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445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精准努力——刘媛媛的逆袭课》第一章《目标篇》第二节|二十几岁的你,一定要想明白这三个问题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困惑的问题大概有三个:
第一个问题,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
偶尔看到一个优秀的人,名人或成功的人,就把他们的样子当成自己的梦想,直到真正去实践,才发现不现实和不合适。
我们大部分人,20岁之前的人生只学会了一件事情,就是考试。老师只传授知识,学生被安排着学习一切,拼的是谁能快速解题,谁能快速的找到那个唯一的正确的答案。
所以当学生突然从那一道门迈出来,走入大千世界,碰到选择,迷茫是正常的。
考上大学选了专业并不是人生的定向,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而许多人之所以浮躁,就是因为他们在刚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想要一个答案。可人生已经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自己耐心的去想,去看。
作者寻找的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的路径是,活着有三件事需要做。
首先,承担责任。如养活自己,赡养父母,不成为别人的累赘。
其次,实现自我。我们必须感受到自我价值,才能幸福。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麦田,挥洒汗水,完成自我实现。
再次,余力造福于人。奉献是会让人感到快乐的。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切就有了答案。
能让你充分绽放的事情,无非就这三种。:
喜欢的
擅长的
眼下拥有的
这够一个年轻人去想好几年了,所以一定要有耐心。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困惑的第二个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做自己。
跟朋友闹矛盾了,去道歉,回头又嫌弃自己怂;刚到底吧,又觉得自己很没有气度;每每碰到需要作决定时,总是来回摇摆。因为我们被社会的观念、父母的看法所绑架,被朋友和周围人的目光所挟持。
对自我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又不够欣赏和喜欢自己,于是这一切犹豫就变成了自我嫌弃。
内心冲突解决了,人就变得笃定了,条件允许的话就高高兴兴的答应(如聚餐),条件不允许时就果断的拒绝并坦然的祝大家玩得开心。
人需要社交,因为和周围人的联系是你确定自己存在感的方式,自我存在感。与人的幸福有关。
《非暴力沟通》的书里讲人的成长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讨好期;
第二个阶段是独立期;
第三个阶段是平衡期。
二十几岁的时候,大多处于第二个阶段,独立期。既想听从内心的声音,但这个声音又不明朗。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困惑的第三个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实现自己的梦。
你为自己喜欢的音乐做过什么?在校期间参加过学校的音乐节吗?尝试过写歌吗?学习了一些音乐的相关知识吗?(学会问自己:你为自己喜欢的事实实在在做过什么,不是曾想过或曾问过过来人什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到底可以做到哪一步,以及自己是否适合。)
即使答案是根本不适合,他们也是拥有答案的人,而不是拥有遗憾的人。
人们下意识的把追求音乐梦想等同于追求当明星,所以我们认为成功率很低。其实成为一个普通的音乐从业者也很正常。好多梦想本来就没有你想的那么凶险。每一行都差不多,站在金字塔尖的,就那么些。重要的是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接近和坚持就可以。
人没有行动,是因为他们想的是现在的自己和最后成功那一刻的距离,因为觉得这中间的路途遥远,所以懒得连上路都不肯。
如果你想修建一座城池,就从搬一块砖开始。
如果你想搬动一座大山,就像愚公那样,从劈开一块石头开始。
弯下你的腰,在走一条花路之前走你的水路,你一路坎坷不平的土路。
别在40多岁的时候,去吃20岁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