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我前天干了一件蠢事,也是这件蠢事促使我写下今天这篇文章。
前天下午我没控制住情绪,差点和同事争吵起来。
当时跟别人约了见面着急从公司出去,没想到在出发前突然看到一个最终版的激励播报的邮件公示。
我对公示内容向相关同事提出异议,没想到无论怎么说理都说不通,又着急要走。最后撂下一句:“算了,我不想跟你说。”之后,转头就出了公司。
等出门冷静之后,又觉得自己刚才态度很差,又有点后悔。
这也促使我开始思考情绪的问题,因为平时我的脾气比较急躁,常常也会遇到一些情绪问题,比如:
有时候会对亲近的人发一些脾气,事后想一想又觉得没有必要。就比如偶尔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跟L先生吵起来,当情绪绑架大脑的时候,真是难以控制自己。
所以,当前天做了那件蠢事之后,我开始研究情绪这个东西,希望能够得到对情绪有更多的认知。以下是我研究的一些东西和感悟,还是分三个模块来说:
- 情绪的本质是什么
- 人们会根据内感受,来进行情绪判断
- 如何管理我们的情绪
01
情绪的本质是什么
传统的观点认为情绪是普遍的,全世界至少有六种基本的情绪,比如快乐,悲伤,生气等,他们有统一的表情以及生理反应,是客观存在的,有一些特定的脑区去控制它们。
外界活动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例如,森林中你看到一头熊,激发了你的恐惧,你拔腿就跑。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保罗艾克曼,有一部美剧叫做《别对我说谎》,其中的男主角,就是以他为原型的。这种观点我们可以认为是情绪1.0版本。
而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在《How Emotions Are Made》这本书里提出来一个颠覆性地新理论:情绪建构论。这是我们说的情绪2.0版本。
巴瑞特教授认为情绪的本质是预测。这其实也是大脑的基本工作方式,我们的大脑时时刻刻都在进行预测,基于过往的经验,然后来猜测眼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给它赋予意义。
先看一个彩虹的例子。
当你看到彩虹时,你会看到离散的彩条,就像左边的图片展示的。但在自然中,彩虹没有条纹——它是一个具有不同波长的光的连续光谱,这个光谱没有任何边界或者光带。
为什么你和我都会看到彩条呢?是因为我们拥有对颜色(如红、橙、黄)的心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你的大脑自动对光谱特定范围的波长进行归类,将它们归入一个颜色的类别。
你的大脑会淡化每个颜色类别内的颜色差异,会强化类别之间的不同,这样你就能感知到彩带了。
你的大脑赋予了视觉信息以意义。情绪也是类似的,大脑在基于过往经验的情况下做预测,并给它赋予意义。
02
人们会根据内感受,来进行情绪判断
在开始之前,想问你两个问题:
你有没有参加过一些线下的培训课?在这些线下培训课中,会大量加入肢体语言或者肢体活动的节目。比如:让你拍拍手,跳跳脚,让你拍拍身边人的肩膀等等,被称之为热场。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环节呢?为什么很多心理学专家建议,如果你要表白或者约会,推荐你把约会地点放在欢乐谷或者吊桥等地方呢?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先放一放,先来看看内感受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你的身体内部的变化,如心跳、呼吸、体温等的改变本身是一些生理变化,没有心理学的意义。而一旦你大脑的概念参与进来,它们便有了附加意义。
而人们会根据内感受,来进行情绪判断。
巴瑞特教授讲过一个关于她经历了的小故事,大概是: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和我同一个心理项目组的男孩约我出去。我不是很了解他,所以不太愿意去。坦白来讲,他并不是特别吸引我,但是那天我在实验室里工作时间太长了,所以我同意了。
当我们坐在咖啡店里,令我奇怪的是,在聊天时,有好几次我感觉自己的脸红了。我的胃开始颤动,我无法集中精力。好吧,我意识到我错了,他非常吸引我。一个小时后我们分开——我同意以后会再次和他约会——我回家了,一路上我都非常困惑。
当我进入我的公寓,钥匙掉落在地板上。接着,我吐了,我感冒了,随后的一周都只能卧床休息。
巴瑞特教授最后才发现她是由于感冒了,身体内部由于感冒的一些症状,让她错误地把这些症状归因为“心动了”。
了解了这些原理之后,我开始重新检视我遇到的问题。
比如文章开头的时候,我提到的情绪问题。其实本质上是当时的情绪我着急出去,着急的情绪一上来,身体动作也开始变得很快,当我不能马上和同事得出一个结果的时候就会让我着急上火。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需要考虑的是:是否应该让自己先平静下来不那么着急的时候再来讨论?
我同时发现,前面提到的因为一些小事跟L先生吵架,往往是发生在这样一些时刻:饿着肚子半天没有饭吃,这个时候因为我们都没有吃饭,所以身体是血糖比较低,胃可能也开始有一些翻滚。
这时候因为这样的一个情境下,我的身体就会把这些反应解释成是生气,那它们变得很强烈,让我的火气蹭蹭蹭上去了,难以控制,遇到点小事就能被点燃。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想,需要考虑的是:首先意识到这样一个情况,先吃点东西让自己血糖上升,或者明确跟对方表示我现在身体不舒服,容易失控,等吃完饭平静下来之后再来谈。
那么回到这个部分开头的那两个问题,我们很容易就能有了答案:
培训课程中的肢体动作,实际上大部分人都远远低估了这种肢体动作对于一个人情绪,甚至是思想的影响。
比如:在这些肢体动作的引导下,很多参加培训的人以为自己是获得了不起的知识而倍感兴奋,产生认同感。但实际上只是巧妙设计的各种肢体动作,让你生理产生起伏而已。去欢乐谷或者吊桥,比如:在坐过山车的时候,一个人的整个生理状态就出现巨大的起伏,大部分的默认第一反应,以为是自己“心动”了。然后基于“心动”这个前提,说服自己其实是喜欢这个异性的。毕竟要相信身体的语言,这样两个人的关系会进展迅速。
03
如何管理我们的情绪
前面也提到一些方法,那么我们也整理一下,该如何管理我们的情绪呢。
(1)确保足够的睡眠、健康的饮食、积极的锻炼。这些是确保我们的身体能够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说让我们自己有足够的能量和激情去管理我们的情绪。
(2)多体验,看一部电影、看一本书、去游山玩水,始终保持好奇。就好像一个东方人可能在他的家乡永远无法张扬地大笑,但是他来到了西方,接触了另一种文化,他便可以去表达这种情绪。
而且随着我们的体验越来越丰富化,就会产生情绪粒度的提升,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描述我们的情绪,也就可以更加精准地构建我们当时当下的情绪,才能精准地管理我们的情绪。
(3)学会理解人们会根据内感受,来进行情绪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