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游走,秋去冬来;世事匆忙,日升月落。人生旅途,蹒跚学步,每一步的抉择,都是如此艰难与辛苦。命运的轮盘不停地转动,结果谁也无法预料,当你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许不是最好,只有刚好。
《楸花》
【唐】杜甫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这首《楸花》选自诗人杜甫的《三绝句》之一,完成时间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的春天。这一年,“安史之乱”仍未平定,一代雄主唐玄宗去世,盖世“诗仙”李白去世,忠心老臣高力士去世,当年演绎“脱靴写诗”传奇的几位主人公,都随着岁月的无情流逝逐渐被“风吹雨打”而去,宣告着一个宏伟盛世的凋谢。
首句“楸树馨香倚钓矶”,诗人直接落笔写楸树的花香袭人,抒发心底洋溢着的无限情思。楸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小花,农谚曰:“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桠。”观赏和药用价值极高。馨香,散播很远的香气,极言芳香馥郁的样子,如《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钓矶,钓鱼时用来下坐的石台,如赵嘏《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诗:“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诗人春日闲遐,四处闲逛,蓦地鼻端忽然嗅着一阵香气,顺着源头看了过去,于是发现了那一棵散发着馥郁香气的楸树,恰好倚靠着钓矶茁壮生长着。简洁的几笔,就勾勒出来一幅活生生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的同时,又忍不住想要看看后面诗人还有怎样的心窍。由嗅觉引起,似乎通俗却唤起内心里隐藏着的无限欢悦,慢慢地溶入了整个世界。
次句“斩新花蕊未应飞”,诗人由闻香而见楸树,再观盛开的楸花,最终照应了题目所要描写的主要事物。斩新,即“崭新”,全新之意,如白居易《喜山石榴花开》诗:“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未应,大概、不曾的意思,如王维《听宫莺》诗:“游子未应返,为此始思乡。”
诗人由前面的嗅觉而转入视觉,转换自如,圆润剔透,没有半分生硬之意。事实上,无论是散发着“馨香”的楸树,抑或是“未应飞”落地“斩新花蕊”,都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欣喜,于不由自主之间抒发于笔墨之内。或许,正是这种使人感同身受的愉快之情,才会让人亦生出愈加想要去保护这满树馥郁花蕊的心意。
末尾两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诗人一想到美丽的花朵将要凋谢,飘落和枯萎,就再也无法掩饰住内心里隐藏着的难过和悲伤。甚至有些似乎极端的言行,宁愿自己沉浸在醉酒之中,让狂风吹落掉满树的花朵;也不想在自己清醒之时,亲眼目睹暴雨把花蕊打得稀巴烂。这并非诗人本性懦弱,恰恰是他不忍直视美好事物遭到蹂躏,情不自禁之下流露出来的真情。
诗人爱花与惜花之情,不仅表现在前面两句直观的欣赏之欣悦,到得此处则愈发显得与众不同起来。一个“不如”,辛酸之内透露出无力之感;一个“可忍”,悲痛之中流露着无助之情,两者交织在一起,完美整合。诗人正是借由此种矛盾之心思,来传递着难以排遣的惋惜和悲叹之意,让诗人的浓郁无奈与沉重不堪为人所知。
花落花开本是自然现象,在这里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得到了别具意味的内涵。诗人对散发着馥郁芳香花蕊的喜爱之情是真挚的,或许如此才会格外对花落寄予了另外一种深深的同情。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后的天然反应,更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面对天道之残酷,诗人当然觉察到自身感情的脆弱性。他可以选择逃避,比如沉醉长眠,比如眼不见为净。但是,内心深处的深厚情感,让他不得不去正视这个躲避不了的局面。在如此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下,他挥毫写下此诗,专门用来祭奠那些曾经来过爱过又逝去了的美好事物,包括草木荣枯,花飞花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