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篮球,大家都会想到NBA,想到美国。没错!美国篮球是世界一极,在当今的体育界处在无可撼动的绝对领导地位。从1936年柏林到2016里约的十九届奥运会中,美国队仅错失四次男子篮球冠军,分别为1972年慕尼黑、1980年莫斯科(未参加)、1988年首尔和2004年雅典。
在1952年到1972年以前的五届奥运会,苏联队拿到四次男子篮球赛亚军,是最具备跟美国队抗衡的篮球队,因此加兰任说“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是这也表明了他上任后的决心和信心。
本文不做详细剧透,主要讲讲苏联队是怎么做到战胜美国队的。
一、 策略上,根据球队实际情况重新拟定球员名单,学习美国先进训练方法,改变防守为主,转为主动进攻的比赛节奏。
这里提下美国队的情况,美国队于同年换帅,年近七旬的伊巴思想落后,慢节奏的篮球策略,极大地限制了黑人球员的长处发挥。
二、 情感上,通过人文关怀处理球队内存在的诸多问题:1、用自己给儿子做手术的积蓄替球员治病;2、带领球队参加球员妹妹的婚礼;3、理性看待球员外逃现象,以朋友的角度做沟通和建议等。加兰任的一顿操作,换来了球队上下一心,共同对敌的决心。
三、 管理上,学习美国先进的训练方法。与此同时,在明星球员缺席的情况下,合理调度上场球员赢得比赛;在得知美国队的上场阵容后还派出了擅长短跑的球员,以快制慢打乱美国队的比赛节奏。
四、 信念上,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用尽一切手段和方法,先是利用最后三秒的技术暂停,争取最后的进攻机会;再是看到计时器的技术问题,要求重新来过;最后在美国队的松懈心态和骄傲心理下,抓住机会一举改变比赛结局。
因此,先进的训练方法,科学的管理制度,灵活的比赛策略和彼此信任的团队成员才能最终战胜强敌。
当然,苏联队战胜美国队还有一些外部原因。1971年到1981年的十年是冷战期间,苏联转守为攻、对外扩张的阶段,苏联在航天科技和军工领域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军事上更是对美国步步紧逼。可以这么说,这次奥运会篮球赛是体育领域的美苏争霸,面对霸主美国队,正在崛起的苏联队发起了最强有力的进攻,并最终获得胜利。
片名是绝杀慕尼黑是指比赛中那重复多次的最后三秒,决定了胜局。面对这样的结果,美苏双方各执一词,然而输赢并不代表一切,真正的体育精神不应该是不屈不饶的拼搏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吗?所以,苏联民族的战斗精神才是本片最值得大家去品味的地方。
失败是我们的结局,但比赛是我们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