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76。2020-1-30》
继续复习孟子的所欲、所乐、所性: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50,尽心章13-21-2》
今天是戊戌年丙辰月辛卯日,三月十四,2018年4月29日星期日。
上一节讲到,君子追求广土众民的超级大国。
一个君子,面对事业问题,如果没有力争上游的雄心和抱负,就不是儒家价值观。孔子说:"狂者和狷者,我取狂者,因为狂者进取,狷者保守"。君子的追求要弘阔博大。
随后,孟子却又话锋一转说,君子的快乐不在这方面。
那么,君子的快乐究竟在哪儿呢?
孟子说:"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定普天之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
请问,这与"广土众民"的超级大国梦有何区别呢?
"广土众民",是地理范围,物质层面;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是人心状态,精神层面。
居于天下的中央,凭的就不能仅仅只是实力了,更要凭借着人心归附。天安门的高度,世上任何一个摩天大楼均不可企及。君子把奠安海宇视为己任。
安定普天之下的百姓,凭的就不能仅仅只是税收了,更要凭借着公平正义。人口再多,若为暴民,就不再是梦想而是恶梦。君子以康济众生为志愿。
天下为公的使命和服务大众的志愿,不断扩大的版图和不断凝聚的人心,使得这一世的版图,都在他的统驭之中,这一世的民物,都在享有他的治教之泽,就好像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一样,这样的成就,满足了君子的大行之心,岂能不乐呢!这就是周文王由一个百里小国而王天下的逻辑。
自私者,天下之财不足以填满他的欲壑,为什么?请问,欲望得到满足之后是不是就会消失?不会。相反,只会越来越大。比如说最初只抽一支烟,后来半包,再后来一包,然后两包,最终变成烟鬼。欲望不是靠满足它消除的,而是靠节制。
大公者,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不仅不会变穷,反而不断扩大和富足。到底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呢?还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众星拱之"呢?这是价值观的问题,这是觉悟和心性修养的问题。
但是,孟子话锋再次一转说道:"所性不存焉"。虽然感到快乐,但是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
这是什么意思呢?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事功的快乐来自于时势,这种快乐来自于外面,君子的本性则无待于外,所以,君子的本性不在这方面。以天下之大,而仍无关于性分,可见本性的全体,必然超出于天下之外。我们通常以势力作为轻重的标准,见识就太小,也太浅了。
明天继续何谓君子所性的问题。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