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小孩有时候很可爱,一个笑容就让人萌化。有时候又很恶魔,可以持续哭闹让人心烦意乱。想一想,大人们之前也是这样的小小生物,可是后来却似乎忘了怎么一路走来。
我认为在一个孩子身上无论有什么样的特质,最有灵性的就是他们的眼睛。一副我曾经也有的“眼睛”,只不过时间久了,就忘了怎么去再次睁开这副“眼睛”。
某次逛一家商场,顶楼是一个大平台,上面经过精心装饰,风景很好,人来人往。平台上各商家生意都不错。有一家店在上面摆了几个很可爱的卡通动物模型,不少人会走到旁边合影。其中一个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熊,它右手抓了一个开着口的口袋。大部分人只是过去照相,然后赶快离开去看手机,对身边这个熊似乎漠不关心。我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走过去,摸了摸熊肚子,又摸了摸熊手,踮起脚往熊的口袋里看。我看着他,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对什么都感觉新鲜,看到一只站在门口的熊,就好像认识了新朋友,它的手上如果拿了一个袋子,会觉得里面藏了许多宝贝。而现在,我像那些站在旁边照相的人一样,在我眼里它只是一个图像,毫无新意。
这就是孩子的“好奇之眼”。好奇的眼睛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在平庸生活之中发现更多乐趣。你看那些大人站在熊旁边,只有合影时才露出笑容。而那小孩可以开心的和熊玩很久。好奇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让人不停止探索,探索就会有新的意想不到的发现。在表象之上发现无人注意的细节。
然后,我去了一家书店,逛到了儿童区,居然被书架上的书吸引,好像突然踏入一个充满色彩的温暖世界。书架上有一本小恐龙绘本,我顺着画家慢节奏的叙事方式一页页翻看。
这时我身旁走来一个小朋友,他站立在书架前,看着面前一本本书。这份眼神里面除了有之前的好奇,还有就是“专注之眼”。
这种专注的可贵之处,在于灵活。上一秒他还在跑闹,下一秒就突然安静下来,不受外界打扰,专注于所见或手上的玩具。过一会,他知道玩的东西是什么,或看明白了眼前的东西,又会快速转移注意力,不拖泥带水。小孩的专注与转移,完全凭自己兴趣所至,很少受他人影响,而是顺着自己节奏来。快速进入状态,快速抽离。你应该见过,在公共场合,商场音箱里的歌和周围人大声说话让你心烦意乱,而一个小孩居然可以躺在摇篮车里,睡的特别香,好像外面一切纷纷扰扰都和他没有关系,在他躺下的方寸之间自有结界。
最后一副是“纯粹之眼”。有一次我在一家面包店,不知道买什么面包。这时突然闯进来一个小孩,他一下子扑到一个柜台前,拿起一个面包,特被开心的给他妈妈,说:“买这个,这个好吃”。看着他的眼睛,我真的愿意相信他手上拿着的面包就是这家店最好吃的面包。可是旁边人买过的面包,却对我没有说服意义。我想,我一定是被这个小孩,纯粹真挚的眼神打动,所以愿意相信。而身边人,也在选面包,可是似乎都不太开心,板着一副面孔。他们的眼睛传达出来的意思是哪种面包都无所谓,并不会因为挑走一个面包眼睛就会发亮,所以让我不敢跟着他们的选择。“纯粹之眼”是感情上的专注,在喜爱的事物之上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这种不掺杂质的热情无坚不摧。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总有许多大人喜欢凑热闹也要过过。作为一个有着中年焦虑的所谓“大人”,我想再次睁开自己“孩子的眼睛”,保持好奇,探索发现表象之下的细节与意外;拥有专注,找到自己的节奏,少被外界打扰;找回纯粹,打败失神的眼神。用“孩子的眼睛”在焦灼之土上暂得自在,也是好的。
顺祝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