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山上的风有点凉凉的。下雨的缘故,站在大石小学三楼的阳台上,远望过去,山尖一点点被淹没,升腾的云雾和青山绿树交相辉映,有点幽山隐居的感觉。
教室里,年过六旬的公益人廖晓义老师有条不紊的说着“国学社工”的各种理念和10年来,她在农村社会工作方面、也就是所谓的平民教育上,投入的心血和取得的成果。
务实、超前、情怀和理性并在,是我对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这个成立了20年的NGO最大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眼前这个了不起的创办人,她的叙述没有夸张渲染,没有妄自菲薄,也没有目空一切。
坐在教室的一整天,我都希望自己能对不管是国学,还是社会工作产生一点没有理性的那种激情。
可惜没有。
听着熟悉却不熟练的国学概念和知识,看到即将面临的工作的琐碎杂事,我满脑子幻想装扮精致的自己,也许可以叱咤在职场,拿着月薪N万,没有男朋友也能潇洒自由地生活。实际上,却连一个什么工作都还只是脑海中模糊的概念,也忘记了,自己并没有一个称得上“专攻”的“术”。
眼高手低,愤怒自己的无能或许是最精确的解释吧。
2
一方面是一头扎进NGO做着自己还不知道结果如何的项目,高风险压力之下的背后,是高回报的绿色、生态、健康三农的回报,代价是三年孤独的农村生活和随之而来的琐碎和挑战。一方面,是自己面对春招求职的诱惑、迷茫、无知和失落。
我选择了前者,此刻心里却不快乐。
事实上,即使选择后者,我肯定仍然不会快乐。
前者的条件对多多少还想多读点书,想保留学生气的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实施想法,从决策到执行,一个人慢慢成为全才,优美的环境之下,偶尔还可以读读书,写写文。
想起来,对”一个人“来说,可谓自由而幸福,还附加着可观的社会价值。
可是,我们现在都不是一个人,而是社会人。我的心,也早不是那个只凭感觉就可以弃理从文的高中生;那个因为憧憬,大学只学会了写新闻、做编辑,这一件事的大学生;那个只是因为别人对我好,就不顾留言和反对,厮守等待4年之久的女孩子。现在的我,了解和憧憬着手机屏幕里那些面容姣好、衣着光鲜亮丽、游览着世界各地名山大川、吃着各种大餐的男男女女。
说白了,就是功利心将我变得不是我。
3
我想,我应该不是被异化的唯一一个学生,也不是最后一个人。
那些和我一样的“我们”,欲望着别人的欲望——找一份大家觉得不错的工作,为大家觉得应该买的房子而债务累累。
钱的多少,成为了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赚的多少、衣食住行的贵贱成了成功与否的尺度。钱越赚越多,接触的新东西越来越复杂,书却阅读越少,哪里还顾上考虑心灵的方向。
我们不是不清楚哪个方向是好的,但选择一条独木桥,实在没有勇气;
我们不是不清楚哪个方向是好的,但社会嘈杂,修齐治平,最难的成了那个没有标准、或者门槛极高的修身;
我们不是不清楚哪个方向是好的,但能成功吗,几时成功的拦路虎倒逼着我们视而不见;
我们不是不清楚哪个方向是好的,但无数声音告诉我,做成心里想要的那个样子,你还是离不开钱!
我们不是不清楚哪个方向是好的,但 但是 太多,不如就待在安全地带,一起正常就好了。
其实,我挺讨厌现在的自己。
4
走出那间教室,我想起回老家看到的落后、愚昧、麻木。
其实,就是“盲”。
现在放弃,安心吗 ?
应该会吧,我想,如果有个好工作的话。
真是混账,不骂不快;
嗯,痛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