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写作技巧里面有“实使之虚,虚使之实”的说法,简直是在幽暗的房间中转悠良久,无意中哗啦推开一扇窗,眼前一亮,所见就是另一片天地,风景观之不尽,顿觉学了多少年的中文算是白学了。
虚使之实好理解,就是把虚的东西,变为有具象的、可感知、可触摸的,甚至有温度有味觉的东西。也就是把虚的东西画面化、情节化。从人的认知习惯来说,抽象思维虽然高级,毕竟只是近几千年发展起来的,不是我们人类老祖宗花了几百万年熟悉应用、已经牢牢长在我们脑子里的具象思维。对我们来说,画面化和情节化是如此地熟悉亲切,它们是我们孩童时每晚必抱着睡觉的洋娃娃,如此粗糙如此破旧,但我们就是偏执地不讲理由地搂着才安心。
实使之虚就有点不是那么好理解了。我想其目的是要从具象中作一点抽离,不说眼前事,而是从更高的维度做一番审视,虽然最后也仍然落回到具象中,但经由这抽离,获得更悠长的韵味。概因具象虽好,却容易无味。得里面加一点情绪,加一点思辩,加一点哲理……因此,实使之虚,是更加高级的技巧,是诗的技巧。
虚使之实,实使之虚,不但是一个“术”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层面的问题。我想所有艺术本质,不过就是这么一个虚实转换的过程。进一步说,我们的人生,也不过是从这实得让人绝望的一地鸡毛中抓出一点虚无飘渺的意义。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实使之虚的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