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二零零二年七月廿七日,夜宿长清大峰山,翌日晨起爬山,造访峰云观,参观齐长城,屯兵营等古迹,感慨万千,遂撰文以记。
早晨起来,趁着气温还没升上来,匆匆绕过山下的一湾池塘,池塘没有多少水,也不清澈,却有几只鸭子在水里戏耍。沿着青石台阶向上爬,依次经过王灵官庙和峰云观,很快就要到达了山顶,看到了传说中的齐长城。
这长城乍一看很残破,分明就是一堆破旧杂乱的石头,连断壁残垣都称不上,显得毫无生气,逊顺地藏在草木的中间。看上去,让我多少有些失望,毕竟与想象中长城的雄壮相差太远了。爬到山顶,看到这堆石头沿着山峰向北、向东延伸去,才感到有墙的形体。可仍感觉不到它有何奇伟之处,也许是在城市里高楼大厦看的多了,再看这三四米高的墙头,怎么看也觉得不起眼儿了。齐长城号称"中国长城之父",我国古代建筑最雄伟的代表,此时此刻在我眼里,他却没有彰显出一点父亲的高大形象。
沿着石路向北走了几米,渐渐觉得这墙变得整齐高耸起来了,超越了周围的草木荆棘,远望去竟也和云朵相接了。再定眼细看,这些粗犷的石头也变的有秩序了,石块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却都错落有致,彼此嵌合的非常紧密。墙体上部每隔一段距离都留有观察孔,墙根部也依山势留有排水孔道,保证雨水可以顺势排出,所以它屹立山顶两千五百余年不倒。这才意识到,眼前这石叠的壁垒已经横亘了几千年了,其间风吹日晒、雪雨冰霜,都未曾屈服。在那遥远的时代,建造这城墙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没有起重机,没有现代的机械设备,甚至连上山的石阶、石路都没有(这些石阶、石路都是近年因旅游开发才建造的)。所有的石块都是劳苦人民一块一块地搬来,一块一块地垒起来的,那建造的过程甚至是忍着饥渴和病痛,冒着酷暑和严寒。也许我正抚摸的这块石头就沾染了古人手上的鲜血,采石匠挥动着大镐将它从生长了百万年的山体上撬下来,搬运的苦力或肩挑、或背负,或手搬,一步一步将它运到这墙脚下,石匠细细地观察它的形状,为它寻找一个合适的安放位置,也许试验了好多次,终于放在了这个位置,一放就是几千年。若石头也有思想,不知它从长了几百万年的山体上来到这儿,会有何感想,会思念曾经怀抱它的大山吗?
沿着石路再向东走百十米,便是古屯兵营遗址了。所谓屯兵营,即石头垒的一片片的小房子,所有房子完全用石头砌成,连房顶也是用石头一块块叠起来的,没有用一点木材或泥土,虽然看上去是透光的,却丝毫不漏雨。据介绍现在的工匠都没办法复制建造出这样的屋顶了,顿觉得这一个个的小石屋有了一层神秘的厚重感。原来古代的将士们就是在这石屋里宿营的,踱步进去,里面有一丝阴凉。屋内什么都没有,屋子虽小,却也空旷,四壁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在里面呆上一会就感觉单调的不能再单调了,也不知古代的将士们住在这山顶的石屋内是如何排解单调寂寞乏味的。
长城边不远处赫然立着一块大石,上书"孟姜女哭长城处"几个红色大字;下山的路旁又见一石竖起,上书"孟姜女问路石"。相传,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久无音讯。孟思夫心切,决定去边塞寻夫,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长城建设工地,于是,一个痴情的女子,在这荒凉的边塞中,面对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国防建设者"们开始了询问、求助的过程。也许孟姜女的出现,让无数丈夫想到了温柔的妻子,让无数儿子想到了慈祥的母亲,让无数父亲想到了可爱的孩子,于是孟姜女寻夫的事迹在这片建设大地上传播开来。终于有一天,她打听到了丈夫服役的地方,带着满满的希望,甚至一遍遍想象着见到丈夫后为他擦汗补衣的情形。可是,等待他的却是丈夫的死去的噩耗,丈夫已被埋在长城的脚下,再也感受不到爱人温暖的拥抱,只有这冰冷的长城。悲痛欲绝她只能用哭喊着质问苍天,命运为何对她如此不公?为什么有人天生坐明堂,有人却要受这奴役之苦?苍天无法回答她的质问,只有陪她一起哭泣,大地也为之震撼,忽然之间,天降大雨,山摇地动,大片的长城轰然倒下。
当然,长城并未倒下,孟姜女哭长城只是被夸大了的传说而已。长城依旧是那时的长城,只是筑城的人不在了,城内的王也不在了,连城内的国家也不存在了。 这长城留给我的,是绵绵不尽的思绪……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一,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在大峰山上,我所见到的也仅仅是森林中几片叶子而已,但愿我没有被一叶障目。
——吕艳朋,2012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