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之前,先反问自己的发心
我之前陷入过一个误区,就是,凡事看表象。比如我会认为,骂人就一定是不对的,惩戒别人就是不慈悲……但实则这是大错特错的。分享一则《了凡四训》公案:
从前文懿公吕原刚刚辞去相位,回到家乡,全国民众敬仰他,就如同敬仰泰山、北斗一样。有一个同乡人酒醉之后辱骂吕原先生,吕原先生没有生气,对自己的仆人说:“他是喝醉酒的人,不要与他计较。”于是就关上门躲开他。过了一年,那个同乡人犯了死罪被关入大牢。吕原先生这才开始后悔,说:“如果当时与他稍微计较一下,把他送到官府责罚一番,就可以通过小的责罚给他一个极大的提醒。而我当时只想要心存仁厚,没有想到竟然助长了他的恶习,以至于落到如今这个地步。”
这个案例已经充分说明,有时候给予对方一些苦头,不代表不慈悲,反而可能是更大的慈悲。同理,劈头盖脸把对方骂一顿,如果你的发心是想要把对方骂醒,这不仅不是恶,反而是更大的善。比如你发心是想要拯救对方,从而“问候”了对方的祖宗十八代,从而让对方觉醒了。我相信,如果对方祖宗十八代显灵的话,一定第一个护佑你,因为你护佑了他的子孙。所以行善,实则是需要高度的智慧与福报。不论是身、口、意的任何行为,最重要的还是这些行为背后的发心,其背后的发心起了决定性作用。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反问一下自己的发心是什么?动机至善,才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真实源泉。稻盛和夫深谙其道,所以在每次创业之初,他都会率先思考,自己做这件事的动机是否真的对世人有利?是不是利他行为?此行的动机是否至善、私心了无?一旦确定,稻盛和夫才会安心行动,而每次的结果也都能收获成功。稻盛和夫白手起家,独立创建过两家进入了世界500强的公司,更在78岁时把第三家世界500强企业一一日本航空,拉出了巨亏的泥潭,这个记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传宋代名人范仲淹自幼学习非常刻苦,而且志向远大。一次他与一位先生谈到将来前途的问题,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先生问他的志向为什么这么悬殊,他回答说:“唯有良相良医可以救人。”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他不但在朝理政,而且还是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我们今天所传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他的名言。
周总理小时候也说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王阳明也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切始于心,终于心。你的心在什么层次,命运就在什么层次。只要发心正确,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无论是修行还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