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的清晨,照例是属于我的居家瑜伽时光。
女儿在校未回,儿子尚在酣睡。
我换好瑜伽服,赤脚踩上客厅的毯子上。熊孩子周五放学后,照例把书包、书本、红领巾等物品闲散一地,时时侵犯这块“领土”的有序和安宁。屡教不改。
俯身收拾时,两张陌生的数学卷子突兀地出现,抢占C位。满卷刺眼的大红八叉,打分处鲜红的两位数分数,挑衅般真切。瞬间感到眩晕。
心情不在轻松。这分数,连支付一顿午餐都不够。哎~
呼吸停滞了几秒。那一刻,老母亲所有的愤怒与焦虑,火速签到,没有缺席的。
儿子今年十三岁,七年级,个头体重都已威风地居于三人行之榜首。处于叛逆期的前端。那个曾经乖巧听话的男孩,没丢,只是在过去了。
如今,我的叮嘱总被当作耳旁风;想坐下轻声细语地讲道题,总被他烦躁的咆哮打断。
我懂——极强的自尊心,让他想紧握学习的自主权,生怕暴露短板;贪玩懒惰的天性,又让他恐惧任务加码。我说补课,他立刻像刺猬般竖起尖刺:“不去!”
以往遇到这种情况,他不让我插手,用手机AI搜题,将答案一抄,说是老师上课会讲。
练完瑜伽,心绪渐平。我想尝试一个办法:将错题一式两份抄在作业本上,一份我写解题逻辑,一份由他照着做,看明白一道写一道。不用AI。
我埋头抄到下午,双眼冒出小火花。静等他做完周末作业。
怕兵情有变,我细声地预告了几次,晓之以情地打好预防针。
可是,当我们并肩坐下,我刚讲完第一题,他突然情绪决堤,不耐烦地嚷嚷道:“我看不懂!听不懂!我不会!我就是学不会……”
明明他能驾驭的一道题。我继续讲解一遍,用捣碎了、揉碎了的颗粒度。他两只手捂着耳朵,攒着眉头,倔强的小脸贴在了桌面上。很丧。
我突然醒悟过来,孩子之所以给到自己负面反馈,是过往学习当中,遭遇太多的寒风冷风。热情的火苗,浇了又浇。
儿子上小学第二个月开始,我作为他身边唯一的监护人,陪伴照顾着他和姐姐。可能经历和性格的双重因素,他对我有着过于依赖的情感,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自主性。
生活重压下,我一直在找事业的第二曲线。可我一旦分心,疏于管教,他学习成绩便断崖式下滑……
在这个“学霸传奇”的光环效应下,敏感又自尊的他,带着弱于他人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就会被周遭的声响,褶皱、抗拒再趋同……
想到这,我双手攀在他的肩上。缓缓地说:“妈妈不允许你给自己负面的评价。不是你学不会,也不是你笨。你跟学习好的孩子比,是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记得你幼儿园时,看别人下象棋竟然无师自通,敢和大人对弈;你喜欢拼乐高,动辄几千个碎小零件,你从来没有畏难过,放学后,废寝忘食地,专注几个小时,用几天的时间拼接完成;妈妈这些年遇到困难时,你还会像大人一样给我做心理建设,鼓励妈妈……”
“你只是还没有开学习的窍而已。世界上有那么多花儿,各有各的花期。腊梅开在一月,桂花香在九月,荷花绽放在六月。人和花儿一样,每个人开慧的时间不一样而已……”
“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你也是。如果你听到不好的评价和标签,内心不要自我认同。记得清末四大名臣曾国藩的故事吗?小时候在房中背文章,背了很久还是不会。把房梁上的贼急的,跳下来给他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讲着讲着,我的声音低沉,眼眶温热。
而桌上那个蜷缩的小小身影,也慢慢地,慢慢地,融化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