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清明节,我回去雷州老家扫墓,想着坐火车会方便舒服许多,于是提前订好了来回的车票,不过那一趟的旅行真的让我印象深刻:从广州出发,原本应该是早晨5点多发车的火车,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延误到了早上8点多才发车,中间走走停停,着实让我担心无法赶上第二天的祭祀。
总算顺利回到雷州,做完所有仪式后准备到雷州站坐火车回广州,到了车站才知道因为琼州海峡大雾停航,火车过不来,工作人员的解决办法是要么等要么退票,而心急如焚的我赶着回广州上课,马上买了一张从湛江首发到广州的无座票,家人一路飙车把我送到湛江,最后幸运地在卧铺车厢找个窗边的位置一动不动地坐回到广州。
不过,相对于今年春节滞留在海南的一众旅客,我突然觉得那次自己还是挺幸运的,至少我不需要在车上苦等过海,也不需要看着那近20000块钱的飞机票“望票兴叹”。随着天气慢慢好转,滞留海南的旅客们会被慢慢地疏导离开,但相信这个春节假期,绝对是他们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节假日的出行与游览,正逐渐成为制约我们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短板。伴随着高铁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飞机航班的覆盖,“早上在家,下午在远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旅游景点乃至于旅游城市能否提供足够的接待能力和良好的游览体验,恐怕是中国旅游市场需要考虑解决的重大问题。
君不见,今年春节乐山大佛、峨眉山的游览人山人海,甚至于当地政府发出“让游客先去”的呼吁,着实反映出一种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与尴尬。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旅游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不少旅游景点依然是十几年前的管理模式,景点周边的各种服务设施陈旧过时,实在很难与老百姓的需求相匹配。
对于一个在广州生活多年的我来说,对市内各景点的情况还算是较为熟悉的。春节期间去了两个地方:海珠湖公园和云台花园,景点内的游览体验不错,但周边的服务设施则明显存在短板:作为新兴的景点,海珠湖公园明显没有考虑到大量自驾车的停车需要,小小的一个停车场要满足所有游客、包括周边珠三角城市的自驾游需要,是非常紧张的,也就导致了大量车辆聚集在路边等候进场的情况。
至于云台花园就更不用说了,停车场的车位极其紧缺,以至于不少自驾车主只好排队等着到最近的一家酒楼的停车场停车。我那天排了快40分钟的队,最后交了30块钱没有停车发票的停车费,才把车子安置好到景点里面去玩。至于到了端午中秋这些特定节日,自驾车到云台花园几乎就是自己给自己添堵,而公交车的运力又不能及时疏导人流,就容易出现大量游客滞留和拥堵的情况。
这样的场景,其实在全国各地都可见到,我自己经历过的,比如长城、比如张家界、比如迪斯尼……本来希望得到一次愉快的游玩经历,最终却是拥挤、排队、和疲惫不堪的回忆。
很明显,从旅游产品所提供的品质体验来看,供给与需求之间产生明显的矛盾和不足。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旅游不再是仅仅“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到家什么都不知道”的初级阶段,大家都希望能够从容不迫、能够优哉游哉、能够深度体验一种平日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出门旅游就是看“人山人海”的这种体验,会直接影响游客本身的观感和体会,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恐怕不少游客会直接选择出国游,旅游产品就如同前几年的那些到国外购买各种化妆品马桶盖一样,变成满足了他国的经济收入需求,而造成国内的需求下降与矛盾激化。
如何从本次雾锁琼海及假日旅游市场的矛盾冲突里吸取教训,我想大概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国家旅游总局应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全国各主要旅游景点进行分析预测,并提供给游客进行选择参考,最大程度地进行人流的合理分配。尤其是在春节假期,更要与交通部门进行数据联动,避免春运人流与旅游人流的叠加而造成运力和人力上的紧张;
第二,各地政府对于旅游景点的周边设施应该尽快进行更新换代,引入立体停车场、民宿等有效手段解决硬件设施的不足,通过有效的社会资本引导与政府管理监督,实现旅游管理模式上的突破创新;
第三,旅游景点本身对于人流量的控制,不能以最大量作为极限,而应该以提供的旅游体验最佳量作为极限,也就是说,游客能够惬意地游玩的数量是景区出售门票的数量依据。因此可以通过各种预售门票的方式,控制游客的数量(可以借鉴故宫现在的售票模式),而没有购买到门票的游客,则通过旅游管理部门的信息发布渠道,了解其他景点的人流情况,合理安排自身的出行计划;
第四,国家应该适当考虑弹性假期的安排,避免例如黄金周、春节等重大节假日人流的密集出行,而将客流合理引导到旅游淡季。同时进一步完善交通出行的网络设计安排,对于像海南这样的旅游区域,应该尽早上马琼海大桥工程,进一步降低因为天气原因而带来的出行影响。
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对公共管理能力的考验,但每一次突发事件实则也是公共管理的改革契机。或许通过今年春节的一系列旅游事件,能使相关管理部门更深刻地体会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切实表现方式,能采取更多有效的办法提高游客的游玩体验,更愉悦地感受到祖国的壮丽河山和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