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上私塾的时候,张爱玲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经常是苦哈哈的背着唐诗宋词。可等张爱玲走出家门上学后,就变成了 “很炫酷”的现代女学生。
学生时代的张爱玲是瘦弱,总是数着蘑菇头,把自己小脸掩藏在浓密的头发里。她很孤僻,很少和同学们去交流。但这毫不影响,她是学校里闪闪发光的人物。
张爱玲经常不写作业。老师问她,她就摊开双手,毫无感情色彩地说,忘记了,忘记了。
但张爱玲的学习成绩很好。而张爱玲的文章更是出挑,常常发表在校刊上,只要是她写的小说,同学们常常争先恐后的抢着看。
这两件事情,给了张爱玲极大的自信心。但是,对一个正在长大的张爱玲来说,她还是无法摆脱家庭带给自己的阴影。
所以,在她17岁中学毕业的时候,她才会说:“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
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就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张爱玲的内心世界。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
父母婚姻的不幸,让年少的张爱玲从小对婚姻就充满了畏惧和排斥,进而整个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一种冷漠和刻毒的态度。
也许是为了进一步远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张爱玲决定到英国去留学,离家远一点,再远一点。
在香港求学的经历。对张爱玲来说,好成绩、高分数有着很实际的意义。她要用这些成绩获得自己去深造的机会、赢得社会地位与名声。
所以,她格外地用功学习,可惜的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张爱玲没有到英国,只能转到香港大学去读书。
到了香港大学以后,她的目标依然很明确:那就是争取在毕业后、战争平息的情况下,能到英国继续学习。
在香港大学求学的三年,张爱玲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张爱玲的第一篇代表作《天才梦》也正是在她港大上学时期创作出来的。在港大的日子里,张爱玲建立起更加成熟和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在大量的学习中,张爱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她很少说有人能帮助她,但她曾很激动地提到过,有一位叫做佛朗士的历史教授对她帮助很大。她从这位历史教授的身上获得了对历史的亲切感和扼要的世界观。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对历史很粗浅却充满人文关怀的看法,往往并不关注历史潮流的大趋势和因果关系,只关心历史中的小人物。
就拿张爱玲经历的抗日战争来说,她站在个人角度把这场战争看成是一种类似天然的灾难。
在《倾城之恋》中,男女主人公范柳原和白流苏在香港遭遇可怕的战争后,因为内心的巨大恐惧,而选择了相偎相依。这就是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众生相。
其次,经历战火洗礼后的张爱玲,对命运的无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张爱玲在港大学习的时候,刚好赶上了抗日战争爆发,战争带来的个人、家庭的不幸,到整个人类、全社会的不幸,张爱玲的思想更加广阔而深刻。
张爱玲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在她当战地护工的时候,看着重伤的病人不断的哀嚎,她只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不自在、憎恶、恶心。
大家可能觉得张爱玲太没有同情心,太自私了。但是先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地去指责张爱玲,她自己都说了,她是不负责任的、没良心的看护,而这恰恰就是人性最残忍的真相。
从某一个人到整个人类,都喜欢历史光鲜靓丽的外表,却看不到历史车轮下的小人物。
这样的经历和思考,更坚定了张爱玲的观点,整个人类的生活就像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