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处处可触及。从我们一睁眼见到的,处处存在着艺术魅力。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狭隘的只是美术馆里高高在上的展品,音乐厅里那高雅的四重奏,其实我们离它很近很近。
Iphone突然被全世界青年人追捧,因为它简洁的造型已经独特的操作界面,这里存在艺术。
梵蒂冈大教堂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因为它的建筑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里存在艺术
日本新干线的便当吸引世界无数吃货的喜欢,因为它无论从营养搭配,还是色香味都堪称佳品,这里也存在艺术。
衣、食、住、行,处处存在着艺术的魅力。有人说艺术是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历史学家认为艺术与宗教、科学是不可分割的。无论多么贫穷的国家,它的发展史上都能看到艺术的痕迹。
西方国家从小重视孩子对艺术的敏锐感。俄罗斯女孩子都要去学习艺术体操,欧美国家小孩子从小就接收各种音乐会,画展的熏陶。
一个朋友亲戚家小孩,今年五岁,在一次钢琴演奏会遇到,孩子的妈妈是全职妈妈。带那么小的孩子来听音乐会,尤其不是特别经典的音乐会,没有太多经典曲目,我都听的昏昏欲睡,更何况那么小的孩子?我好奇的问她是不是孩子在学钢琴?结果太令人惊讶了。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同时学钢琴、吉他、小提琴、架子鼓四门乐器,此外还学跆拳道、唱歌、主持,突然觉得好可怜。
《诗词大赛》《朗读者》捧红了董卿,进而了解了董卿的成长经历,想必很多父母又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目标。在沿海城市,估计95%的小孩子都有学习艺术类项目,可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可是我国国人的艺术修养已经到达了这个高度了吗?
然而并没有。
想去巴黎老佛爷的扫货的人多于去卢浮宫看展览的人,排队去看首映式的人多于看美术大师展的人。每日沉浸在数理化的学子们,不知有多少人了解文艺复兴,多少人知道《富春山居图》的分分合合,多少人读懂梵高的孤独与挣扎,多少人惊叹莫奈对睡莲。
国人总是一窝蜂模仿着,却从未发自内心的去欣赏去感受艺术,孩子们从小被父母绑架着去学习着,麻木的学着,为了考证,为了加分,为了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毫无灵魂的去学,最终考完证加完分就扔掉了,只是强迫自己去学习模仿,学到形却学不会质,这也是我们近年来难出大师的根本原因。
国人需要一双艺术的眼睛,我们还要学的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