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月书单

1.《眼前》

眼前

一本从去年看到今年的书。唐诺就仍然很……唐诺……

题材关系,从个人喜好角度来说,这本是我看过的唐诺里最算不上喜欢的(另两本是同为侦探小说读后感的《那时没有王》和《八百零一万》)。在古代史方面,我大概是半个文盲。

前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阅读感受还是不错的,看唐诺一如既往地从某个主体(本书中是《左传》)东拉西扯地发散开去,从格雷厄姆·格林、博尔赫斯一路飞到东尼·席勒曼的纳瓦霍人。逝去的时间,孔子和《左传》的作者,小国的明臣和大国的胡闹公侯:对历史的记述会不会像刻舟求剑,虽然留下了记号,但一切试图循着记号一探究竟的企图都是徒劳?

诸如此类的思考和流程超过200页之后,事情就变得没那么有趣了。我尤其不喜其中夹着的对台湾政坛民生的抱怨,显得有点小气。

2. MacArthur's Spies

MacArthur's Spies

作者基于一份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尘封多年的资料,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Claire "High Pockets" Phillips和她的同伴们在日本占领菲律宾的两年中展开的情报活动。基本上,这位婚史多有不详之处的波特兰女人,在沦陷的马尼拉开起一间名为"Madam Tsubaki"的夜店,周旋于日本军官之间小心翼翼地为美国游击队收集情报,同时向状况凄惨的战俘营里偷运物资,并通过信件向美国大兵们提供一点点心理慰藉。和许多其他地下抵抗运动人士一样,她也没能逃脱身份暴露的命运,不过她是相对幸运的那一类——她挺到了麦克阿瑟重回菲律宾的那天,活着回到了美国。然而“英雄”的光环并没那么好戴,在为战时开支向政府讨要赔偿的过程中,早年的个人生活和被战时紧张气氛暂时压制的同僚冲突终于成了她的downfall……

这是本很平实很认真的书,作者本人念了有声书版本。远非军迷对二战历史也只是一知半解如我也能听得很愉快。其中不仅记录了几乎有点原始的间谍活动,还有沦陷期间的各种死亡和危机。挺喜欢作者对Claire的一段评价,大意是这个女人不是人们期待中那种金光闪闪的完人英雄。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出于爱国心,也为了生存,她尽自己所能做了可以做的事情。

Claire Phillips

3.《古道》

古道

一位剑桥学者的行走散记。“写字和步行都是连续不断的动作,是一系列行动的针脚,始终不渝地前进在那一道接缝或水流中。”

关于行走、追溯的文字,无论虚构和写实,似乎都有种“向外走得越远,向内看得越深”的倾向,常常带着自省的意味。(此时想到了完全无关的《所罗门之歌》,一个美国的黑人男孩走了很远去寻根。)

步行,尤其是走上相当远的距离,并且发生在远离公路和人群的原野中的步行,似乎格外有种治疗和寻访内心的作用。双腿靠着肌肉的记忆机械运动向前,大脑就可尽情回访诗句和历史,或是仅仅辨识花草、听着云雀的晨间闹铃就好。

在现代化的路网系统下,步道编织出的网络仍遍布于大地之上——“pilgrim paths, green roads, drove roads, corpse roads, trods, leys, dykes, drongs, sarns, snickets”。“大声地、快速地读出路的名字,他们就成了一首诗或一种仪式”。作者的行走痕迹从英格兰到苏格兰(下海行了船),再到海外(差点爬了雪山),然后又回到英格兰,并重现了同样热爱行走的诗人爱德华·托马斯生命的几个瞬间。在田野中徒步这件事情或许听起来是缺乏起伏单调如一的日记,但这本“探访内心”类的散文,丝毫不会有同样的感受被一再重复的感觉,读起来有诗意、真诚,且不失风趣。译者的好文笔也起了很大作用。

“我徒步旅行的标记者不仅有史前古墓前的石碑、古冢和长长的古坟,还有去年那灰白的树叶(在手心里一揉即碎),有昨夜狐狸的臭屁(鼻子里还臭烘烘的),有这分钟的鸟鸣(在耳中回旋)、有高压线、输电线塔抒情诗般的噼啪声,以及大田喷雾机的嘶嘶声。“

4. Fingersmith

Fingersmith

即大家喜闻乐见的《指匠情挑》。我没有很不喜欢这本书,但我的确说不上多爱它。

本书的亮点之一,即那个转了几转的骗局和酝酿多年的小阴谋,因为一早就看过剧集而失去了惊喜的成分。不过公平地说,这个plot的确很《远大前程》很狄更斯。

再来就是这段“两生花”恋情(说起来,这真是字面意义上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可能是这个爱情故事浪漫主义色彩太浓不能打动我,可能是小说的其他成分显得比爱情本身更出彩,也可能是我对两个女孩之间的爱情期待值更高,总之Sue和Maud的真情,读起来像是在其他惊涛骇浪之间夹杂的小小补丁。

书的第一部,即Sue讲述的部分,显得格外漫长。“充满细节”和“细节过多”之间大概有条微妙的线,书的前三分之一倾向于后者,好在这个长长的铺垫之后,节奏变正常了。

我更喜欢的,是其中疯狂的、压抑的、一秒钟就把人推下深渊的部分。私奔的Maud的夜间婚礼,手里握着枯草,附近的猪圈里有黑脸的猪;光着头穿着软底鞋的Maud从Lant Street夺门而出逃向北岸,半天后用衬裙换了车马费拖着流血的脚底回到Borough;疯人院里被丈夫兄弟叔叔伯伯送进去的各种女人,辫子被缝紧在头上(或者剪短),一周和一年对她们来说没有分别(论如何在疯人院里说服医生你没疯);Maud和Mrs Sucksby在闷热昏暗的厨房里一前一后扑出,沾血的匕首被踢进角落,一个尖利的少年声高喊“杀人了!”,然后整个Borough被惊醒。

一句话剧透:这是个没钱的肉文大大和没文化的富二(三?)代的爱情故事。

5. You Say Potato

You Say Potato

一本关于英语口音(accent)的有趣小书,作者是一位英国舞台剧演员和他的语言学家老爹。

「You say eether and I say iyther,

You say neether and I say niyther,

Eether, iyther, neether, niyther,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 . .

You like potaytoes, and I like potahtoes,

You like tomaytoes, and I like tomahtoes,

Potaytoes, potahtoes, tomaytoes, tomahtoes,

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 . . .」

书中节录的这首30年代电影插曲里列举了几个最常见的发音差异(除此之外,schedule,garage,advertisement这几个也是争论高发区)。这种差异有时是美式vs英式发音的偏好问题,有时则是由某个地区的特定口音决定的。书中列举了英国几种主要口音(爱丁堡、利物浦、伯明翰、纽卡斯尔等等)的发音特点,跟着模仿相当有意思。老爹从偏学术的角度,儿子从偏日常的角度,讨论了英语口音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某种特定口音会给人留下特定刻板印象的问题,其实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体现(伯明翰口音目前仍是比较不受待见的口音之一,爱丁堡的则一直挺受欢迎)。

书中用很大篇幅讨论了RP(Received Pronunciation,“英国上流普通话”)的兴起和(稍见)衰落。作为推广用“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时代发音”表演莎翁剧的成员之一,作者本人是对这个趋势喜闻乐见的。Apparently,“僵硬的上嘴唇”(stiff upper lip)听起来有距离感,而越来越多在广告中出现的各种地方口音能用其中的温情拉近与潜在客户之间的距离。

啊,羡慕能模仿各种英语口音的人。

6.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即眼看就要火一波的《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位神经外科医生被诊断出第四期肺癌之后对于生死、医生这项职业、人生意义等终极意义的思考。

总觉得给这本书写读后感需要以“with due respect”开头,不然就像对逝者不敬似的(作者已经因为癌症去世了)。这类以“思考死亡”为主题的书,似乎对我来说总是有种“写不到心坎儿里”的感觉。本书中也有提及的Nuland的《生命的脸》那系列我读下来也觉得是有趣案例+鸡汤感悟的大合集。大概跟“死亡”的主观性有关吧,毕竟大部分人也就能死一回,不太容易在事后跟人总结经验,有的只是被逼到角落时的事前思考。

客观地说,作为有文学专业背景的人士,作者的文笔还不错,除了偶尔的段落读起来有点像申请大学时候的personal statement。比起患病之后的感触,作者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思考是我个人更喜欢的部分: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病人的生死对医生个人的影响,诸如此类。作者对这方面的书写更轻松自如,而对于自身患病的部分则显得有疏离感。

至于看到哭出来,反正没发生在我身上……

7. The Hundred-Year-Old Man Who Climbed Out of the Window and Disappeared

The Hundred-Year-Old Man Who Climbed Out of the Window and Disappeared

即《爬出窗外并消失的百岁老人》,或者按照台译本的叫法,《百岁老人跷家去》(也是同名改编电影的名字)。

嗯……从哪儿说起好呢,如果你喜欢《谭纳的十二体操金钗》(或者任何一本雅贼系列)和《欧维决定去死》之类的那种冷幽默(外加一点点——好吧不止一点点——没下限)的话,这本很可以找来看一看。唯一的问题大概是简体版有删节,具体原因嘛,很快就会说到……

简单说来,这是一位长者的不太常规的冒险故事。有多不常规呢?这么说吧,东西方的主要国家他不光去过,还跟一大把领导人谈笑风生。譬如用一瓶龙舌兰把杜鲁门灌成了大舌头——后者在这种状况下接到了罗斯福去世的消息("Damn!"——杜鲁门这样表示)。按时间先后排序的话,他的简历包括佛朗哥将军的救命恩人、提点奥本海默原子弹的可控引爆方式、作为炸弹专家陪同宋美龄前往中国帮忙炸大桥直到中途倒戈救了太祖夫人(嗯,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删节了)于是顺便翻越喜马拉雅山去了伊朗并意外让丘吉尔免于被炸成碎片……而这还只是他四十岁以前干的事情……其余的脑洞我就先不剧透了。

就像一切类似故事的主人公一样,我们的长者的人生信条自然是“随遇而安”,不过“安”也是有限度的。所以在99岁零八个月被送进养老院(因为他为了报复一只狐狸,不小心炸飞了自己的房子)并在“暴君”院长的“早睡早起不抽烟不喝酒”规矩下过了四个月之后,老人家在一百岁生日当天从窗口爬出去,开始了新一轮历险。其中包括一只大象和一旅行箱钞票。

8.《玻璃球游戏》

玻璃球游戏

(跑题表示,“玻璃球游戏”这个名字,给我的画面其实是一群穿着希腊袍子在高堡里研究精神文明的老学究们埋首于沙坑里打弹珠的场景。)

说回这本我竟看到了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两种影子的、难以定义的小说,黑塞虚构出的这个致力于思想和精神上的精进的小学术王国,兼具宗教和学术机构的两种特质,而通过传记方式记录的这位虚构出的“一代宗师”的生平,颇有几分给圣人立传的意思。

本书也属于那种让你看着看着就会冒出“我怕不是个文盲”这样的念头的作品。这本“传记”里有故人回忆、有书信、有诗歌,甚至还有以男主人公身份创作的,早年的三篇虚构传记(嗯,虚构里套着虚构……)——其中之一竟是个南柯一梦的翻版。

嗯,我觉得我的大脑还在消化这本书,暂时无话可说了。

9.《巨人的陨落》

巨人的陨落

这个封面图上没印书腰,不过那种“每xx人就怎样怎样”的文案,真是再打消人积极性不过了(而且也不用看三个通宵那么久——说起来,能很快看完从个人角度来说其实算本书的缺点之一,因为没找到什么值得放慢速度仔细看过去的点)。

作者把虚构人物编织进史实的能力是很出色的。几个家庭的成员被世界大战丢向欧洲的各个角落,有的直接参战,有的以其他方式影响战争或被战争影响。搅碎无数生命的战争机器,大概是这个长篇故事里的终极boss。两代人对于战争走向的争论,让人想到《敦刻尔克》里老船长的“Men my age dictate this war. Why should we be allowed to send our children to fight it?”

这本书对我来说也属于“优秀作文”那一类的(虽然这作文格外的长)。所有的东西都在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但就是没能打动我。

10.《异恋》

异恋

一个日本骨科故事和它的目击者。

看戏太投入的话,就会往别人的脚本里灌注自己的意志。演员要是变成牵线木偶,大概剧情就会一直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发展下去了吧?存在感有点稀薄的大学女生偶然成了男教授的助手,近距离观察后者和小动物一样的妻子的开放式婚姻生活。就像一试管白水倒进玉米浓汤里,那小小一汪的透明液,过一阵就跟浓稠的汤水分不出彼此了。

爱情在这个故事里格外像幻象。一个让人为了能让它继续下去,而举起猎枪的幻象。

11-13.《遗落的南境》三部曲

遗落的南境

《湮灭》:本系列第一部,应该算是个有克苏鲁画风的故事?这个系列很有意思的是,首部曲中并没事无巨细地介绍背景和设定,而是留下很多空白和语焉不详。对于这一本里那种潜伏在无声处的巨兽般的威胁来说,只说一半带来的恐惧比具体描述恐惧本身的效果好得多。

四名被派入未探明区域的、互相不透露名字的女性成员,迅速只剩下女主角自己。于是个人的心理活动替代了角色之间的互动,第一人称的叙述让文字有了疯狂呓语的味道。她体内的某种光亮要像孢子破裂般从喉咙中喷薄而出;哀嚎的怪兽蜕皮时身上落下死人的面孔;向地下延伸的塔里,用菌丝在墙上书写的黏液生物“爬行者”身上,能找到人脑细胞。

你会觉得,女主转过身背对海洋时,海上方的天幕会裂开两只眼睛,注视着她走开。

《当权者》:《南境》之二。这本的阅读感受不如第一部,那种跳跃式的心理描写稍微过了头。无视掉一部分目的不明和过于细碎的斗争之后,那种女巫布莱尔式晃动镜头的恐惧感还是很有效的——既是慢性渗透的,也有转角式的突袭。比如毫无预警见到“出自罪孽者之手的扼杀之果既已在此,我将孕育出死亡的种籽与蠕虫分享,且在黑暗中聚集以其生命之力包围世界,而其余昏黄大厅中不可思议的黑影挣扎扭动因少数不可见且不可被见者缺乏耐心。午夜阳光下的黑水中果实将成熟,而黑暗中的金色果实将豁裂,揭示出泥土中致命的柔软。深渊的阴影仿似畸形花朵的花瓣盛开于头颅中,令思维扩展至任谁都难以承受……”这段文字,仿佛一顿带着黏液的水泥墙突然排在了脸上。

《接纳》:三部曲里最长,也是解释了一切疑问的一本,虽然使用的语言未必算得上一目了然。书名本身就是答案,不过要看完书才会意识到这点,在那之前,“接纳”更像是生物学家和灯塔守护者体内的那个光亮感、一个大大的悬疑因子——谁接纳(或是被接纳)?如何接纳?主动伸开双手还是被动沉没?

第一二三人称角度叙述在这本里穿插进行,局长(一个x区的未亡人)、总管(第二部的男主角)、幽灵鸟(一个副本)和灯塔管理员(一切的开始)四条线有着各自的波长,最后仍逐渐汇于一点,像银河系炸成一朵烟花。

总管终于抵达地下塔的底端(顶端?),向着白光跃出,变成一只白兔。幽灵鸟寻找那个或许尚未被吞没的世界,也许是徒劳,也许不。灯塔管理员说:不要忘记我。

14. 《百年法》

百年法

算是“社会派”的科幻小说?在写到“他是谁”的部分,又有点悬疑小说的影子。

在另一种设定下的,是个被六颗原子弹轰平过的战后日本。故事围绕着“接受了人类不老病毒的人,要在一百年后自动放弃生命”这一法条展开。

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作者的特性,在写到这个未来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时(比如通讯设备、身份认证装置),作者会插入详细的说明文字。虽然说对背景设定的介绍很有必要,这种写法有时候觉得影响文字的流畅度,不过好处是提高了可信度。

涉及到人命,伦理道德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并不太是这个故事的主要思考方向。除了被人工终止的生命,“青春永驻”对社会结构、民生,直至亲子关系的影响都有合理的猜测。而在法条能否通过的故事线上,还牵扯到了国家政体和权力制衡的问题。末尾处“陨石遁”般的解决方式,甚至很有末世小说的意味。

以及,多抓鱼很好用哎。

15. The Immortalists

The Immortalists

一本野心挺大,“执行”得比较一般的书。

六十年代末的纽约东区,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的四个孩子(年纪大概在六到十三岁之间)听说附近来了个会算命的吉普赛女人,特长是能看出“客户”们的死亡日期。他们一次一个地进了屋,听到了各自的答案。然后就迎来了这本书的主旨之一,一个也不算多新鲜的问题:要是知道了自己几时死去,你打算怎么度过一生?

鉴于这是这位作者的第二本书,我猜这个主题多少还有点试验性的意味。有时候好像能看到一点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浮出水面(毕竟有个吉普赛人,她的预言还成真了),但很快这种想象空间又被更合理、更客观的解释填满。故事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从小弟一路写到大姐,探讨了一下不同性格和抉择对四段人生造成的影响。作者的文笔还可以,抒发感想的部分有时候显得用力过猛,以及这个犹太家庭的设定显得很没必要,换成任何移民后裔(或者其他宗教信仰)都是一样的。

16. I Am Pilgrim

I Am Pilgrim

中译《朝圣者》。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这个标签,眼看就快成为我的头号避雷指南了。我可能对大部头有迷信,有种“既然能写这么长,应该难看不到哪去吧”的不合理预期。现在想想,暮光和五十度黑灰化肥会挥发不也都写了那么长……

基本上,你能立刻想到的、和间谍与反恐相关的俗套情节,这本书都凑齐了。其中包括全书只用了一次的“I am pilgrim.”这句话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盗版007你好)。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被领养到富豪家的孤儿(这家姓默多克,没钱就不对了)被一个秘密到不能再秘密的美国情报机关招募(盗版碟中谍你好)并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共……不是,杰出的情报人员。然后n年之痒出现了,精英男主决定退休,顺便把自己的断案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当然是用了假名)并深受业内人士好评。事实证明,假身份做得还是不到位,一个纽约黑人,好吧,非裔美国人警察(911幸存者,靠着这本书走出了阴影——是的,都8021年了还有人使用911这个元素)因为一起离奇凶案需要帮助,于是找到了男主的真实身份还一路追到了巴黎(seriously,说好的辣么辣么秘密的组织呢?)。哦,我忘记说了,这还没进入正文。这起凶案不过是个踏脚石。

目光转向n年前沙特阿拉伯,一个少年目睹了他亲爹被沙特秘密警察公开处刑斩首示众,于是他决定复仇。他先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去阿富汗帮忙打了几年仗,然后决定对付终极boss:美国。什么你问沙特秘密警察怎么办?按照作者的意思,这种二手仇敌不值得真正的战士处理。于是这位绿绿(还能再典型一点么)投戎从笔,改头换面读完大学当了医生(为什么反派老是搞得这么励志),开始在自家停车场里搞起了生化小武器——基因改造过的天花病毒。他的一次人体试验意外被反恐部队发现,于是就男主以查一宗凶案为理由(不是纽约那宗,不过后来产生了某种联系)的千里追踪。

这本书之所以搞到这么大部头的主要原因就是,男主人生当中的某件经历经常会被插进故事的叙述主线里,描述得非常事无巨细让你无法不意识到“哦,这里有个以后能用到的线索”。而且作者还就怕读者意识不到,还得在插叙结束的地方来一句“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或者“我错得太离谱了”这样的旁白。

作者的文笔说不上烂,应该算是一般畅销小说水平(就是俗套很多创意很少的意思,例如“I'm a shadow in the darkness, but getting stronger”这种描写),然而有不少俏皮话显得自以为幽默,实则只会让人觉得作者眼皮子浅和有偏见嫌疑。譬如男主为了躲避跟踪(之类的)用很奇怪的方式下了出租车(那司机是个中东裔),男主的脑内是“司机肯定觉得我疯了,不过他们的文化里还觉得用石头砸死偷情的女人很合理呢”——凭空来这么一句。再譬如三五回在使用数码/电子设备的时候,老是要强调这东西好用,不是“cheap Chinese crap”,不知道中译版里都留下没。

最后一点,如果作者想要显得比一般畅销小说有文化一点的话,不要搞得这么直白。不是插入大段描述男主参观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并且日后老提到他当年看到的一张照片,来回描述他内心有多震惊,就能让读者悲从中来受到灵魂洗礼的。

嗯?你问那个当跳板的离奇凶案怎么样了?在男主想出了用镜子当底片寻找凶手样貌和发现了一间历史成迷的纳粹遗产庄园之后,案子当然是不了了之咯。

17. Lord Edgware Dies

Lord Edgware Dies

这是个“灯下黑”的故事。尽管Japp每次嘲讽菠萝“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都以被打脸而告终(啊老贾,吃一百个豆也不知道豆腥),这一次他其实意外地揭示了一点真相。

Lady Edgware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同性看她不顺眼,异性对她没有抵抗力。用“猎物”之一的话说,她不是“不道德”(immoral),她是“没有道德观念”(amoral)。她只想过得快乐,其他人应该都给她的这个目标让路,要不她就开车压过去,不带任何愧疚感地。

菠萝、小黑和老贾仨人的打趣还是一如既往地那么老夫老妻混杂着损友画风。贾警长问“怎么着,他们还没帮你发明出来能下方形鸡蛋的鸡是吗,菠萝?”菠萝说小黑脸上的那一道不配叫“小胡子”,顶多是个牙刷。啊,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29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780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001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93评论 1 28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87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79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67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2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72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80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46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19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658评论 3 32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9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275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0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