
2.觉得没有人可以理解你.
3.如何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4.不完美的恐惧
5.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第三章主题】如何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人性的欲望是没有错的
*合理的释放自己的欲望
*自卑的秘密
*不要被一个人的外在所迷惑
*回溯一下自己的童年,找回自己自卑的原因
【第三章内容】
一、人性的欲望是没有错的
1、 你心目中的好人是什么样子?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好人吗?
提起“好人”,人们不禁想到的人物就是雷锋,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典范。似乎,好人就应该以他人的利益为先,以牺牲自我需求为标配。于是,当人们发现雷锋竟然花钱买当时很昂贵的英雄牌钢笔和皮鞋的时候,都纷纷表示惊讶和不解,“雷锋怎么可以这么奢侈?”试问,雷锋有工作有收入,凭什么就不能消费呢?“人性是有需要的,这没有什么错。”,“即便是一个好人,压抑自己的需要,最终也是不真实的,不快乐的。”而坏人,就是在放纵了自己的需要之后,通过暴力的方式将内心的内疚感转嫁给他人,他们越是拼命满足自己的需要,罪恶感就越强,于是他们对别人的攻击性也就越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情景,即父母一方面在超市给孩子买东西,一方面回到家又斥责孩子:“爸爸妈妈上班多辛苦啊,你还成天要这要那,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二、合理的释放自己的欲望
如何适度地释放自己的需要呢?武志红给出的建议就是对于我们凡人而言,需要学习,看到自己围绕着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负罪感,然后带着负罪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当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的时候,可以放肆地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当你感觉心情极度不好的时候,女人们不要再固守什么勤俭治家的理念约束自己,可以选择疯狂地购物、美食或美容,事实上,这个办法真的还挺有效果的。
三、自卑的秘密
一个人想与你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这反应了他的内心;而一个人能与你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也是由你决定的。自卑与自信,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爱的多少所决定的。如果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信。相反,如果从父母那里没有获得足够的爱,甚至是被蔑视、被伤害甚至**待,那么不管一个人外在条件有多好,他都会很自卑。
四、不要被一个人的外在所迷惑
不要被一个人的外在所迷惑。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人出现,要么是一个漂亮女孩总是换了无数个男朋友也不结婚,又或者即便结了婚有些人也选择不生孩子……究其根源,很多情况是女孩的父母是离异或者有婚外情等。于是,孩子对婚姻、对生育的阴影一直影响到她成年后的生活,让她没有自信完成本应属于某个阶段的人生任务。
五、回溯一下自己的童年,找回自己自卑的原因
如果你正面临着自卑情绪的困扰,不妨回溯一下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自卑的真正原因。由此,才可能真正突破自卑,走向自我接纳。
19.悠悠草
《跃迁》
[全书结构框架]
第一章 高手的暗箱:利用规律,放大努力
1. 走在时代前面的明白人
2. 个体的跨越式成长
3. 掌握时代魔法,或者溺水身亡
4. 外包大脑,成为超人
第二章 高手战略: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
1. 幂律分布:发现身边的高价值区
2. 头部效应: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3. 专注:高手的护城河
4. 迭代:聪明人的笨功夫
第三章 联机学习: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1. 功利学习法:学得更少,却学得更好
2. 联机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路由器
3. 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4. 知识IPO: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5. 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四章 破局思维: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1. 升维:解决那些无解的问题
2. 系统: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
3. 回路:设计人生的增长引擎
4. 层级:看问题很透彻的技术
5. 控制点:让复杂的事尽在掌控
第五章 内在修炼:跃迁者的心法
1. 看世界:开放而专注
2. 看自己:迟钝而有趣
3. 看人际:简单善良可激怒
4.极致的聪明和善良
[第三章主题]
联机学习: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第三章内容]
1. 功利学习法:学得更少,却学得更好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提升认知效率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先弄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首先,我们要学会识别知识的源头。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1993年,埃里克森与同事克朗培、泰施罗默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这是一手信息,即知识的源头。
2016年,上述论文第一作者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于是出了本书《刻意练习》。埃里克森在书中强调,并无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人成为大师。这是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了一手信息。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读了埃里克森1993年发表的论文,没有提“刻意练习”这个主概念,只是抓取出来一个“1万小时定律”,写成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异类》。这是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有无数公众号、人生导师、培训师和励志作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解读“1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然后推销自己的方式。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这是四手信息。
我们可能花1小时就能读完那篇论文,但读《刻意练习》或《异类》要花4个小时,而学习四手信息则可能花100个小时去盲目时间。
所以学习哪一种知识效率更高,是显而易见的。
那我们如何能辨别和找到知识源头呢?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或者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
二手知识的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
如果你实在来不及看这些内容,那跟随站在知识源头的人。
最后一个难度最高,成为知识的源头。
弄明白了学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学,也就是作者说的“功利读书法”。怀抱着极强的目的性,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自己能实践的领域去寻找合适的知识。
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不用从第一页开始看书,带着问题,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章节看就可以了。
最后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
先来谈一个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识晶体。
一张银行卡,你存进去再多,如果不知道提取密码,就没法提现;知识也是一样。知识晶体就是知识的提取密码。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下面是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
关联,树状,序列,数据。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我们要大量看知识晶体,尝试模仿知识晶体,最自己创造知识晶体。
2. 联机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路由器
联机学习,“用答案换答案”。相比于过去“学习——思考”的单机学习,这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的学习方式:
①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② 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③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④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3. 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你需要一棵“问题树”。
和知识树不一样,问题树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来展开。它包括4个方面:
• 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 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
• 我们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上4个问题会出现很多关键词,指向各个领域,每个领域又会产生新的关键词,然后生长成一棵关于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你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知识,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有自己的试金石,是“更少而更好”的事。
4. 知识IPO: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I)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P)
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O)
5. 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一整章的内容连在一起,是一个清晰的、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是让知识产生价值的完整体系,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跃迁成为知识高手的技术:
• 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
• 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
•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
• 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
20.麦(小赶兔)
【书籍】《当我遇见一个人》
【全书结构框架】
引子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1 母婴关系,影响孩子一生
2 静观,让能量自然流动
3 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4 会痛的不是爱
5 你配得起更好
【第三主题】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第三章内容】
引言
回应、理解、拒绝、抱怨、指责……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沟通模式,孩子在未来就会重复怎样的关系模式。
01 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反映了亲子关系的质量。回应有以下四种类型:共振互动型、以母亲为中心型、无关反应型、情感逆转型。不同的回应类型是孩子在将来与人相处模式的雏形。
(1)共振互动型,就是相互确认彼此的感受,给予积极关注和回应。这种回应模式让孩子存在感十足,安全感十足,有幸福感。
(2) 以母亲为中心型,就是孩子的情感表达需以母亲的喜怒哀乐为启发中心,婴儿自小就学会了一套取悦母亲的方法,形成了“假自我”。这种孩子长大了虽能适应社会,但无法融入社会。因为他与别人建立连接的方式是需要牺牲自我需要,以别人的评判为中心。但却往往是他自己投射的别人对他的期待,反而经常弄巧成拙。宅男就是应付完必要的人际关系后就躲起来,他们躲避女性是因为不愿意围着“妈妈”的感受转。
(3)无关反应型,就是父母关注点与孩子所说所感的焦点不一致。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漠然无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常常体验到“被抛弃的创伤”,连“假自我”都难以形成。有部分孩子就会发展成边缘型人格。
(4)情感逆转型,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感受是否定的。它掐灭你心中升起的爱、兴趣和希望,把美好的气氛逆转成压抑、扭曲、痛苦、阴暗、绝望的气氛,让你无比难受。
因此,如果已为人父母或准备做父母,请与孩子建立起积极回应的关系,避免自己曾经受过的漠视、冷遇、否定等,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02 不带评判的拒绝不会带来伤害
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总有无法满足的时候。为了避免内疚,父母总是在拒绝时附加很多道理,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情理。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提要求是错的。真正让孩子难受的是父母拒绝孩子时附带的评判而不是拒绝本身。如果父母能确认孩子的感受,同时跟孩子合理协商,孩子感到父母仍是爱我的,还能学习到平衡协商的艺术。
如果孩子能明白拒绝这个要求不等于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的要求不合理,不等于我不在乎你。那么,孩子就能坦然接受拒绝,长大后也能坦然对他人提出拒绝。这样人与人才有界限感。
其实,爱很简单。它只要对方能看到你的感受,确认你的感受,而不是试图去解决你的情绪。要求也很简单,它并没有承载那么多的道德评判。你可以提出你的正当要求,你也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拒绝别人。如果人和人之间是这样的,爱的能量就能在亲密的双方流动,也许所谓的“亲密有间”正是这样。
03 不限制、不改变
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发生,父母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和行事准则,难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很多父母看不得孩子间的冲突争执。“内在的小孩”告诉父母自己,避免争吵冲突才不会给家人丢脸,不会让家人为难。因此父母看到孩子冲突时就上去制止。其实孩子自有一套处事策略,父母如果放下焦虑,不去评判干预孩子,可能孩子早已自动切换到另一个状态,完全不用父母担心了。
受到限制性信念捆绑的成人大脑源自小时候父母的一次次的教导。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会左右人的行为而让人不自知。而且,情况越危急,人越会受困于固有的信念,反而让人陷入错误的怪圈不能自拔。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然后再自主选择是否采用,慢慢地就会走出这个信念的控制。
学着放下心中的一套标准,只是全然静观孩子,不用所谓的“正确”绑架孩子。跟孩子同频感受他的喜怒哀惧,孩子就会感受到爱的滋润,所谓的不好的习惯反而会慢慢改变。
04 父母无须完美,但需诚实
很多童年不快乐的人,成为父母后要经历很多焦虑、无助、愤怒和煎熬。因为他没有被温柔以待,所以他也难以之待人,这个可以理解。当孩子提出要求,我们又力不从心时,我们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定孩子的需求,告诉孩子他的需求是不对的,是令人羞耻的。孩子的需求未被满足也许会伤心,但不会固结成心理创伤。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被经常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诚实的父母对自己诚实也对孩子的需求诚实。对自己保持觉察,不扭曲孩子的感受,不无端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孩子不被满足的情绪会自然转移,父母也无须自责。父母孩子之间没有情绪阻滞,就会促进二者关系的融合,从而对父母自己也是一种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