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总感觉能力不足或本领恐慌,虽然嘴上说着想要躺平,想要提前退休,但内心深处,都想改变现状,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尝试过努力。比如做大量相关技能的阅读,报名各类课程进行疯狂输入,也为了争取更多时间放弃了很多娱乐,但结果好像不尽如人意。
我自己也在积极寻求解决路径,最近读了一本书,是《认知突围》作者蔡垒雷老师的《上行》,发现在理清上行策略、打开上行通道和颠覆固有认知方面,讲得非常透彻,对于如何解决进步缓慢的问题,针对性极强。
01 上行是365天*24小时
前几年很流行一句话,“工作和生活要有界限,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生活的时候好好生活”。
我曾经认为这句话非常正确。这种观念,直接造成的结果是:当我在非工作时间,接到工作电话或紧急任务时,就会变得非常烦躁,有一种被入侵的感觉,更别说利用这些闲暇去提升工作技能了。
另外一个后果是,如果占用工作时间,去完成个人的与工作无关的事物,或者单纯娱乐,都觉得占到了便宜。
但《上行》一书中,关于这件事的剖析,让我醍醐灌顶。
书里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劳动也好,学习也罢,不管有没有薪水的回报,价值最大的都不是我们的收入,而是增加他人对我们的依存度”。
他人对我们的依存度,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想一下,部门的重要业务,是否与自己有关,自己在项目中是哪一类角色,是单纯的执行者还是可以被信任的决策者?
如果只是贪图落得清闲,不想有繁杂的业务牵扯,那自然就被边缘化了,永远不会成为那个在价值协作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所以,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堵死了上行通道,不愿意打破生活和工作的壁垒,不愿意多接受工作任务获得锻炼,除了法定工作时间不去主动学习,打磨技能,只能一次次失去进步的机会。
书中也说:“所有不利于别人更需要你的事,都是你的人生阻力,你以为消磨工作时间是赚到了老板的薪水,其实坑的全是自己的未来”。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明白这件事,树立365天*24小时的观念,随时随地不排斥工作、随时随地不排斥学习,随时随地不排斥积累、随时随地不排斥做上行相关的事情。
你可以生活优先,但要尽可能地拉长自己有效上行时间。
02 执行“蜗牛策略”
书中讲到:“蜗牛策略,主张但行成长,莫问前程”。
人的本能总是追求确定性,在做事的过程中,太在乎“当前能得到什么”,反复怀疑、确认,不能塌下心来坚持。
作者引入了一个概念,叫做人的“世俗价值”。它是跳跃性的,在到达价值可以跳跃的点之前,是一直在积累的过程,但不能说,这些积累没有用处,正是这些积累,是实现跳跃的引子。
“蜗牛策略”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无视短期回报,而是强调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且有益的事。
这告诉我们三点内容:
一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节奏,检视今天的自己有没有比昨天的自己有一丁点的上行,同时不要被别人的前进或者后退干扰。
二是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将大大降低意志力消耗,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做事本身。
三是无需定义一时的成功和失败。如果做事顺利,说明我们获得并实践了正确的方法,如果犯了错误,那就是有了一个改善自我、查找能力漏洞的机会,只要及时总结并不再犯,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上行。
请记住,稳固的上行者,不是不能失败,而是知道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即便错了也能及时纠正自己,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03 时间的“马太分配”
前面作者讲到了对上行过程的认知,对上行策略的执行,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怎样提升上行的效率。
作者的建议是,时间的“马太分配”,灵感来源于“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大家都知道,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展开来讲,就是当你做一件新的事情,并准备长期做下去,那么最好的时间分配方式,就是大大缩短前期获得现实回报的时间。要在分配的时间中分割出来一大部分,充值到前期计划中,务必在最短时间先“打开缺口”,到了后期,时间就可以付出得越来越少,成就却只增不减。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有效避免战线过长的耐心消耗;二是充分利用计划前期特有的高执行力和高热情度。
比如一件事情需要每天付出2个小时,6个月后出成果,那么我们将它压缩到2个月出成果,每天付出6个小时,因为坚持2个月比坚持6个月容易的多。
而后期多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解锁其他计划和任务。
写在最后
上行之路,是每一个微小的成长力量的积累,可能一时间显现不出来,但所有的正向趋势组合起来,就一定会产生重大的对人生有益的影响,包括被更多的好运和机会覆盖。
希望我们每个人,通过阅读这本书,都能收获到为自己所用的上行认知、上行策略和实践方法,坚持每天做一点正确的事情,收获扎扎实实的进步,平稳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