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孙子:
写这篇文章之前,爷爷本来想用“牙牙学语”这个标题来着,然而,写着写着就觉得不对劲了。为什么呢?你看了全文自然会明白的。
再过20天,你就一岁半了。从周岁开始,你说话的积极性与日俱增,爷爷想,这可能与你尝到了用语言表达情绪或要求的甜头有关。
爷爷还记得那次去社区医院体检。回来的路上,奶奶给你买了一串黑提。你看到了,张着小手要吃。奶奶说,不干净,现在不能吃,等回家洗一洗才行。见你坚持,爷爷只好揪下一个提子,说,爷爷先把这个扒去皮,给你尝尝,然后小心翼翼地剥掉一个提子的皮,把瓤送到你的嘴里。没想到,你尝到甜头以后,越发要得急切。用小手指着提子,嘴里啊啊地喊着。爷爷装着听不见,奶奶也装着看不见,只顾推着童车朝前走。走着走着,爷爷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你口中的啊啊,变成了扒皮的“扒”,作为奖励爷爷只好再你“扒”。这下好了,你吃完了就喊“扒”,一路上多吃了好几个提子。
从那以后,你见到提子说扒,见到葡萄说扒,见到香蕉说扒,甚至见到包装起来的糖果也说扒,反正只要看到带皮的食物,你就喊“扒”,你把这个字眼儿运用的出神入化了。每当听到你喊出这个音,爷爷仿佛听到了号令的老兵,赶紧付诸行动,扒呀扒,忙得不亦乐乎。
被你运用得出神入化的字眼儿,还有一个“da”。看见装积木的盒子,你先说一声“搭”,然后端起盒子,底儿朝上,哗啦倒在地上,然后一块一块地垒起来。看见蚊子或苍蝇了,你一边说“打”,一边用小手指着电蚊拍。要听音乐了,你把小白兔拿来,跟爷爷或奶奶说“打”,爷爷奶奶明白你的意思,于是帮你打开小白兔身上的电源开关。看见路边的大石头,你指着它说“大”,爷爷明白你的意思,是想站到这块大石头上面去,就把你送上去站一会。
现在,爷爷觉得你好像进入到了牙牙学语的高峰期,当然,你已经不满足于只用一个字来表达了。比如有一天早晨爷爷领你出去,你看见下雨了,嘴里兴奋地喊着“滴滴答!”,一边喊,一边跑到路边,踩小水坑里积下来的雨水。爷爷本来想制止你,但看在“滴滴答”的份上,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你玩个痛快。
有一次,爷爷叫你说古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爷爷一边跟你说,心里一边笑自己:真是一个急性子的爷爷,孙子现在有好些字音还不会发呢,怎么能会说古诗呢!没想到,有一天当爷爷说到“白日依山——”你居然接上了一个“尽”字!起初爷爷不相信这是你记住的,就接着往下说:“黄河入海——”你当时还不会发“流”这个字音,但爷爷分明看到你的小嘴唇攒了起来。哈,有点意思!继续试:爷爷说“欲穷千里——”你真的接上了“目”,爷爷又说“更上一层——”你接上了一个含含糊糊的“楼”!哈哈想不到我孙子还会这一招!后来爷爷又教你几首古诗,说几遍之后,尝试让你接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也都能接下来。
看见你的表现,你妈妈受到启发和鼓舞,于是教你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只教了两遍之后,你就能接上茬了。你妈妈说:“人之初,性本善”你接着说的“补迪”,一边说还一边笑。以后不管谁教你说《三字经》,你都在别人说完“人之初,性本善”之后,接上这两个字“补迪”,然后是一串响亮的大笑。有什么好笑的呢?爷爷想,这也许是在为自己的“创造”而得意吧?
说起你的创造,还有一个词,也是属于你的“专利”。当别人的行为违背了你的的意愿的时候,你会表示抗议的。以前的抗议方式是哭闹,现在改为话语抗议了。使用的词儿,就是你自己创造的,发音为“du(三声)da(一、二、四声不定)”“duda”无效之后,跟着就是缩骨功或跳脚功了。
写到这里,爷爷想:这哪是牙牙学语,造语还差不多!然而,不管是学还是造,在爷爷的眼里,都够“萌”的。受孙子的影响,爷爷姑且也造一个词来做标题——萌语。萌是刚刚发生的意思,你现在说的话,可以看作是你人生最初的语言;当下网络流行的“萌”还有可爱的意思,爷爷觉得这个意思用在我孙子的身上也算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