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荒原人
【事件】
近期,“凤凰网”的一篇纪实报道《底层的互助:越来越多小餐馆对无收入者免单》登上热搜,在这悄然而至的寒冬季节,这篇报道着实温暖人心。文章提到博主李一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的探店经历,他在深夜的商场,发现多家餐馆愿意为经济困难者提供免费的餐食,这些餐馆在经济困难之际的举动,让许多人心中产生了温情,也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有很多读者留言表达内心的感动:“不知为何,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哽咽,这大概就是属于我们底层人民的互助和温情吧。”
【影响】
这篇报道有10W+的阅读量,且有近500条留言,被广泛转载,引发关注。而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可能不仅是其以客观、中性的文字,报道了底层民众是如何透过具体行动共克时艰,更多的是文章本身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在压力丛生的当下,仍然能感受到这世间的温暖与善意。
【微评】
长久以来,我们以为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完美、光鲜与亮丽。但如果深入社会底层,或者略微关注一下身边具体的个体,你会发现,现实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艰辛。有人说,口罩时期固然艰难,但没想到,摘下口罩的今天,无论就业市场或经济现状,会低迷到如此程度。很多年轻人生活在失业的焦虑中,也有很多人深陷对未来的迷惘中,于是内卷、躺平,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底色。
这些针对无收入者提供免费餐饮的餐馆,对当下的危机一定有充分的认知。作为餐馆,首要考虑的是需要生存下去,而当前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这些餐馆没有“趁火打劫”,而是愿意在寒冬之时为众人抱薪。这种行为体现了其人性化的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其举动也提升了餐馆的口碑,在社区内外产生了积极的气氛,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正如有经济学者指出,这种免单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给餐馆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提升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认可度。例如某餐馆的老板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体现我们的价值观,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这里,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这些餐馆的善举,如黑夜中的一盏灯,照亮旅人前行的路。他们微小的举动,是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一种反讽,告诉我们:人间还有一种利他的精神,其给他人带来益处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格局。
当然,也有人对这些举动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餐馆的初衷很好,但长此以往,是否也会间接助长某些受助者的依赖、不思进取的心理?毕竟,在一个缺乏感恩精神的文化中,许多人习惯了接受与索取,也会漠视他人给予的恩惠;甚至,有人会以各种粗鄙的方式回应身边的善意,比如网络爆出的学生扶起受伤老人反被诬陷事件,以及“碰瓷现象”。这些令人沮丧的事情,让人想起两千多年前的那句睿智的忠告,“只因不法的事情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太24:12)
因此,一个文明的社会,归根结底还是每一个个体从最细微处着手,履行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餐馆或某些社会团体的善举令人感动,但如果每一个社会大众没有思想的觉悟和行动的改变,仍然很难改善整个社会风貌。正如圣书上对所有跟随至圣者的忠告:“你们要彼此相爱”(约15:12)——“彼此”指的是双向的关系。只有双向奔赴的温暖与善意,才能让一座城市迸发出爱与文明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