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开始流行脑筋急转弯,非常清楚地记得这两个脑筋急转弯问题:
1.刚买的袜子为什么破了一个洞?
2.飞机失事了,为什么没有人受伤?
当时的智商真被无情地碾压--就是想不起来。只能偷偷看后面的答案。当然那时候也是乐此不疲,同学之间互相提问,如果被提问到自己之前看到过的问题,那就威风了--只是那样的时候少得可怜,一般都是追着人家问答案是什么。
当时脑筋急转弯问题出来的时候,口号喊得是培养逆向思维,可也不太清楚,经过脑筋急转弯的熏陶,自己的逆向思维到底增长多少。
回想起来,那都已经是多去十几年的事情了,为什么今天又翻出来呢?是因为昨天晚上突发奇想,想跟五岁半的女儿玩一玩这个游戏。
我给女儿出的第一个题目是:小明已经打开暖气,关上门窗,可是他还是觉得特别冷,为什么呢?女儿想了很多,比如他没有关门,他没有带围巾帽子,还有其他的原因,我就不断地引导她,最后呢,女儿终于想到了“正确答案”--因为小明站在门外。
很多的脑筋急转弯都是这样的套路,根据场景的条件,一般都会默认小明是在屋内,所以想了很多原因都不太合适,而且一旦起初的时候思维在“屋内”,就一直在原地打转,想让思维从“屋内”转到“屋外”特别难。
印象比较深的,是我问女儿,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为什么没有淹死呢?女儿回答出一长串,因为这个人带着游泳圈,穿着游泳服,而且还背着氧气罐子,而且还说因为他有这些装备,所以不会淹死。甚至还描述了如果这个不会游泳的人如果没有没有这些装备的话会怎么样。
我和女儿玩脑筋急转弯玩了挺长时间,有差不多20分钟。稍早一些的时候,我给她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警察看到小偷,为什么拨腿就跑?引导了好久,终于说出警察拨腿就跑是去追小偷去了。后来隔了一段时间,我又问她,猫看到老鼠为什么拨腿就跑,她马上就脱口而出猫是去追老鼠了。
过程真的很开心,过程中为了不断地接近最佳答案甚至超过最佳答案,需要不停地开动脑筋,真是特别好玩。
最后回到条件导向和结果导向。
以小明开暖气还感到冷来说,条件导向,会想到既然开了暖气关了门窗,一定就该感觉到暖和才对,所以当一这样想的时候思路就完全偏了。
结果导向呢,小明感觉到冷,可是他已经开了暖气了--如果在屋里就该觉得暖和才对,除非--没有在屋里。到此,问题就完美解决了。
其他问题也是一样。脑筋急转弯问题总是试图把多余的条件从一开始就植入回答者的大脑,所以才会造成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等看到答案的时候又会感觉特别简单。
套用一句特别绕的话就是:你以为你以为的是你以为吗?条件一开始就不对,所以适合从结果出发倒着推,实际上答案就出在条件里,不要自以为常识是那样的,脑筋急转弯就是引导人跳到自己挖的坑里,而且还不自知。
条件导向和结果导向,实际上是数学思维里很重要的一条,尤其从初中阶段开始,对于证明题要做到从条件和结论同时出发,条件和结论在中间相遇的时候也就是问题被解决的时候。
愿我们大家带着条件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双向操作系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最后送上我和5岁半女儿关于脑筋急转弯的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