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同时也都是优秀的建筑大师?
比如佛罗伦萨画派创始人乔托设计了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钟楼,贝尼尼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柱廊和青铜华盖。
尤其是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是著名的画家、雕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建筑师!
其中原因,或许从达芬奇的名著《维特鲁威人》可以找到答案。
维特鲁威是古罗马时期最负盛名的建筑家,其著作《建筑十书》堪称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囊括了建筑、几何、天文、光学、音乐、绘画、哲学各个方面的内容。
维特鲁威多次强调,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必须懂得几何、天文、音乐和绘画,从《建筑十书》中可以看到,古罗马以前的古代建筑,一直崇尚以人体的和谐比例来进行建筑的构造。
这也正是为什么许多伟大的画家、雕刻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建筑家的原因,那就是无论绘画、雕刻,还是建筑,遵循的原理都是人体“比例关系”的运用!
比如,《建筑十书》中已经开始利用光的透视,进行建筑“近大远小”的测量。
维特鲁威甚至把天穹的形状比做一个三角竖琴。
反观中国,最早的一部建筑全书是宋朝时期李诫的《营造法式》,而堪称中国建筑祖师爷的鲁班好像除了“鲁班尺”以外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著作,直至明朝时期才在民间出现了一部《鲁班经》,大多数的木工技艺都是依靠师徒口口相传。
到了清朝的时候,我国出现了第二部建筑著作《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可叹,我泱泱大国自古只有两部建筑专业著作!
我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对比了中西方古建筑的不同,第一条便是主材: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料,而西方国家古建筑多以石材为主料。
或许正是鲁班的“被神话”,把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引向的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方向。
然而,推动古建筑发展的,无论东西方,还有一群关键人物,那就是哲学家!
西方古建筑从古希腊式的三角形状到古罗马式的圆形,其实都是毕达哥拉斯哲学内容的体现!
而中国春秋时期的《墨子》,实为堪比超越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公输》中记录了墨子和鲁班的智斗故事,最后鲁班所有的攻城计划全盘输给了墨子。
在《墨子》一书中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
中国历代共计拟定了60多部历法,其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是《授时历》,他的主要起草人是元代的太史令郭守敬,而郭守敬的老师刘秉忠,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领导设计了元大都的城垣。
刘秉忠是中国算学神秘主义开创人,堪称中国的毕达哥拉斯。
刘秉忠按照《易经》“大哉乾元”的意义,建议忽必烈设国号为“大元”。
当时刘秉忠亲自勘查北京周边风水,设定天坛为圆,地坛为方,中轴北指紫微垣北极星。
同时依照《周礼·考工记》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比如“三朝三门之制”,历时十八年建城。
之后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将新都命名为“大都”,元大都起,基本划定了北京城的原始轮廓。
总的看来,中西方的古建筑除了主材和建筑几何图形的不同外,其实都非常注重哲学的应用,中国人叫“风水”,西方人称之为“占星”。
比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这其实和中国古建筑中的藻井何其相像!二者都寓意为宇宙的模型。
在暗示宇宙模型的古建筑中,最“拉风”的莫过于罗马的万神殿的穹顶了。
但不同的是,西方古建筑把几何图形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中国古建筑却有一样特点传承至今,堪称中国建筑的一个标志特点,那就是“对称性”!
据说,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站在古希腊神庙前大彻大悟,是否有一天,当你观赏某个古代建筑时,也会突然大彻大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