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六点签到
我们怎样才能停止这种自我破坏行为呢?答案是,我们要弄明白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反馈”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的人们用“反馈”来描述复杂机械的调控机制(如果蒸汽机过热,就必须采用循环降温使它冷却下来)。
但是这种表达在20世纪40年代才真正流行开来,当时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将“反馈”应用到所有的适应系统中,包括生物学、机械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
在他的那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人有人的用处》中,维纳写道:
反馈就像因果循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其中包括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自我对话,以及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之间的转换。
这些转换有着共同的化学基础,即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酯,这些化学成分的释放受到反馈回路的控制。
单就反馈本身而言,它不会自我提升(正如最近的研究证实的那样,我们总是深陷于一种灾难化的思维模式之中难以自拔。
尤其是当反馈把我们带入一个毁灭性的套路中时,反馈的自省模式根本不起作用)。
本书的目标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回路,本着获取对思维更有效监控的目的来考虑思维。
怎样做到这点呢?就是把我们自身从问题、学习、自我更正中分离出来,最终适应。
因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思维过程的有意识监控,我们可利用的工具非常多,例如不断进步的行为研究、大脑扫描以及激素检测等,借助这些工具,研究者能够分辨出哪些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变我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