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三条政策,让汉人臣服!
卧谈汇
百家号17-09-21 17:31
关注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康熙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是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44年5月,十余万清军进入北京城,这座古老的城市迎来了新的主人。清军入关后,遭到激烈反抗,特别是在江南一带,更是血流成河。直到康熙帝即位后,全国局势仍然不稳定,时常爆发反清起义。康熙帝为维护清朝的统治,用了三招,使得天下归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独孤雁一一道来!
康熙即位后,那些明朝的遗老仍存,全国各地许多百姓仍然思明,一直试图反清复明,比如杨起隆自称朱三太子,妄图在京城附近发动起义。康熙帝明白要想确立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必须让人们在思想上认同清朝正统地位,不再以鞑虏视之,于是康熙采取了三个手段。
其一,跪祭明孝陵
在康熙帝在位期间,曾六巡江南,其中五次亲自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帝对朱元璋评价极高,称“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诸君所未及”,并题写“治隆唐宋”的碑文。康熙帝甚至在祭祀时,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康熙为啥祭拜明孝陵呢,为啥用这么大的礼节来祭拜前朝皇帝呢?这除了康熙对朱元璋的推崇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原因,康熙帝借此,安抚拉拢人心,特别是汉族士人的心,前朝遗老的心。这一招确实起到效果,当时围观这场祭礼的有数万人,许多人都留下了眼泪。
其二,开博学鸿词科
在康熙帝祭拜明孝陵的同时,他还打出了另一张牌,开博学鸿词科,大兴科举考试。如果说祭拜明孝陵是在讲情怀,那么开博学鸿词科,就是在讲现实啦。康熙通过祭拜朱元璋,博取汉族士人的好感,同时还开博学鸿词科,给士人们做官的机会。
康熙十七年三月,由全国推荐143人参加了这次考试,录取50人,其中包括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等著名文人。之后清朝又组织这些人参与编修《明史》,同事征召天下文人来参与。明朝遗民黄宗羲、顾炎武虽没有出山,但却派自己儿子、弟子、外甥参与。
黄宗羲始终没有出仕,但已经认同康熙帝。他在为人撰写的碑铭传状和致友人书中,甚至赞誉康熙帝为“圣天子”,称清朝为“国朝”,清军为“王师”,用康熙年号,希望自己的“同学之士,共起讲堂,以赞右文之治”。黄宗羲是明朝遗老的一面旗帜,晚年却成了康熙的“粉丝”,他的转变,应该说是汉族士人心态发生彻底转变。
其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帝除了要争取汉族士人外,还要争取最广大农民的支持。农民比较现实,“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因此康熙不用打什么情怀。对此康熙帝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减免赋税等等一系列措施。到康熙五十一年,更是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以来赋税都是一直涨涨涨的,但唯独到了康熙朝颁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即使到了清朝中晚期,内忧外患不断,财政十分败坏,对农民的盘剥也很厉害,但也没敢破坏康熙“永不加赋”的祖训。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