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上》)简单翻译就是,做事却不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习惯的东西却不知其所以然,一生都走在这条路上,却还不了解这条路,这就是芸芸众生啊。
与此类似的话还有《易经》中一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这两句话说了君子与百姓的其中一个区别,君子是行而能著、习而能察,而普通人则是行不能著、习不能察。
华杉在解读孟子这句话时,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提醒:
1、当我们切己体察这句话时,不要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君子的角色,而是要把自己代入普通民众的角色。
对于这点,很多人都有所体验,也许是人性本能反应吧,即使很多人不把自己归入优秀类,也常常会理直气壮地把自己归入不普通那一类,这就是“乌比冈湖效应”(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吧。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判断的地方,这时候就看你能不能做到放弃判断,跟别人走,按别人说的做。
两个意思合起来,我理解是把自己放到普通人普通认知的层面上,对于超出自己认知边界的部分,放低身段,向他人学习,必要时甚至可以盲从。
但是,这里面没有提到对于行不能著、习不能察的体察和反省。
读孟子这句话,我觉得首先我们要警惕自己的惯性思维和惯性行为,每天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按照固定的工作流程做类似的工作,按照固定的习惯过相似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身由之”,从未想到停下来“知其道”,所以“泯然众人矣”为必然。
我们不是要做“仁者”或“智者”,但是“终身由之”却不知为何,也是有些可怜……所以,要停一停节奏,能“著”多少就“著”多少,能“察”多深就“察”多深,做了总比没做好,不奢望“醍醐灌顶”的顿悟,得到些许人生感悟也是极好的。
另外,我也非常赞同某些情况下的“盲从”是一种好策略,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容易走偏。
一方面,盲从策略需要选择真正的大师、领路者,也就是真正的高手。各类媒体的发展,使得“专家”多如牛毛,观点“百花齐放”。让“盲从者”们在良莠不齐中筛选真正的知行合一者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走过了筛选关,下一步的隐形坑是“盲从”是否意味着我们跟随即可,无需去“著”、 “察”了呢?
随大流、从众是极易给人带来安全感的,同时带来的还有懒惰。跟着大部队走就好了,何必还要去思考呢?何必还要去质疑呢?脑累心累不说,还很危险。
是的,危险,因为独立思考和持续学习意味着与大部队“分道扬镳”的可能,如果真的面对这种选择,人会非常惶恐,同时也会因自己以往的行动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分裂。
所以,放下成见、放低心态去“跟别人走,按别人说的做”只是第一步,更有挑战性的是下一步——在走的路上还不忘独立思考!以及更难的下下一步——在有更正确的选择时,勇敢地走上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