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外面太阳那么好,风那么暧,咱们要不聊点吃的,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春心荡漾的三月天?
刚嫁过来的时候,其实我并不爱吃婆婆大人煮的饭,还好不用天天吃,这里如果有表情一定是我捂着嘴偷着乐。每道菜都咸的让人皱眉头,有一次吃完我偷偷问老公:这是盐贩子死光了吗?老公一脸的茫然。那些菜咸的让我没有勇气再次举起筷子,也许是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也许是这张嘴早让我妈给宠坏了,好吃的不好吃的眼一瞅便清楚。从小到大吃我妈做的菜好像就没腻过,每次放假回去不吃一脸疙瘩绝不停下我勤劳的小嘴巴。我家妹子好像也是这样,而且据我观察有过之而无不及,上次回家俺家妹子牙痛发作,疼的眼泪汪汪,就是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照样吃了我妈熬的老母鸡,最后还意犹未尽的喝了半碗黄澄澄的鸡汤。虽然我觉得我妈做菜油水太足,上面总是油晃晃的一层,但还是无法阻止我这张好吃的嘴,跟我这颗超级贪婪的胃。我的那个远在河南的常年背着相机行走江湖的表叔(其实这是调侃,人家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实业家,现在是正儿八经的摄影师,而且年轻那会绝对宋仲基一枚!为什么提到宋某某我就想流口水呢?都是春天惹的祸,咯咯哒)对我妈的厨艺更是赞不绝口,他是那种满世界跑的人,按说山珍海味也吃了不少,却依旧喜欢吃我妈做的家常菜,很多年前我跟我妈去洛阳看望他,他竟然第一时间把我们领到了菜市场,美其名曰想念家乡的味道。我每次回家拍一大桌吃的传到朋友圈,他逢拍必赞,我估计口水已经打湿键盘。
在做吃的上面,我觉得我们家这位绝对算得上天赋异禀。从最初炒糊的蛋炒饭,到现在的炒炸蒸煮无所不能,渐渐弥补了婆婆带给我的小小的遗憾,所以结婚后厨房这块宝地也被我俩折腾的风生水起。我有时觉得胖子锅特别像我妈,在吃上特别有耐心特别有爱心,人家可以花两个多小时躲在厨房咚咚锵咚咚锵,就为了满足我跟小妞对热干面的无限渴望。但是我恰恰相反,我做吃的首先一定肯定是为了满足自己,但是我不认为这是自私,没有谁规定你做饭好吃就一定得做给他人吃,我每次下厨房完全凭借某种感觉,对食物还有餐具的感觉,有时候还有心情,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拒绝进厨房,现在恰恰相反,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用食物填补心头的各种爱恨情仇,我想这是种进步。曾经某人进门第一句话一定是:媳妇你吃了吗?自从我迷上美食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问题,热爱美食确实是自爱的开始,有兴趣的菇凉不妨试试,但是不要勉强。
小妞上小学的时候开始在奶奶家吃饭,除了礼拜天,基本上是一天一顿,好多次接她回来路上,都会眼泪巴巴的跟我装可怜:妈妈,奶奶做的饭超级难吃,我不爱吃,你明天接我回来吃好吗?因为上班的地方离她的学校很近,所以有机会亲自下厨给她做晚餐。那段时间无论我做什么,小丫头都会不遗余力的夸我,我记得我们吃的最多的是西红柿黄菇鱼,还有水煮小仔鸡,偶尔我也会做一个合口的小锅仔,有时是扁豆,有时是四季豆,有时是香干,无论我做什么小丫头都吃的很开心。可能是在奶奶家确实没吃饱,也可能是我的厨艺确实不错,我的直觉是后者。后来她从幼儿园到小学又到初中,渐渐挣脱我的怀抱,渐渐变成她搂着我走在路上,但是我很少再听到她抱怨奶奶做的饭菜不好吃,我倒是去婆婆那里吃过多次饭,亲眼见到小妞在婆婆家吃完很大一碗饭,一个煎鸡蛋,还得是八分熟的,菜若干吃完还喝一碗汤,有一次吃完跟我说妈妈天天这样吃都吃成小胖子了。所以在做饭这件事情上可塑性极强,你千万不要因为你现在什么也不会就放弃未来关于美食的千百种可能。
我有时候觉得做饭除了洋溢在心里的爱,还有遗传。我有一个做饭好吃的妈,我妈也有一个做饭好吃的妈。我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了大部分的时光,留在记忆里的除了捉鱼摸虾就是吃,我到现在依然想念外婆蒸的馒头,做的锅贴,各种腌菜。小麦成熟的时候,外婆会让舅舅们把麦子背去大队磨面,等一个闲点的日子就给我们蒸馍馍吃,白白的馒头卧在新鲜的藕荷叶上,灶里添上柴火,熊熊的火燃着,荷叶和小麦的香甜慢慢挤满厨房的角角落落,而我早已经在灶台边幸福的流口水。腌菜几乎是四季都有的,白菜,韭菜,萝卜,地里出什么就腌什么,生活被外婆的一双手打理的有滋有味。过年的时候外婆一定会给我们做麻糖和汤圆,我最记得做汤圆的情形,那些米先用筛子筛干净,放进一个大木盆里让它们泡澡,然后外婆开始清洗石磨,等米泡的弹性十足的时候,外婆就喊舅舅们过来帮忙拉磨,这些工作多数在晚上进行,只有晚上大家才有时间做这些事情,那些已经泡过的米被外婆一小把一小把的喂给石磨,咯咯呀呀的几圈后就有淅淅沥沥的糯米浆顺着石磨边缘流下来,我就守在旁边幻想圆圆的甜甜的汤圆明天到我的碗里。
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懒病发作,每天就是吃吃吃睡睡睡......时间已经到了四月,开过的花已经结果。今天第一次坐下来写这么多的字 ,心里有种久违的感动,愿每一颗心都能在春风里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