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到第二章《言语》,其中第三、四、五这三篇都是写的孔融和他的两个儿子的故事。
对于孔融,他在我心里一直是那个自幼就懂得尊老爱幼知道谦让的好孩子形象。直到读到这几篇才发现他的性格之中还隐藏着十分尖锐和喜欢讥讽别人的成份,而他的两个儿子也和他如出一辙,一样的聪明伶俐且能言善变。
《言语》第三篇讲的是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去拜访李膺,李膺当时声誉卓著,位高权重,只有才子、名流和内外亲戚才可以通报入内。孔融到了他们家门口,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李膺问他:“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古时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照此看来,我跟您是累世的交情了。”
李膺和宾客们都觉得他很聪明。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有点晚,别人告诉了他孔融说的话,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了未必怎么样。”
孔融张口就说:“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被一个小孩儿当众反驳讥讽,面上很是局促不安,想来内心也不会太过舒服。
孔融不过十来岁的年纪,面对这些达官贵人不仅面无惧色,而且毫无顾忌张口就怼,才管你是什么人,更不考虑怼人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丝毫没给被人留脸面。
这种行为,说好听点是不畏权势能言善辩,可若往难听了说,这小孩儿也是多少有点刚愎自用,过度自负了。这样的性格小时候可能还会被人夸上一句聪明伶俐,但大了可就真是容易得罪人了。孔融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第四篇说的是孔融的两个儿子五六岁时偷喝酒,大的说小的:“喝酒前为什么不先行礼?”小儿子回答:“都来偷了,还行什么礼呢!”这言语是不是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啊,一样都是抖机灵的主。
第五篇是说孔融被捕,朝廷内外大家都震惊而恐惧。但孔融哪两个八九岁的儿子却依旧嬉笑玩闹,面色无常镇定自若。
孔融对来逮捕他的使者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保全两个孩子的性命?”
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见过打翻的鸟巢下还会有完整的鸟蛋吗?”于是,之后很快就也把他们也给抓起来了。
这两个儿子着实聪明淡定,处变不惊荣辱自若,可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终这两个孩子也落得被处死的结局。
孔融和他的两个儿子的确都是脑瓜子极其聪明又能说会道的人,但却都没落得好下场。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苏轼所写的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曾经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让这位大文豪险些丧命,后虽得朝中友人倾力营救才幸免一死。但也因此一生都颠沛流离受尽苦楚。
经历了这场磨难,苏轼在面对刚刚出生的儿子时才生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感慨。
苏轼难道是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蠢笨愚钝吗,其实不然,他只不过是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样太过扎眼,太过激进,希望孩子的一生能过的平安顺遂。
人生在世,才情学识确实重要,但万不可侍才而傲,大智若愚才是内核。不锋芒毕露,就不会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类悲剧选中。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
而我们如今也经常会说:情商远比智商重要。当下社会,学历是敲门砖,但为人处世的方法才是在这个多元社会里长远走下去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