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人老了,是一件麻煩的事,不僅體力變差、精力不足,還有種種生活上的不便……,但是有誰不會變老呢?
只是,我有一天在想,如果是在年輕十歲、二十歲以前,對於眼前的世界或事物,是不是也能夠像現在這樣看得明白?
#讓自己活得更清澈
當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突然覺得年紀變大了是件好事,讓自己活得可以更清澈一些。只是,這個清澈是怎麼來的?🤔🤔
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譬如說打坐,打坐時間久的人,會感覺到自己的心愈來愈細,在比較安定的狀態下,呼吸會比較細、比較長。也就是當打坐時間久了,會有更多微細的覺察,能注意到平常注意不到的事。當然,對年紀而言,也是一樣。那些平常注意不到的事,在十年、二十年前,你可能覺得都是枝微末節、不重要的,所以沒有覺知。而當年紀愈大,就會覺察愈多、愈細,如同打坐久了,你知道自己呼吸的粗重細長,知道身體哪個地方有點僵硬,於是,慢慢地學會了放鬆。
這是對於身體的覺察,那麼,對於自己的念頭呢?🤔
在細微的覺知下,我們可能對於周邊的變動、變化,開始有了敏銳感。除了自己的變化,連同環境的變化,也成了我們覺知的範圍。在這樣的覺知範圍裡,時間久了,是會累進成長的。於是,我們因為這些細微的覺知能力,擴展了覺知範圍,包括廣度和深度。
我常常會用「立體」來形容禪修者的狀態,也就是覺知的範圍不只是平面的(不只是看到眼前的),還會看到時間的縱軸。所以,當有時間的深度與空間的廣度時,我們對於一些事物的看法和作法,包括對自己的認識,都會慢慢地改變。
#對於生命的覺知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說,這就是一個人的成長和轉化。可是,我覺得不只是這樣而已,還包含自己對於生命的覺知。我們常說老人是家中寶,家中遇到大小事都可先請教長輩。因為老人家活得長壽,自然見識廣博,對於什麼事、什麼人、怎麼來、怎麼去,自有一套自己的生命經驗所累積下來的法則,所以我們會說這是老人家的智慧。時間、年齡,的確會讓人累積智慧和經驗。但是,也有一些老人家是很煩的,總是不停叨念一些往事。
同樣是老人,有的人智慧讓人敬重,有的人囉嗦讓人反感,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我覺得對於生命的覺知是造成差別的主因。人如果在他的生命歷程中,對自己和世界的覺知範圍開始加深、變廣,自然會產生智慧,但如果一直局限在自己既有的覺知範圍內,就可能只會不斷叨念陳年往事。所以,我覺得人能夠愈老活得愈清澈,是因為他對於生命的覺知到了一個讓人羨慕的狀態,這個時候他才能夠真的成為家中寶。所以,老人家是不是真的讓自己在有生之年,培養出對生命的覺知,是非常重要的事。他可能無法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也不一定能解開人事紛爭,可是因為他對生命有覺知,能活在一個深廣的時空環境裡,所以他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更深思熟慮,可以協助引導和提醒。此時,家裡的晚輩或是他身邊的年輕人,如果能夠看懂、能夠欣賞,並且知道老人家的重要性,就會非常願意親近這樣的老人。
當然,年紀變老還是一件不可愛的事。我有時候過馬路,當綠燈只剩下五、六秒,看到一些年輕人拔腿就跑,只能認命地想:「算了,我還是等下一個綠燈吧!」即便是有事要趕時,也只能羨慕地想:「哇!如果我年輕個二、三十歲,能夠像他們一樣拔腿就跑,該有多好!」
可是,當我想到如果年輕個十歲、二十歲,對於相同的事能否擁有現在這樣的觀點時,就開始感到慶幸了,慶幸自己處在現在這個年齡,慶幸能夠還活著,而且可以活得更老。因為可以活得更老,所以我對於這個世界、生命,就能夠有機會看得更透澈。所以,當我被一些事纏得頭昏腦脹時,就會停下來想,如果年輕個十歲、二十歲,能把這些事處理到什麼程度時,就會很開心地想:「幸好這些事發生在現在,所以我可以處理到這種程度。」
不過,我也感到疑惑:「為什麼在我年輕十歲、二十歲時,面對的事好像比較單純,現在面對的事好像變得複雜了呢?」後來,我給自己一個答案,那時看到的事,並沒有比較單純,而是看不到這麼多細微的地方。如果用因緣的角度來講,那時能看見的運作模式,事實上就是一個因緣的互動過程。因為因緣不同,所看到的和所解讀的事,觀點就會不同,著力點也就不一樣。
摘自:《翻轉人生的禪機》楊蓓最新觀點
https://pse.is/DSZ8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