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准备考前一周开始复习,可是总有各种事情干扰,复习大计变成考前5天、3天,最后成了考试前一晚抱佛脚,看了20分钟书,emmmmmmm.............,算了,好像还是手机更有意思。
明明准备周日洗衣服、打扫屋子,睡醒已经中午十二点了,点个外卖,刷个剧,正准备行动,闺蜜电话来了,于是下午活动调整为逛街、咖啡和电影,回到家时针指向了21点,“算了”,你安慰自己,“反正看起来也不是很脏”。
明明列好了工作计划,准备强势推进,结果一会儿上级电话、一会儿客户来访,一天忙忙碌碌下来,几项工作还躺在便签纸上原封未动,算了,等老板催了再说吧。
我们一直都在推迟一些自知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或者说这是我们生物进化过程中保留的本能,我们的大脑总是在精力使用上斤斤计较,拖延可能会避免不必要做的工作和因冲动而牺牲的精力,但它的短视却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麻烦。
要解决拖延症,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是一个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问题。
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Piers Steel发表过一篇评论,他提到4个拖延最可能的成因:
——对成功信心不足
在一件希望渺茫的事上,我们往往不会全身心投入,性价比不高的是谁都不会有积极性去干。
——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别人指手画脚往往会引起我们的心理反感,带着抵触情绪去工作,自然没有效率可言。
——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每天在学习工作上被手机提示音打断了多少次,被别人毫不关己的谈话吸引了多少次。
——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每个人都知道积腋成裘和九层之台的道理,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每天去积腋和垒土。
同时拖延也是有心理周期的,我们会陷入一个“怪圈”,难以自拔。
目标期
有了上次的拖延教训,这次我们想早点开始,我把一切计划的都很完美
犹豫期
到了计划的时间点,但是手头上总会出现点急事,反正离完成时间还早,忙完手头的事马上开始。
焦虑期
我们的心理开始出现焦虑、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因为事情迟迟开不了工,但心理还抱有一丝侥幸,还有时间,我会处理好的。
怀疑期
马上完成时间到了,我们开始怀疑干这件事的意义:明天就考试了,现在复不复习有影响吗?老板一直没提这个事,是不是他忘了?
抉择期
在背水一战和弃船逃跑我们必须得做出选择了。
反思期
无论这件事是完成了还是放弃了,我们都会陷入自我否定,并毅然下定决心绝不在重蹈覆辙,直到下一个工作出现………….
怎么才能打破这个怪圈呢
1.设立一个务实的目标。目标得是能够达到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比如说:我要在今天完成线性代数第一节学习,而不是我要学好数学。
2.细化分解目标。尽可能细的把总目标分解成子步骤,比如说我收拾房间,分解成:我先把衣服扔进洗衣机,再花30分钟整理物品,而后取出衣服晾上,而后花30分钟擦拭桌子阳台,最后花5分钟拖地。
3.不必等到东风来了再火烧赤壁。有时间马上行动、立即行动,绝不耽误一分钟,只要迈开第一步,剩下的路就会按部就班的走完。
4.做好抗击困难的准备。没有困难是克服不了的,相信困难总会被解决的,有的时候不逼自己一下,你的潜力永远不会被挖掘,而解决困哪后的自我满足感会产生更大的正向激励。
5.勇于说不。在完成的路上,必然会有很多干扰,这个时候你要辨别出那些无伤大雅的事情勇于说不,你没必要做一个有求必应的人。
6.善于奖赏自己。每一小步,每一次行动都应该被肯定和赞赏。
7.建立警示红线。当脚步放慢或者停滞不前,这个时候你就要反思自己了:我又在拖延,它意味着什么,我能避免它吗?
当然,事情没有绝对的,没有人能够像机器一样,严密按时间运转,我们需要在执行力与拖延症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关系,无论工作安排的再满,我们也需要留出时间放松和休息,不然的话我们的身体就会在工作中窃取时间,祝愿大家都能过上高效愉悦的生活。