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公开课的感觉上得不尽如人意,现实和预想总是有差别的。
本节课定位是《三峡》第一课时,以朗读和翻译为核心,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能够独立翻译课文。在导入和知识链接部分,师生活动还是挺和谐的。在读的环节,在字音强调时,ppt中“漱”的拼音有问题;在上课时播放了视频朗读,视频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但是没有给学生都强调到;在学生多次读错“属”的音的时候,在板书时本来写对了,听学生小声说不对,就犹豫不决地改错了,最后自己又改对了,但是这个过程很不好,说明自己知识不扎实,而且太过于紧张了;在翻译环节,在复习翻译原则时,和书上的不一致;翻译前两个自然段进行的是很顺利的,但是注意到时间不多了,为了一节课上完基础翻译,后两个自然段出示了字词翻译后就看了几秒译文后,匆匆结束了。
这次公开课是我入职第二年的汇报课。我没有把它设计成表演课,而是扎扎实实的常规课。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们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次的活动让我收获了许多。再次感谢我们语文的薛志勇、刘芳、薛斌、耿艳、孔微老师,听我的课同时大方指导我;也很感谢于红梅老师、李娟老师、杨婷老师、程创立老师给我的宝贵意见。聆听了各位老师的指导,我反思了很多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1.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在朗读方面让学生把握朗读的停连、字音、语速等,这其实是七年级的语文朗读的目标。对于八年级孩子来说其实是比较低的了。课本的预习已经提示了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骈文的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我是打算解决了翻译问题,然后结合课后题来让学生对比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点,来体会文言文的简洁凝练的特点。但是老师没有说骈文,那么学生在对骈文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是没办法知道骈文特点的。因此,从朗读到语言,再到文体,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支架,并根据单元目标、预习、课后题、课标、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
2.设置灵活的教学活动
本节课我制定的教学环节很简洁,但是教学活动太单一。学生齐读课文,个别学生读课文,学生点评他人朗读,学生齐声翻译加点字,个别学生翻译整段。老师主导者整个教学活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乏味的活动也让课堂氛围很压抑,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可以采用同桌对读,男生女生读,小组读,自读,小组商量翻译,班级集体讨论某个问题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在运用课下注释解决问题的时候,掌握基础文言知识。基础知识大部分书上都有,但是只采用问答和灌输的方式,无疑是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的。因此,老师在明确知识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绝对不能让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
3.随机调整课堂的环节
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后面的两个翻译环节中我就进展的特别快。然而这使得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后两个段落的含义。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做到随机应变,不拘泥于教学设计,灵活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4.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语文的核心素养强调思维的发展与品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是非常关键的。老师讲一般是不会产生知识型问题的,然而学生在讲授型的课堂到底能收获多少呢,这与学生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于红梅老师在评价时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课件出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如在设计品读时,问学生为什么说是“宁静味”“快乐味”“深沉味”;比如根据学生的思路,顺势补充人物背景;比如给学生朗读配乐等等。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既能让学生理解老师的思路,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落到实处,是需要我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本次公开课,是不完美的。但是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本人成长了很多。教学就是不完美的艺术,我会一直前进,勤于反思,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