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上周文章《孩子的金钱观》其实是一篇未完成的文章,因为缺失最后一部分“怎样树立孩子的金钱观”,匆匆结尾了。其实不是当时不想写,而是到写的时候才发现要写的东西太多,而自己掌握的一些皮毛远远不够输出,因此本周我查了不少资料,并加入自己的体会,希望能帮助家长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想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金钱观,必须先改变自己落后的金钱观念。
怎样树立孩子的金钱观呢?
第一, 金钱不会决定一个人的本性好坏,把“梦想成为有钱人”作为目标。
刚开始我对认识金钱是中性的嗤之以鼻,心想这不是废话嘛。但是知道归知道,能否从行动中体现出来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穷爸爸,富爸爸》里的主人公罗伯特有两个爸爸,一位是他的亲生父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另一位是他好友的父亲,只有高中文凭的企业家爸爸。亲生父亲总说:“贪婪是万恶之源,人就应该懂得节制,不要浑身都是铜臭味。”而企业家爸爸总说:“贫穷才是万恶之源,贫穷会放大人向恶的一面,会把人们向善的一面磨灭掉,与此相反,有钱才会帮助到更多的人,才会消灭掉世界更多的恶。”
这两种金钱观就是两种对待金钱的态度,很多人都会认可第一种金钱观。总体上中国人是羞于谈钱的,因为我们小时候的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观点,比如资产阶级就会剥削人民,人有钱就变坏等等。
持这种金钱观的人,同样把“梦想成为有钱人”作为目标,但总是原地踏步,寄期望于彩票等碰运气的行为。他们碰到挫折总喜欢怨天尤人,一遇到钱就会逃避,总想着靠他人来解决问题。而且他们还会给其他人带来危害,比如越来越多的“逼捐”行为,键盘侠动动手指造就了这种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重大损害。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第二种金钱观,比如我们熟知的马云马爸爸。我们都知道他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之一,他就用金钱帮助更多的人,消除世界更多的恶。就像他创立的阿里巴巴,不说单单阿里这个企业就创造了10W+的就业机会,他给数百万的小商家一个谋生计的平台,给数百万商家更多的销路和活下去的资本,而且他还带动产业变革,中国的物流行业、网络金融行业都算从他起步。马云越来越有钱,然而他帮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很多人已经逐渐接受了第二种金钱观,但是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接受这个概念,却不知道自己如何行动这个阶段。
还是用《穷爸爸,富爸爸》举例,主人公的亲生父亲如果遇到一个特别贵的东西时,总是会习惯性地说:”这个我可付不起。” 就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这和我们很多人看到北上广深的房子一样,习惯性地会想,这个我可一辈子都买不起,所以也不会关注这些问题。而企业家父亲则会坚决禁止他说这样的话,也不准他这么想问题,他总是会让罗伯特和他的好朋友去想:如果我要买这个东西,我要怎么去赚钱才能买得起。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自己。如果我们很想要一样东西,是觉得它遥不可及,然后就把这个想法忘记了呢?还是一步一步列出可能实现梦想的步骤,然后严格执行呢?
我们普遍都会出现产生一个梦想,然后忘记它这种想象,并且不断重复。说到底就是学校财商教育的缺失引起的。学校从来不教这些,那么家长真的有必要肩负起这项教育的责任,最简单的实行办法,就是和那位企业家父亲学习,禁止说我一辈子也买不起的话,而是要做计划如何赚钱才能买得起,并不断反复练习,把这种思维模式变成习惯和本能。
我们和孩子都要避免“有钱有啥了不起”这种自欺欺人的思想,正确的看待金钱,把“梦想成为有钱人”作为目标,让钱会创造更多的钱,同时给人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第二, 学会储蓄
咋一看,这个标题有些搞笑,储蓄还要学吗?
无论是印象中还是实际中,中国人都是最会储蓄的。但是,不要被这种标签蒙蔽双眼,中国人这一点也正在改变。
首先数据上,中国人的储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一个明显的想象就是银行为了拉动存款,不只是提高利率这么简单,还总是想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勾引人们储蓄,这在20年前是人们不敢想象的。
其次,负债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这和人们的思想转变有关。以80/90为分水岭,80以前的人储蓄率极高,而90以后的人负债率高。原因之一是80以前的人都曾生活在物资匮乏时期,用储蓄防止意外已经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一种想法。现在年轻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们什么都有,根本不会把储蓄当成关键性问题,反而借钱消费更是成为一种“时尚”。比如贷款买手机、买名牌等等。
让孩子学会储蓄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可不提倡再给孩子营造一个匮乏的环境,逼迫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而是应该交给孩子正确的认识储蓄。
《小狗钱钱》一书中提倡建立梦想相册是一个好办法。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愿望都写下来,然后找几个自己最想要实现的几个作为重点,不断提醒自己。在定下目标后,可以收集一些照片或者干脆自己画一幅画,贴在墙上,用“视觉化”提醒孩子为了梦想而储蓄。
现在我的女儿不到4岁,还没有真正的零用钱,但是孩子上舞蹈课时,老师每次会根据表现发不同数量的小卡片,用于换取小礼物,激励孩子练习。大部分小朋友攒够了10分20分就要换取一个小礼物,但是我从最开始就鼓励女儿选价值400分的公主娃娃。这样孩子就有动力为了这个梦想努力练习,以期得到更多的卡片,而且延迟满足,换取更大奖励,俨然就是储蓄的翻版,在孩子年幼时可以利用。
当然,让孩子学会储蓄,前提是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钱,而这里的钱必须是家长无权干涉的,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货币。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货币,使用货币,并且最重要的是自由支配。
家长不要为了孩子的梦想买单,更不要为了孩子的错误买单,这样都不能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比如孩子刚收到圣诞节礼物,一个漂亮的水晶球玩具,她特别喜欢。但是好景不长,再父母的再三叮嘱下,孩子还是失手打碎了它。孩子非常难过,嚎啕大哭,这时家长一般有两个反应,一是训斥孩子,谁让你打碎了它;二是哄劝孩子,别哭了,明天再给你买一个。当然这两种都不可取,而应该共情孩子的难过,但是不会为了孩子的失误买单,孩子可以把这个玩具作为梦想,自己慢慢重新拥有它,这样的孩子不仅更会储蓄,还会更珍惜物品。
第三,学会花钱
你真的会花钱吗?真正的会花钱,是把钱越花越多。《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鱼花不掉钱的烦恼,恰恰是我们普通人奢望的绝学。
富人是怎么消费的呢? 他们绝对不会用本来购买资产的钱去买负债,如果他们想要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想要购买一些奢侈品,一定是用资产赚来的钱来购买,也就是说,他们会不惜一切努力先把能钱生钱的这种模式搭建起来,然后再去考虑消费。
这里我们需要传授给孩子的是,如何区分资产和负债,并且不断地买入资产。这个问题看似特别简单,但其实大多数人都分不清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比如你有一辆车,你可能觉得这就是你的资产,但其实不是,车明显是负债,因为你养护它需要花费源源不断的费用。
上面举的若干个例子中,那些借钱买手机、名牌的,无疑都是用钱购买负债的。
购买资产还是负债,其实是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的,推荐阅读《学会花钱》一书。这本书给家长阅读的,不要指望孩子能分清里面那么多的衡量标准,家长真正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告诉孩子买书是购买资产,因为可以带给人成长,买糖是购买负债,因为其价值不会提升。耳濡目染,长久的训练下,孩子自然可以分清资产和负债,就像他们学会分清小猫和小狗一样简单。
第四,中国人面临的独特困境
1. 人生的第一桶金
中国人的第一桶金,往往都是大学毕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而我们第一次领工资时会很兴奋,但是决不会把它当成第一桶金。中国缺少让孩子赚钱的方式,因此让孩子学理财变成了理别人给的财,这就变了味道。关于这一点我能想到的也仅是带孩子做点小生意,但是我同样看不到孩子能做到哪些特殊的,可以被称为第一桶金的事业,这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加强。
2. 抵制诱惑
企业家爸爸为了让罗伯特和他的朋友对恐惧和欲望早早产生免疫,他早就这样训练他们。开始给他们点小钱让他们干活,两个小朋友很开心呀,拿着每小时1美分的工资干活,过一段时间后,他的企业家父亲就说:“如果你们想一直拿着每小时1美元的工资也可以,但是这样就学不到真正的技能了。你们想学怎么赚大钱吗?”两个小朋友大声地说想,然后他们的父亲说:“学可以,但是以后活儿就需要白干了,我连一美分都不会给你,但是你们可以从我这任选一个工作,每个工作都对应着一个技能,这些技能又能组合出一个事业。首先你们要确定自己的事业。”两个小朋友商量了半天,说我们要开一个可以给别人借漫画的书店,确定了这个事后,两个小朋友开始从销售可乐学起了。
在这个时候,这个企业家父亲就来引诱他们,说现在隔壁邻居的草地需要修整,1个小时1美元,你们愿意去吗?两个小朋友想了半天,不吱声,好,那1个小时2美元呢?还是不吱声,最后上升到5美元,罗伯特忍不住说了,“我们还是想开漫画屋。”父亲一看,算是抵制住诱惑了,这一关才算是过了。罗伯特回忆说,经历过这个事件后,以后不管别人给他们开多少钱的工资,他都只关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从这个工作中能不能学到自己需要的技能。学习、成长成为了工作的主要动力,这就已经和大多数还是由恐惧和欲望驱动做事的人在每个节点上做出的选择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企业家爸爸教他的第一件事,时刻为自己的成长奔跑,不要像那只困在笼子里的老鼠一样奔跑。
这一段是我抄的,感受就是我也想有一个这样的爸爸,同时我也是爸爸,我目前还做不到,自己的观念需要进一步进化提升。从让孩子赚点小钱学会储蓄开始。现在我自己都没做到抵抗诱惑的程度,这一点我自己也需要和孩子共同学习。
3. 如何对待压岁钱
中国孩子大部分是有压岁钱的,随着孩子成长,孩子把压岁钱视为自己的,但其实那个阶段他们很可能没有成熟的金钱观。这个阶段矛盾很容易产生,上文中的菲菲父母也因此而头疼。
我认为是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保存、支配压岁钱的,但是不是那种强硬的占有,而应该事先要和孩子说清楚使用这些钱的规则,比如多少比例可以孩子自由支配零花,多少比例需要投资理财,多少比例需要投资到孩子的成长花费上等等。
这部分钱数额巨大,而且对孩子来说来的太容易了,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金钱观培养。个人认为这个习俗可以慢慢改变,比如给孩子一些股票,让孩子学着理财,或者给孩子的钱作为某个项目的入股资金,不让孩子把钱完全当成自己的私产,这样才会让孩子更加珍惜自己掌控的金钱,利用好金钱。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的金钱观同样存在巨大的漏洞,还是开头那句话,想培养好孩子,想培养好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