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说她是个很难处理亲密关系的人。在和朋友、亲人、爱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而当她在亲密关系里看到对方的缺点后,可能会产生厌恶对方,也痛恨自己的想法。会觉得自己人生有污点了,自己已经不完美了。
这看起来好像很奇怪,厌恶对方好像是合理的,但为什么会产生厌恶自己的想法呢?其实这里有个隐含的意思,好像有个深层的情绪就是“害怕”,害怕自己做错了决定,就意味着犯错了,不完美了,这样自己就不会再被爱了。
因为害怕自己会被抛弃,不会爱,所以才会在在关系一开始就尽力去美化对方,让对方尽可能接近自己心中那个完美的形象,即使当时TA的缺点就在,但我们在建立关系之初会选择视而不见,因为“完美”对小A来说非常重要,小A内心坚信只有TA达到了这种完美,自己才能不会被伤害。
因为一旦被伤害,小A就会有很深的被抛弃的恐惧。所以在亲密关系开始的时候,小A就做了一个预设——一旦这段关系开始,它就不能结束,起码不能让对方出现“伤害我”“抛弃我”的情况。
这是一种很深很深的恐惧,甚至接近于生存恐惧,这种恐惧有可能是来自童年。
小A小时候的确有过类似“被抛弃”的经历。因为小时候没有和父母形成稳定可靠的亲密关系,父母的喜怒无常让小A时刻处在紧张、担忧、害怕和愤怒中。紧张害怕自己会被嫌弃、抛弃,愤怒自己会一次次去靠近给自己带来伤害的父母。
对父母的这种又想接近又害怕受伤的相处模式被深深记忆在了潜意识里,在成年后面对亲密关系时,就会不由自主地重复这种模式。
这种对他人不信任,且不停攻击自己的模式其实很内耗、很痛苦,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会重复这种模式呢?
弗洛伊德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强迫性重复”。简单来说,强迫性重复指的就是“人主动地去重复体验经历过的痛苦”。
这个概念最早来自1920年弗洛伊德的《超越快乐原则》一书。弗洛伊德在这本书里记录了自己对一个小孩的观察。这个1岁的孩子会经常做一个游戏,就是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从小床上扔出去,然后又哭闹着让父母把玩具给他找回来,他一遍一遍地重复这个过程。弗洛伊德的解释是,这不只是个游戏,孩子是把玩具当成了母亲的替代品,他把玩具扔出去,是在模拟“母亲会离开”的创伤,再通过把玩具找回来的过程来获得补偿。
在生活中,“强迫性重复”现象普遍存在。比如,一个人会重复陷入跟领导不欢而散的结局。比如,每次进入新的工作单位,领导都会赏识他的才能,他也和这个领导相见恨晚,但只要合作了一段时间,他们就可能闹别扭,最终不欢而散。
放在亲密关系上也容易出现“强迫性重复”。比如,小A说自己容易被NPD吸引。我们喜欢这类人,总是“飞蛾扑火”似的被这类人吸引,可能是因为曾经被这类人深深伤害过。小A说自己的妈妈就是NPD,她小时候和妈妈相处时,就已经深深体会到了NPD的伤害和破坏力。
但是她不理解自己为什么现在还是会被NPD吸引,继续被他们伤害呢?
因为潜意识中的我们意识到了这种伤害给内心留了一个大洞,就自动开始了弥补模式。这种弥补模式是“回到相同的情境中,或找到相同的那个人去帮我修好”。这个逻辑看似是合理的,但其实很难真正有效,给你带来伤害的人也有TA固有的关系模式,再重复体验一次,TA依然会给你带来新的伤害,TA就是“挖洞人”,所以就会一次次重复,期待改变,但结果却一次次被伤害。
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循环痛苦的时候,好像就是陷入了一种情绪主导的“自毁模式”,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死本能”,即强迫性重复,也就是当我感觉痛苦的时候,我会不停地重复这种痛苦,毁灭自己。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又陷入了这种“自我毁灭”的模式之后,会厌恶、恶心、恨对方,更恨自己。
如何改变这种情绪的“自毁模式”呢?
首先要看到自己的情绪,清晰识别它。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感觉很受伤的时候,认真觉察当下我们的情绪是什么,是伤心、愤怒、不解,还是害怕?恶心、厌恶和自我嫌弃都是愤怒的一种表达,这种愤怒背后的情绪可能就是害怕,这种一层层剥开情绪,看见自己最底层的情绪,再通过最底层的情绪看见自己最深处的需求。
小A为什么会害怕?因为她的内心期待稳定可靠安全的关系。
其次,了解情绪背后的信念是什么。情绪决定行为,什么决定情绪呢?需求或信念决定情绪再决定行为。沿着前面探索的我们最深层的需求是期待稳定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小A会期待稳定的可靠的关系?因为安全感的缺失。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其实小A最核心的需求是安全感。信念是,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她的安全感就被破坏掉了,就会回了恐惧紧张、自我厌恶之中。
最后,可以使用情绪的“转念之功”来调整这种情绪模式。
认知·转念功课
第一步:写下你的想法: 如:孩子写作业拖拉
第二步:四个提问和反转
问题一: 那是真的吗? 是的!十分钟可以完成的事,他能拖到一个小时还没做好。
问题二:你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 也不是百分之百拖拉,有时候也会效率很高。
问题三:当你相信那个念头时,你是怎样反应的?发生了些什么?
我会生气发火,着急催促,为让他快点完成,会忍不住直接说出答案,还一边指责他太慢,不动脑子。
问题四:没有那个念头时,你会是怎样呢?
我会有耐心地等待,会举例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情绪也是平静而缓和的。
第三步:反向思考(把原来的想法改成相反的句子,并思考)
孩子写作业不拖拉。孩子可以做到不拖拉。我所认为的“拖拉”不过是以自己的角度和时间来衡量孩子。如果在他思考时,遭受我的指责和催促,只会加剧他的不安和恐惧,进而真的“坐”到我受不了,直接给他说答案!
换做是我,这样真的反而更安全省事。是我助长了孩子的拖拉,而不是他真的是个做事拖拉的孩子!
通过识别情绪,觉察需求,进行转念练习,我们会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真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