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件事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大家就一定会联想到专职作家,可哪个专职作家在成为作家的过程中都是需要从小处着手、进行书写练习的,这一环是必不可少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向作家这个方向去靠拢,那么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把生活中的点滴都积累起来,同时尽可能多给自己创造一些表达的机会。
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本来就有些难度。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误解都来自于讲不清楚、和听不明白,或者抓不住重点。
捕捉不到他人对话中的重点,你也无法把握其真正的需求,那么在这场误解的沟通中,你也会给对方很多无厘头的回应,最终就会形成一个个无法得到消除的误会。
理解他人想要些表达什么的前提,就是我们有能力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用语言或文字解构成一段能够让人听明白的对话。而这种难得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的确能够得到持续稳步地提升。
前两天编辑跟我说我最近有篇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我平时有些不太一样,其实我自己很清楚,这些细微的改变都与我平时读的书有关。
试想,一个关系密切的挚友,你们在通电话或是见面时,他们能一口气对你说出20万字吗?但是如果你能一口气看完一本书,那么你一定会对作者的观点有些想法,或认同、或反对、或令你陷入沉思,总之,通过对一个人对某些现象或事物的看法,就能够逐渐了解他。
而当你越来越了解一个人,却又发现你与对方的观点及价值观有着相似之处时,那么往往你就不会介意被对方所影响。当然,这些有关于思维、认知及行为上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它们并不会明显到让你有所觉察。
读书之所以会起到启示或警醒的作用,是因为当一场对话中的双方没有形成你来我往的那种常规互动的情况下,听者(即当前读书的读者)一定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所以必然会产生思考。
读书时,人们越专注,对其内容的思考也就会越深刻。当然具体会产生怎样的思考,还要取决于书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
不过当你觉察到你已经受到他人影响时,这些影响已经存在于你的行为或语言表达、思考方式等诸多方面了。
一个不读书的人,通常他的语言习惯都取决于身边经常接触的人带给他们怎样的影响。而经常读书的人常常被人误认为不接地气。
然而实际上他们不是不接地气,而是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和身边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习惯。
除了表达方面,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及角度也与身边的人大相径庭,而这种区别都源于他们阅读了怎样的书籍、获取到了怎样的信息、认知层次得到了怎样的提升、以及他们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我可以很清楚地说出我所受到的那些有益的影响。比如,我散步的习惯是在看过《乱读术》之后才开始建立的,因为作者90岁的高龄还能保持所有体检项目全部合格,因此,他就成了我的榜样;读了《我决定简单地生活》一书后,我便了解到了极简主义者的生活方式,于是我自己也成了一名极简主义者,在持续践行极简生活的路上,我又遇到了《零浪费生活》,接着我开始刻意选择让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对环保一点;在我读到《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时,又被村上春树对跑步的那份执着与坚守深深地吸引,由于我原本就有跑步的习惯,所以便自然而然地开始像作者一样,每天记录都会记录一下公里数,这样做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了。
这些都是无需刻意记忆的东西,每当我看完一本书,我都会有些细微的变化,这一点几乎是板上钉钉的。而面对书写呢?其实这些真实感受都可以当作阅读分享、阅读感悟等素材被长期保留下来,可以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只是保存在脑子里。
只要你遇到与之相关的内容,你总是能瞬间联想到自己曾经阅读时产生的一些思考,以及通过读书做出的一些改变。而它们都是你能够与他人讨论或是直接进行书面表达的内容。
阅读会让我们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大脑得到了适当的运动。而在人们不必产生思考的惯性的生活状态中,大脑是无法得到运动的。
当然除了持续进行深度思考之外,运动也是会促进大脑进化的活动方式。但是大脑能够得到运动和发展是一回事,除了运动项目与自身感受之外,你是否还能写出更丰富的内容,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你的目的是希望大脑得到运动,那么多运动、使大脑内保持充足的葡萄糖及含氧血液就好。但如果你的目的是不仅限于思考方面,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准确地将这些思想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那么你就需接受一些来自书面表达方面的“专业人士”的影响。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阅读就是不可不做的一项“功课”。
所以既能保证大脑持续接收到利于你分享给他人的信息、又能令你从中不断积累感受与素材的事情,就是读书了。你可以从中获取到源源不断的信息,供你思考与书写。
有人会问“很多作者所描述的故事都是亲身经历,那我就也像他们一样,单纯写写自己的经历不可以吗?”可以的,没人说这样不可以,但是如何叙述、以何种手法展开你的故事,才会令读者引发一连串的问号、以致于刚好有兴致读下去,这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了。
但是为什么要通过阅读来影响自己,而不是去上一些速成写作班呢?这就好比每天在跟组的演员与学校里整天上表演课的学生的区别一样,一种是能得到观众及有经验的演员或导演的及时反馈的,而另一种只能得到表演老师给出的专业意见。但是真正看戏的人可不是专业的老师。
写作也一样,书籍的作者们就是在直接面对读者,而你作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哪些表达方式及手法让你觉得耳目一新,哪些词汇的过度重复又让你觉得无趣,你自己都是有着直观感受的,而这些东西都会成为自我提升写作技术的指南。
但是如果你没有阅读习惯,只是一味跟随写作班的节奏去练习自己的文笔,你很难真正感受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和职业作家相比,在结构、手法、语言习惯以及逻辑上存在着哪些差别,这些都是你感受不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事实上写作速成班的指导老师通常都会给学员最基础的建议,比如通过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来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分析句子的成分来自我检测哪些语句不够通顺,还有就是如何通过分解文章结构来保证其字数等等,但这些基础建议是无法让你的写作能力得到质变的。
同时,当你按照固有模式去创作时,你会发现你的顾虑就会令文章的走向与你所希望它呈现的内容产生一些差池。也就是说你原本想要输出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精准的表达,而最终 得到完美呈现的,总是那个被固化的框架。
我喜欢看职业作家书写的自传或是回忆录,因为这里面只有他们的真实经历及真实感受,没有所谓的被束缚的固有框架,这样的文字,相对来讲,更加自由,对作者来说,发挥起来也更加灵活。而这种对思想地精准输出的能力,刚好可以作为初学写作的人的基础教程。
换言之,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写作,你的词汇量、素材积累、写作方法、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时,你需要的是将现有的能力发挥出来的勇气和决心,而不是去套用一个相对安全的写作模式来限制自己可发挥的潜能。
此外,前面我们也谈到了人们的口头及书面表达方式的习惯都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你与哪些人接触得比较多,你的语言及行为模式就会和他们有着相似或重合之处。
这也是为什么要想写好文章就需要多读书的原因。既然想要练习书面表达,就无法绕开文字的组合与构思去另辟蹊径。其实标题中的那句话往往都是不爱读书、却希望自己有一流的文笔的人才会提出来的疑问。
最简单的原理就是,你想要成为谁,就要像他一样去思考和行动。
如果你想成为作家,那么就需要去阅读那些已经成为作家的人所写的书,看看他们在成为作家的过程中都有过怎样的经历、去了解他们是如何成为作家的,以及他们把哪些作家当作榜样去效仿,他们有着怎样的思维模式、语言风格及表达习惯。
在阅读中,你可以自由地选择被哪些作者的日常及表达方式所影响,这难道不是一件很酷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