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书、看书

书柜一角

文/艾冰台

小时候爱听祖母在枕边讲故事,一般听过一遍竟然能把那些故事复述出来。少长大一些,上了学,就喜欢找书看。可家里也没有什么适合孩子看的书,都是一些父亲当年当赤脚医生时留下的书,诸如伤寒杂病论,中药志,各种医学之类的书。

当时也管不了那么多,对于书的那种渴望很是迫切,只要是书就喜欢拿来看看翻翻。至于里面有什么内容,能不能看得懂也无所谓,看到那方块字就有种如饥似渴的感觉。书中的很多生字也大多是勿囵吞枣,纯粹是“秀才不识字,认字读半边”的感觉,至于什么意思也不是最明确,就喜欢看看翻翻而已。

尤其喜欢那中药志,里面有很多植物的图谱,感觉就像连环画一般,一张张植物的图,虽然不是那种彩色的,就是那种黑白颜色。画的也不是最逼真。只能看个形似,看到画下面的名字和当地的说法去比对,由此也认识了很多植物的学名。

很多学名背后还有诸多不知道的说法,那就是一个个故事。看到这种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这不起眼的草儿还有着这么美丽的传说。当地对于植物的叫法是很粗俗的,很形象,而它们的学名确实很雅致的,对比一下才知道读书认字的重要性。

诸如车前草,这学名是很形象,把草儿的特性也说得很清楚。它长大后有两根矗立起来的穗,就像古时候的车子前面的两个凸起,故而得名。可当地的说法呢,根据这草儿的叶子的形状来叫,那叶子扁平,似乎有一条条竖线浮在页面上,如同青蛙的背,可不交青蛙草,而是叫做癞蛤蟆草。两相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俗名真是俗名。这样类似的名字还有很多,诸如阿拉伯婆婆纳(鹅(白乌具)草)、马齿苋(酱买菜)……

家里的那几本书都翻烂了,去亲戚家也喜欢找书看。大人们在一起聊家常,我就喜欢一个人跑到亲戚家可能有书的地方去找书看。

在亲戚中除了大舅是读书人外,其他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所以每次跟着母亲去外婆家,最喜欢到大舅家去。又一次竟然还发现了一个大宝库,在大舅家的床底下,竟然后一大捆一大捆的书,对于一个才上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那简直是一个宝藏啊。也不再想和其他小伙伴玩儿了,就躲在床底下,费劲把捆着的线解开,解不开就把书从中抽出来。一本本的翻看着,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该吃饭的时候了,直到传来大人的呼喊声。才依依不舍地从床底下钻出来,有点不情愿地去吃饭。

从大舅家出来,匆匆跑到外婆家。看到自己儿子身上都是灰尘,母亲一边拍着一边问,

“你去哪儿疯了啊?怎么都是灰尘?”

“我,我,我没去哪儿啊……”

“去洗洗手,吃饭吧”。

匆匆地吃完饭,给外婆外公打完招呼,又跑得,没影了。

“这孩子,大了就变得这样没规没矩。”母亲一边摇头一边说。

跑回到老地方,继续看上午没看完的书,看书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的。等到要回家时,又听见母亲的阵阵呼唤。这一天咋过的这么快。

或许是发现了宝藏,以后每次母亲来外婆家,我总是跟着,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多看会儿书。

多少年过去了,大舅家也早就翻造了房子,那些旧书估计也早就处理掉了,他们或许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外甥曾经在他们的床底下,陪伴着书他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周末。


2022.4.24

沪上  北风斋

继续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